天天看點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作者:注意力訓練專家

你們家有沒有這樣的同款娃?

上學遲到,怪鬧鐘沒響,爸媽沒叫他;

考試失利,怪試卷太難,老師出題太偏;

交友受折,怪對方脾氣不好,不好相處;

這類孩子遇到事情,習慣從外在找借口,為自己開脫。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孩子這種“隻要借口夠多,你就拿我沒轍”的處事态度,讓很多父母氣到原地爆炸。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

“借口是不想擔負責任的托詞,是不信守承諾的反映,是畏懼困難、不求上進的表現,它直接阻礙着一個人将來的成功。”

遇事愛找借口,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會讓孩子在學習、心智和交友上屢屢受挫。

01孩子遇事愛找借口,背後的幾個原因要知道!

1.父母經常用“為什麼”跟孩子溝通

當孩子沒做好某件事時,不少父母習慣采用“為什麼”的問話方式?

“為什麼這次考試沒考好?”

“今天上學為什麼遲到了?”

“為什麼别人不跟你玩?”

父母這種提問方式暗藏的潛台詞:“都是你的錯,才造成的”。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當孩子經常聽到父母“為什麼”的“逼問”時,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大機率會推卸責任,從外界找原因。

這類孩子會想方設法為自己找理由開脫,以此減輕自己内心的恐懼和不安。

2.父母愛拿孩子跟别人比較

一些父母為了激勵孩子努力上進,時不時會拿“别人家的孩子”作參照物,跟自己的孩子比較。

“鄰居小朋友多才多藝,你怎麼啥啥都做不好”;

“你同桌成績那麼好,怎麼不多向人家學習?”

“你考這幾分,比别人差遠了,還好意思出去玩?”;

父母出發點是愛孩子,但卻用錯了方式。父母這些貶低的語句,如同對孩子說咒語一般,讓孩子苦不堪言。

中國新聞網釋出的一項網絡調查,孩子最讨厭父母說的話中,排名第一的便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約占投票人數的一半。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當父母總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較,不斷襯托“别人的優秀”,其實在凸顯自己孩子的“差勁”。

當孩子面臨挫折時,他會下意識找借口拒絕,因為害怕暴露自己不行的那一面。

《正面管教》裡說:

“不要将一個孩子與其兄弟姐妹進行比較,或者與其他任何人比較,這對孩子是不尊重的,并且是令人沮喪的。

愛比較的父母,看上去的“激将法”,卻一次次比較,讓孩子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來自父母的比較,會讓孩子逐漸喪失自信心,做事缺乏熱情。

03.父母的過度唠叨,破壞了孩子的内驅力

父母過度唠叨,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對其大腦的發育産生負面影響。

《媽媽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的作者在書中指出父母的唠叨教育對他的負面影響:

“我不能不說,我兒時最厭煩、最想逃避的,也是媽媽的唠叨。

媽媽的唠叨裡,夾雜着讓我極不舒服的指責和批評,滲透着不信任、不了解和不滿意,密密麻麻塞滿我的耳朵,充滿我的腦袋,讓我無從思考,讓我妄自菲薄。”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以頻繁的唠叨和幹預為主時,會對孩子的大腦産生連續的、強烈的刺激。

父母過度的幹預和唠叨,會引起孩子大腦中的應激反應系統過度激活。這個系統,主要包括海馬體和杏仁核,也是大腦中處理壓力和恐懼反應的關鍵部分。

當這個系統頻繁被觸發,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導緻孩子的焦慮感和壓力感增強。

02這3種方法,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父母每一次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時,不僅塑造着孩子的行為,也在刻畫孩子的認知體系。

不想孩子遇事找借口,主動解決問題,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力量感,下面3個錦囊妙計送給父母。

01父母改變自己的溝通模式

“為什麼”的追責模式,容易讓孩子為了逃避懲罰和自我保護,“甩鍋”給外在因素。

父母可以轉變自己的溝通模式,從“為什麼”變成“怎麼做”的負責任模式。

當孩子身上出現問題時,不妨試試下面的幾種提問方式:

“下一次,怎麼做才可以考得更好呢?”

“下一次,怎樣可以不遲到呢?”

“下一次,怎麼做可以讓小朋友願意跟你一起玩耍呢?”

“怎麼做”的溝通方式,會将孩子帶入解決問題的思考中,孩子會自己提出來解決辦法,也更有動力去執行。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指出: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内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咨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

02用規則代替唠叨

日常生活中,家長唐僧式的碎碎念,會讓孩子漸漸練成免疫“神功”,不管說多少遍,孩子就是“油鹽不進”。

長此以往,父母崩潰,孩子反抗,家庭氛圍也緊張兮兮。

父母不妨用規則代替唠叨,減少親子間的沖突。

制定規則時,不能父母一言堂,與孩子協商一緻,制定具體可執行的規則,制定過程中孩子也可以參與其中。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系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規則制定好,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孩子也能更好執行。規則一旦制定,不能随意打破規則。

同時父母要在孩子做到時,及時給與認可和肯定,幫助孩子強化主動做事的動機。

03不拿孩子做比較,多給孩子正向回報

《性格與養育》一書中說:

“其實人與人之間沒有優劣,隻是不同而已。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父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别人家的孩子客觀看待。”

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有差異,成長節奏也不盡相同,與其拼命追逐别人的腳步,不如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長節奏,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學不好怪老師,作業不好怨媽”: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險的信号

适當的時候,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幫助孩子收獲自信心。

來自父母的積極心理暗示,讓孩子相信“我可以”、“我能行”、“我的努力有收獲”,孩子的學習潛能和動力也會被激發。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迹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育兒沒有捷徑,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背後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