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氣候大會,打破僵局靠國文

作者:文彙網
氣候大會,打破僵局靠國文

2023年12月中,曆時兩周、一年一度的全球氣候大會風風光光地結束了。東道國阿聯酋志得意滿地曆數大會開幕以來的非凡成果:一百三十多個國家承諾集體努力保證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三倍增、能源效率改善速度翻倍;50個國有和跨國企業(占全球石油産量的40%)承諾甲烷減排;在氣候韌性、糧食與農業、健康、融資等領域也取得了突破性共識。除了這些宣言、倡議之外,198個締約方更通過了曆史上第一個損失和損害基金(為受到氣候災害嚴重影響的開發中國家提供援助)、完成了第一次全球氣候盤點(明确全球行動與目标的差距,敦促各國提高行動力度)!這一切使得這次氣候大會被譽為2015年巴黎會議以來最重要的盛會。“First-ever”(史上首次)這個詞在通稿中出現了三次之多。

其實,跟其他重要的氣候大會一樣,圓滿閉幕前總有那麼1-2天大會處于嚴重膠着狀态,成果檔案不是難産就是因達不成共識被打回去修改,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看着等着,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無果而終局面可能重演的猜測又開始在會場出沒。幸運的是,經過那次教訓之後,國際社會都在極力避免這種“悲劇“,不論怎樣都要拿出一份大家都能接受的檔案。在這種背景下,頗有那麼幾次會議,一兩處文字的修改為大會決定一錘定音,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先生”。

這一次的糾結出現在對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态度上。如大家所熟知,氣候危機的根源在于人類過量排放了溫室氣體,而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源是化石能源燃燒。在科學研究中,能源轉型發展——從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轉向——始終是研究重點,但在政治性突出的氣候大會成果檔案中,直到2021年格拉斯哥會議才開始第一次切實提及能源轉型,當時聚焦到煤炭和煤電,要求“逐漸減少”(phasedown)煤電容量。而這個詞彙的“橫空出世”是有一段著名公案的。

2021年11月英國格拉斯哥會議進入延期階段後,在大會主席Alok Sharma的艱難斡旋下,最後一版檔案基本得到各方認可,其中關于煤電的表述是“逐漸淘汰”(phase out)。在閉幕全會上,當Sharma先生準備敲槌通過這份檔案時,印度代表舉牌申請發言,要求将“phase out”修改為“phasedown”。Sharma看上去很沉着,邀請全場就此發表意見。幾個國家代表發言,臉色凝重地表示:雖然對臨場修改嚴重不滿,但無意重開談判,畢竟能有這個成果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聽完這幾個發言後,Sharma主席艱難地說話了:我對這樣的會議程序表示深深的歉意,但是保護這份案文是極端重要的……說到“保護”(protect)之前,兩個星期裡一直不苟言笑的主席停頓了一下,再出聲的時候已經明顯有些哽咽了。會場一片安靜。幾秒鐘之後,Sharma先生迅速恢複常态,敲槌通過了大會決定,全場掌聲雷動。在會後的最後一次記者召開會上,Sharma解釋說,他之是以有點失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在過去三天裡大約隻睡了6個小時,精力已經處在邊緣地帶,另一方面最後兩天裡他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一度感覺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成敗都壓在他的肩上,而他必須確定那份凝聚衆人心血的決定不落空。

這兩種表述——phasedown和phase out——的差別到底有多大呢?從中文角度看,似乎前者指代過程,後者更側重結果,差别似乎并不是那麼大。英國朋友解釋說,它們所蘊含的下降速度十分不同,後者需要更快一些,以期更快實作淘汰和“相變”,是以對國際社會釋放出的信号強度非常不同。好吧。

在格拉斯哥會議之後的氣候治理程序中,随着氣候危機的不斷蔓延,國際社會的普遍訴求是将限制對象從煤電擴充到所有化石能源,同時呼籲恢複對“phase out”措辭的使用。對于管控範圍的擴充,分歧不多,有水到渠成的傾向,而對于那兩種表述的選擇,從阿聯酋會議一開始就成為焦點,讓這次會議俨然成為格拉斯哥會議的續集。

氣候大會,打破僵局靠國文

在最初的文本中,各種選項并存,隻能說是“要素羅列版”,談不上草案。這期間,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通過路透社發表聲明,表示OPEC不支援任何關于淘汰化石能源的表述, 而首當其沖深受氣候災害巨大影響的小島嶼國家堅決反對不溫不火的“phasedown”。兩廂的沖突看上去不可調和。閉幕前兩天,完整的決定草案終于出爐,其關鍵措辭讓會場一片嘩然:對于化石能源的态度,文本刻意回避了“phasedown”和“phase out”,而是選擇了“減少”(Reduce)。看上去力度更弱了,立刻引發廣泛批評。主席團不得不出面解釋,說這是大會主席Sultan博士刻意為之,就是想試探一下各位的底線。

閉門會持續進行。我們猜想,英語國文高手此時該上場了。果然,當那個詞組——Transitioning away——浮現時,每個人都眼前一亮。所有人都明白,就是它,沒跑了。它的字面意思是“轉型遠離化石能源”,“信達雅”的翻譯是“告别化石能源”,既能指代過程也預示結果,重點是方向性特别強,釋放的信号特别明确。場内場外都啧啧贊歎,真是個折中的好詞!打破僵局靠國文!不由得再一次感歎,國文好真得很重要,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

但從另一方面看,一次次案文修改、小心翼翼的字斟句酌,讓本該更有雄心的氣候談判呈現出一種“文字遊戲”的樣貌,讓外界不得不懷疑和氣餒。隻能說,科學認知和政治共識之間有天然的鴻溝,面對氣候危機科學家要求全球立刻大幅度減排,政治家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步伐難免遲疑,多邊磋商所能做到的就是盡最大努力縮小鴻溝,有任何進一步共識形成都強于不歡而散,不怕慢隻怕站(其實時間真不多了)。隻是各國都需要明白,氣候大會通過的決定隻是198家利益訴求千差萬别的締約方的“最大公約數”,完全不足以客觀反映能源轉型的急迫性和可能性了,如果僅僅圍着氣候大會的共識亦步亦趨,恐怕會因無法把握大勢而錯失良機。我們的眼光要盯着氣候大會,更要超越氣候大會,一心一意瞄準碳中和願景,堅定不移地推動能源系統技術革新和全社會的系統變革,進而赢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