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气候大会,打破僵局靠语文

作者:文汇网
气候大会,打破僵局靠语文

2023年12月中,历时两周、一年一度的全球气候大会风风光光地结束了。东道国阿联酋志得意满地历数大会开幕以来的非凡成果:一百三十多个国家承诺集体努力保证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三倍增、能源效率改善速度翻倍;50个国有和跨国企业(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0%)承诺甲烷减排;在气候韧性、粮食与农业、健康、融资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共识。除了这些宣言、倡议之外,198个缔约方更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损失和损害基金(为受到气候灾害严重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完成了第一次全球气候盘点(明确全球行动与目标的差距,敦促各国提高行动力度)!这一切使得这次气候大会被誉为2015年巴黎会议以来最重要的盛会。“First-ever”(史上首次)这个词在通稿中出现了三次之多。

其实,跟其他重要的气候大会一样,圆满闭幕前总有那么1-2天大会处于严重胶着状态,成果文件不是难产就是因达不成共识被打回去修改,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看着等着,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无果而终局面可能重演的猜测又开始在会场出没。幸运的是,经过那次教训之后,国际社会都在极力避免这种“悲剧“,不论怎样都要拿出一份大家都能接受的文件。在这种背景下,颇有那么几次会议,一两处文字的修改为大会决定一锤定音,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先生”。

这一次的纠结出现在对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态度上。如大家所熟知,气候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过量排放了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化石能源燃烧。在科学研究中,能源转型发展——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转向——始终是研究重点,但在政治性突出的气候大会成果文件中,直到2021年格拉斯哥会议才开始第一次切实提及能源转型,当时聚焦到煤炭和煤电,要求“逐步减少”(phasedown)煤电容量。而这个词汇的“横空出世”是有一段著名公案的。

2021年11月英国格拉斯哥会议进入延期阶段后,在大会主席Alok Sharma的艰难斡旋下,最后一版文件基本得到各方认可,其中关于煤电的表述是“逐步淘汰”(phase out)。在闭幕全会上,当Sharma先生准备敲槌通过这份文件时,印度代表举牌申请发言,要求将“phase out”修改为“phasedown”。Sharma看上去很沉着,邀请全场就此发表意见。几个国家代表发言,脸色凝重地表示:虽然对临场修改严重不满,但无意重开谈判,毕竟能有这个成果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听完这几个发言后,Sharma主席艰难地说话了:我对这样的会议进程表示深深的歉意,但是保护这份案文是极端重要的……说到“保护”(protect)之前,两个星期里一直不苟言笑的主席停顿了一下,再出声的时候已经明显有些哽咽了。会场一片安静。几秒钟之后,Sharma先生迅速恢复常态,敲槌通过了大会决定,全场掌声雷动。在会后的最后一次记者召开会上,Sharma解释说,他之所以有点失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在过去三天里大约只睡了6个小时,精力已经处在边缘地带,另一方面最后两天里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一度感觉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成败都压在他的肩上,而他必须确保那份凝聚众人心血的决定不落空。

这两种表述——phasedown和phase out——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呢?从中文角度看,似乎前者指代过程,后者更侧重结果,差别似乎并不是那么大。英国朋友解释说,它们所蕴含的下降速度十分不同,后者需要更快一些,以期更快实现淘汰和“相变”,因此对国际社会释放出的信号强度非常不同。好吧。

在格拉斯哥会议之后的气候治理进程中,随着气候危机的不断蔓延,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是将约束对象从煤电扩展到所有化石能源,同时呼吁恢复对“phase out”措辞的使用。对于管控范围的扩展,分歧不多,有水到渠成的倾向,而对于那两种表述的选择,从阿联酋会议一开始就成为焦点,让这次会议俨然成为格拉斯哥会议的续集。

气候大会,打破僵局靠语文

在最初的文本中,各种选项并存,只能说是“要素罗列版”,谈不上草案。这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通过路透社发表声明,表示OPEC不支持任何关于淘汰化石能源的表述, 而首当其冲深受气候灾害巨大影响的小岛屿国家坚决反对不温不火的“phasedown”。两厢的矛盾看上去不可调和。闭幕前两天,完整的决定草案终于出炉,其关键措辞让会场一片哗然:对于化石能源的态度,文本刻意回避了“phasedown”和“phase out”,而是选择了“减少”(Reduce)。看上去力度更弱了,立刻引发广泛批评。主席团不得不出面解释,说这是大会主席Sultan博士刻意为之,就是想试探一下各位的底线。

闭门会持续进行。我们猜想,英语语文高手此时该上场了。果然,当那个词组——Transitioning away——浮现时,每个人都眼前一亮。所有人都明白,就是它,没跑了。它的字面意思是“转型远离化石能源”,“信达雅”的翻译是“告别化石能源”,既能指代过程也预示结果,重点是方向性特别强,释放的信号特别明确。场内场外都啧啧赞叹,真是个折中的好词!打破僵局靠语文!不由得再一次感叹,语文好真得很重要,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次次案文修改、小心翼翼的字斟句酌,让本该更有雄心的气候谈判呈现出一种“文字游戏”的样貌,让外界不得不怀疑和气馁。只能说,科学认知和政治共识之间有天然的鸿沟,面对气候危机科学家要求全球立刻大幅度减排,政治家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步伐难免迟疑,多边磋商所能做到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缩小鸿沟,有任何进一步共识形成都强于不欢而散,不怕慢只怕站(其实时间真不多了)。只是各国都需要明白,气候大会通过的决定只是198家利益诉求千差万别的缔约方的“最大公约数”,完全不足以客观反映能源转型的急迫性和可能性了,如果仅仅围着气候大会的共识亦步亦趋,恐怕会因无法把握大势而错失良机。我们的眼光要盯着气候大会,更要超越气候大会,一心一意瞄准碳中和愿景,坚定不移地推动能源系统技术革新和全社会的系统变革,从而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