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刻在西豐人記憶裡的老城區和那些老名字,你聽說過幾個?

作者:故事魔袋

西豐城建于清光緒末年,民國十二年也就是1923年進行過一次擴建。當時它是城内商民心目中的安全屏障。

刻在西豐人記憶裡的老城區和那些老名字,你聽說過幾個?

舊中國和僞滿州國時期,東三省土匪烽煙四起,當時是兵拉出營房就是匪,匪降過來是兵。超過千人算大绺子,匪頭投降就能當團長,一般的小股土匪多如牛毛。在東北當年匪患成災,官府屢禁不止。四周縣城都被土匪洗劫過,而唯有西豐城沒有被土匪破過,除了得益于當年縣政府成立了四鄉聯防隊,安裝了電話之外,堅固的城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初,西豐城的牆體為夯土牆,多次被洪水沖毀後,改為石頭砂漿砌築,不但具備了防範匪患的能力,還提高了防洪能力。特别是城東和城南,有石人溝河和寇河作為天然屏障,相當于護城河。

刻在西豐人記憶裡的老城區和那些老名字,你聽說過幾個?

開荒之初,由于過度開荒,造成水土流失,經常發洪水,最嚴重的發生在民國十八年。自從石人溝河修築了石砌護城牆後,洪水被擋在了城外。據老鄉回憶說:1947年夏秋之交,他們親眼目睹了咆哮山洪,被沙袋子封閉城門外。

1951年8月14日的那場大洪水,因城牆年久失修,洪水從當時變電所東進城。很多人站在朝陽橋邊的護堤上,眼瞅着石人溝河水沖毀大橋,破城而入。大水過後房倒屋塌,慘不忍睹。尤其是小南門一帶幾乎被淹。

刻在西豐人記憶裡的老城區和那些老名字,你聽說過幾個?

災後政府積極組織群衆重修城堤,加深了牆基,加厚了牆體,一律用水泥沙漿。當時城區的所有機關幾乎都參加了救災、修牆工作。新牆修完後經受住了53年和63年的兩次洪峰考驗。西豐城最後一次遭受水災應該是1995年的8月。從此以後在沒遭過水災。即便是現在,我們到寇河東大橋看到的護河堤還是當年留下的。

刻在西豐人記憶裡的老城區和那些老名字,你聽說過幾個?

随着城市的發展,城區早已突破了舊有的城牆。老城牆幾乎不複存在了,隻有很少幾段殘垣斷壁隐沒在瓦礫中。西豐城牆與其他城牆不同的地方,除了具備防範匪患之用外還兼顧了防洪抗災的功能,可以說當時在全省也是首屈一指的。更重要的是,曆來西豐崇尚文雅之風,除了地名之外,連城門都十分文雅。

刻在西豐人記憶裡的老城區和那些老名字,你聽說過幾個?

如西城北起,依次為:阜豐、西北、六所門;水安、小西、七所門;挹爽、大西、五所門;延熙、大南、四所門:解愠、小南、八所門;臨清、東南、三所門;啟泰、大東門;恩遠、小東門;鹹春、東北、九所門。縣城九座城門,縣城曾設九個警務分所,可一所設在西站,就是今職業中專路西;二所兼管大東,小東二門,大東門外沒有住戶。

目前,西豐能夠看出來的城牆隻在原大南門西,鐵道南有一段城牆遺迹了,可惜沒有留下過去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