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耀群:一顆拳拳心

在千裡之外的首都北京,有一位周至人心目中的文化聖塔一一周明老師。

聽說他剛剛過畢90華誕,雖然,老壽星被祝福的喜慶氣氛所包圍,但因寒氣的侵擾,這個冬天,對于周老師極不友好的“摧殘”和折磨着一一咳嗽、乏力、精神不爽、咽喉不舒、出語吃力……這是我在與周老師通話中感覺出來的。

在籌備創辦《周至春秋》雜志的過程中,傾注了周老師的關注、關愛和關心。三年前,應我之邀,周老師題寫“周至春秋”刊名,一次寫了3付,有橫排書寫,有豎排書寫,通過快遞郵給我。當我收到後回電話,周老師極為謙虛地說:“因為陽了,身體狀況不好,把字寫不好,你選着用。”我傾刻感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深深的自責,我的邀約,給周老師造成極大的不便。而周老師,競然不顧染疫不舒,克服困難,滿足了我這個小老鄉的請求,并賜美文一一《回望忠實》,祝福創刊順利。

王耀群:一顆拳拳心

在舉辦《周至春秋》創刊号首發儀式的前一周,我給周老師打電話告知會議的籌辦情況,并發了邀請函。聽到創刊号已印刷出版了,奉獻于讀者,他很高興。自責道:“我就想飛回去參加你們的文化盛會,隻是我的身體太不争氣了,卧床治療,出不了門。對不起大家,對不起大家。”我十分感動,反複感謝和安慰周老師。周老師說:“我人回不去,我給大家發祝賀信,把我的祝願帶給大家。”我連忙說:“好,好。我讓主持人把您的賀信在會上念。讓大家分享您的關懷和祝願。”

《周至春秋》雜志創刊号首發儀式當天,作家吳蘭蘭女士給我打電話說:“周明老師給我打電話詢問發行會開得怎麼樣?刊物怎麼樣?我給周老師說,會開得很成功,人多,規模大,組織嚴密,氣氛很好。刊物厚重、大氣,印刷精美,作品品質高,内容豐富,欄目設計精心。是一個很好的刊物。周老師說那就好,那就好。”

王耀群:一顆拳拳心

首發儀式第二天,即元月21日下午,縣文旅局高旭東給我打電話:“你給周老師回個電話,周老師給你電話打不進去。”我立刻給周老師打電話。周老師問我:“會開得怎麼樣?”我簡單地彙報了首發式會議的基本情況。周老師表示:“很不容易,你要撐起大旗,把咱周至的文化人帶領好。把刊物辦出特色,辦出水準來。”我說:“我努力辦好刊物。不辜負您的希望!”周老師又說:“你盡快給我寄幾本刊物,我想一睹為快。”我說:“好。今天就寄。”結果,到手機上找不到周老師的住址,又不好意思再打擾周老師。一籌莫展之際,我又想到了吳蘭蘭女士,打電話向她說明了情況。很快收到了吳女士發的周老師住址的資訊。我就帶了幾本《周至春秋》雜志直奔快遞站,辦好了快遞手續。并放了留言條:“請周老師除自留外,代我分贈陳書記和鄉友會王保甲會長。”

今天下午,我應邀在仙遊寺給中科院一位唐院士與西安盛唐書畫院幾位藝術家介紹周至的曆史文化期間,又接到縣文旅局高旭東的電話。“周老師打不進你的電話。你趕快給周老師回個電話。”我随即打通了周老師的電話,問:“周老師身體恢複得好一些了嗎?”周老師說:“好多了。”但,我還能聽到周老師的咳嗽聲。

王耀群:一顆拳拳心

“你寄的刊物收到了。很精美,很不錯。你們幹得很好。要堅持辦好。你給我轉送刊物的任務,我給陳書記打了多次電話,都沒有聯系上。你另找與陳書記熟悉的人,從我這裡把刊物取走,交給陳書記。我的任務就完了。刊物放在我這裡送不出去,我總想這事。”我說:“好,我另找人找你取。轉送陳書記。”于是,我就電話告知在京工作的一位田姓鄉友,周老師也相識,田鄉友說他出差了,年後再取再送。我便用短信告知了情況。周老師說:“那就等他來取。”我再次說:“請您保重身體,早日康複。”并說:“開春,我帶幾個編輯去北京看望您。”周老師緻歉謝絕。

通話結束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沉浸在幸運、溫暖和感激之中,周老師抱恙關懷家鄉文化事業的拳拳之心、綿綿之情深深地觸動了我的靈魂,肅立禅房二樓視窗,靜靜地凝望着巍巍聳立的佛塔,眼簾慢慢幻化出周老師和藹可親丶慈祥偉岸的高大形象……

附一、周明老師給《周至春秋》雜志首發儀式的賀信

當我知道《周至春秋》雜志首發式舉辦的消息後,非常振奮,也非常高興。我雖在遙遠的北京,很少回來,但是卻心系桑梓,經常情不自禁地關注家鄉,關注家鄉的變化,關注家鄉的新鮮事,關注家鄉的文化事業。由王耀群同志負責的《周至春秋》,從組稿、編輯、審定到印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下,紙質的報紙刊物運作困難,不少報刊難以為繼,而《周至春秋 》卻偏偏在這時候誕生,可見王耀群和他的同僚們作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這是應該欽佩的,值得尊敬的,更是值得慶賀的!我不能回來參加會議,隻能以短信的形式表示熱烈的祝賀!這個刊物對于周至的文化建設,思想發展,必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希望刊物辦得有特色有品位,随着歲月的流逝,我們的刊物越來越出色。(2024.1.20.)

附二、給《周至春秋》首發式的賀詞

王耀群先生好!

感謝您邀請我一起見證、慶賀《周至春秋》的首發儀式。

《周至春秋》的誕生,标志着家鄉的文化園區又添新枝。

衆所周知,創辦一份紙質刊物有多難,會遇到諸多的問題和不可預知的困擾。但是,在縣上司的支援下,王耀群先生和編輯記者們筚路藍縷,知難而進,好夢成真。當我手捧雜志、翻開一頁頁散發着淡淡油墨清香的篇章時;當我暗自贊歎裝幀精美和每個欄目的精心設定時,我被編輯們的辛勤付出深深地打動了。

辦雜志難,當編輯更難。一個好編輯如同一個好裁縫,是需要彙聚智慧與火花的;是需要對當下世事無常、風雲莫測的資訊時代的深刻洞察與獨特诠釋的。我深信《周至春秋》的抱負和魄力。

我衷心祝願《周至春秋》鼓勵創新、弘揚民族特色,給家鄉文學愛好者建立一個展現自我的平台,發現人才、扶持人才。真正創出屬于自己的一方新天地!(吳蘭蘭 2024年1月31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