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耀群:一颗拳拳心

作者:海外品牌视界

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有一位周至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塔一一周明老师。

听说他刚刚过毕90华诞,虽然,老寿星被祝福的喜庆气氛所包围,但因寒气的侵扰,这个冬天,对于周老师极不友好的“摧残”和折磨着一一咳嗽、乏力、精神不爽、咽喉不舒、出语吃力……这是我在与周老师通话中感觉出来的。

在筹备创办《周至春秋》杂志的过程中,倾注了周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关心。三年前,应我之邀,周老师题写“周至春秋”刊名,一次写了3付,有横排书写,有竖排书写,通过快递邮给我。当我收到后回电话,周老师极为谦虚地说:“因为阳了,身体状况不好,把字写不好,你选着用。”我倾刻感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深深的自责,我的邀约,给周老师造成极大的不便。而周老师,竞然不顾染疫不舒,克服困难,满足了我这个小老乡的请求,并赐美文一一《回望忠实》,祝福创刊顺利。

王耀群:一颗拳拳心

在举办《周至春秋》创刊号首发仪式的前一周,我给周老师打电话告知会议的筹办情况,并发了邀请函。听到创刊号已印刷出版了,奉献于读者,他很高兴。自责道:“我就想飞回去参加你们的文化盛会,只是我的身体太不争气了,卧床治疗,出不了门。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大家。”我十分感动,反复感谢和安慰周老师。周老师说:“我人回不去,我给大家发祝贺信,把我的祝愿带给大家。”我连忙说:“好,好。我让主持人把您的贺信在会上念。让大家分享您的关怀和祝愿。”

《周至春秋》杂志创刊号首发仪式当天,作家吴兰兰女士给我打电话说:“周明老师给我打电话询问发行会开得怎么样?刊物怎么样?我给周老师说,会开得很成功,人多,规模大,组织严密,气氛很好。刊物厚重、大气,印刷精美,作品质量高,内容丰富,栏目设计精心。是一个很好的刊物。周老师说那就好,那就好。”

王耀群:一颗拳拳心

首发仪式第二天,即元月21日下午,县文旅局高旭东给我打电话:“你给周老师回个电话,周老师给你电话打不进去。”我立刻给周老师打电话。周老师问我:“会开得怎么样?”我简单地汇报了首发式会议的基本情况。周老师表示:“很不容易,你要撑起大旗,把咱周至的文化人带领好。把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来。”我说:“我努力办好刊物。不辜负您的希望!”周老师又说:“你尽快给我寄几本刊物,我想一睹为快。”我说:“好。今天就寄。”结果,到手机上找不到周老师的住址,又不好意思再打扰周老师。一筹莫展之际,我又想到了吴兰兰女士,打电话向她说明了情况。很快收到了吴女士发的周老师住址的信息。我就带了几本《周至春秋》杂志直奔快递站,办好了快递手续。并放了留言条:“请周老师除自留外,代我分赠陈书记和乡友会王保甲会长。”

今天下午,我应邀在仙游寺给中科院一位唐院士与西安盛唐书画院几位艺术家介绍周至的历史文化期间,又接到县文旅局高旭东的电话。“周老师打不进你的电话。你赶快给周老师回个电话。”我随即打通了周老师的电话,问:“周老师身体恢复得好一些了吗?”周老师说:“好多了。”但,我还能听到周老师的咳嗽声。

王耀群:一颗拳拳心

“你寄的刊物收到了。很精美,很不错。你们干得很好。要坚持办好。你给我转送刊物的任务,我给陈书记打了多次电话,都没有联系上。你另找与陈书记熟悉的人,从我这里把刊物取走,交给陈书记。我的任务就完了。刊物放在我这里送不出去,我总想这事。”我说:“好,我另找人找你取。转送陈书记。”于是,我就电话告知在京工作的一位田姓乡友,周老师也相识,田乡友说他出差了,年后再取再送。我便用短信告知了情况。周老师说:“那就等他来取。”我再次说:“请您保重身体,早日康复。”并说:“开春,我带几个编辑去北京看望您。”周老师致歉谢绝。

通话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沉浸在幸运、温暖和感激之中,周老师抱恙关怀家乡文化事业的拳拳之心、绵绵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肃立禅房二楼窗口,静静地凝望着巍巍耸立的佛塔,眼帘慢慢幻化出周老师和蔼可亲丶慈祥伟岸的高大形象……

附一、周明老师给《周至春秋》杂志首发仪式的贺信

当我知道《周至春秋》杂志首发式举办的消息后,非常振奋,也非常高兴。我虽在遥远的北京,很少回来,但是却心系桑梓,经常情不自禁地关注家乡,关注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的新鲜事,关注家乡的文化事业。由王耀群同志负责的《周至春秋》,从组稿、编辑、审定到印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下,纸质的报纸刊物运作困难,不少报刊难以为继,而《周至春秋 》却偏偏在这时候诞生,可见王耀群和他的同事们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应该钦佩的,值得尊敬的,更是值得庆贺的!我不能回来参加会议,只能以短信的形式表示热烈的祝贺!这个刊物对于周至的文化建设,思想发展,必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希望刊物办得有特色有品位,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刊物越来越出色。(2024.1.20.)

附二、给《周至春秋》首发式的贺词

王耀群先生好!

感谢您邀请我一起见证、庆贺《周至春秋》的首发仪式。

《周至春秋》的诞生,标志着家乡的文化园区又添新枝。

众所周知,创办一份纸质刊物有多难,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不可预知的困扰。但是,在县领导的支持下,王耀群先生和编辑记者们筚路蓝缕,知难而进,好梦成真。当我手捧杂志、翻开一页页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篇章时;当我暗自赞叹装帧精美和每个栏目的精心设置时,我被编辑们的辛勤付出深深地打动了。

办杂志难,当编辑更难。一个好编辑如同一个好裁缝,是需要汇聚智慧与火花的;是需要对当下世事无常、风云莫测的信息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诠释的。我深信《周至春秋》的抱负和魄力。

我衷心祝愿《周至春秋》鼓励创新、弘扬民族特色,给家乡文学爱好者建立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发现人才、扶持人才。真正创出属于自己的一方新天地!(吴兰兰 2024年1月31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