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妮橋,坐落在黔西縣谷裡鎮自治村與甘棠鄉楊柳村交界處,橫跨馱煤河下遊之河上。為5孔平面石拱橋,長38.5米,寬5米,河底到橋面高6米,橋孔跨度5.4米,内空5米,橋墩高2.7米,厚1.6米,橋墩至橋面高3.3米。此橋為明洪武20年公元1397年,時任貴州水西宣慰使的奢香夫人主持修建。是古“龍場九驿”道中的重要橋梁之一。
橋面用青石闆鋪成,原來橋兩側設有條石護欄,現已殘缺,橋頭的石碑已不複存在,雖經六百多年的風雨剝蝕,水流沖刷;仍堅實地橫跨在馱煤河上,見證着曆史的滄桑。
明朝初年,貴州都指揮使馬嘩巡視水西,時任水西宣慰使的奢香夫人對其無理欲求未予滿足,馬晔借機誣陷奢香意欲謀反,将奢香脫去衣服鞭打其背。奢香以民族大義和國家統一為重,忍辱負重,赴京狀告馬晔。
朵妮橋已淹于水底
朱元璋為其義勇感動,誅了馬晔,替奢香昭雪了冤屈,并賞賜奢香許多金銀和絲織品,奢香回到水西後,為報答朱元璋的恩德,組織軍民修一條連接配接滇川黔的大路,即從修文到畢節的“龍場九驿”。驿道修到現今的黔西縣谷裡鎮與甘棠鄉的馱煤河上,必須造一座石橋才能通過。
谷裡鎮街頭的朵妮橋縮微模型0
奢香令部下一個姓努的頭領負責修橋,努頭領借修橋之機A錢修橋銀兩,還敲詐當地百姓和過往客商。在限定的時間内,橋沒修好,撥付的銀兩都花光了。奢香派人查明真相後,斬了努頭領并抄其家産用作修橋之資。另派手下女将朵妮全權負責修橋,朵妮帶領兵士和附近招募的民工奮戰在修橋工地,不論晴天雨天她都親自在工地和大家擡石挑土。
谷裡鎮街頭的朵妮橋縮微模型
經數月苦戰,橋修好了,但朵妮也因操勞過度而卧床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奢香聞訊,十分惋惜,在踩橋時以“朵妮”作橋名表示紀念,并在橋頭立碑紀念,碑上刻下了朵妮帶領兵士和民工修橋的事迹,并将此橋命名為“朵妮橋”。
位于朵妮橋西的古驿道。
于朵妮橋西的古驿道。
這座曆經600多年的石拱橋依然完好無損,隻是橋頭石碑早在清末的戰亂中毀壞了。但是,這座600多年前修建的古橋和驿道是曆史的見證,奢香和朵妮這兩位巾帼英雄的名字仍在水西人民中傳頌。如今,随着貴畢高等級公路開通後,路過此橋的人日漸稀少,不過是當地村民的趕集便道。
隻可惜,2005年由于黔西縣在甘棠鄉建立火電廠,需要工業用水,火電廠在馱煤河上的朵泥橋下面修建水庫,朵泥橋也被淹沒,朵泥橋也隻能塵封在水西人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