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作者:成都博物館

以下文章來源于紅星新文化 ,作者雪陽

《禮記·玉藻》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小小飾物,卻可作為社會風尚的觀照與縮影。古今中外,根據其地不同的物産資源,生發了不同的制造技術,進而催生出不一樣的精神理念和審美取向。在歲月長河裡,這些迥異的造型與色調,也造就了當今多姿多彩、各美其美的大千世界。在今天的文章裡,看展者從冠冕出發,對中外不同的意趣做了更深一步的探索,這正是博物館展覽的魅力所在。我們十分歡迎大家在看展後,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探索,并有所思有所得,以更快樂的姿态,暢遊在文物帶來的廣闊天地中。

——編者按

上月底開幕的成都博物館的“風華萬象:16~20世紀典藏珍品藝術展”特展,展出了300餘件16~20世紀的中外珍品,既有精美的首飾盒、晚宴包、粉盒等配飾,也有項鍊、頭飾、胸針等珠寶首飾;既有國寶級文物皇後鳳冠,也有鑲滿鑽石的冠冕。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風華萬象”現場展出的祖母綠冠冕(V Muse珍藏)

在這場彙聚了諸多東西方珍寶的展覽現場,一種無形的“對比”也悄然産生:面對晶瑩璀璨、熠熠生輝的鑽石、祖母綠和彩色寶石鑲綴的西方珠寶飾品,中國的珠玉首飾整體顯得沒那麼閃亮,鑲嵌的寶石似乎也未經明顯的切割打磨。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風華萬象”現場展出的清代鎏金點翠嵌寶诰命龍鳳冠

除去因年代久遠而黯淡了一些原本的光彩之外,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工藝水準有别,還是因為審美标準不同呢?

0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檢測中心主任、知名珠寶專家楊明星認為,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受到玉文化的深刻影響,逐漸形成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審美觀。

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玉的國家,也是最早使用玉、琢磨玉,并将玉器作為禮器的國家,迄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曆史。無論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還是良渚文化,玉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都極為突出。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C形玉龍

從《禮記》中孔子論述玉的“十一德”的記載,結合《詩經》等早期文學作品,可知至遲在商周時期,将“玉德”與君子品格挂鈎的觀念已經形成。“言念君子,溫潤如玉”,漸漸也成為儒家的道德标準之一。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西周·玉魚連珠串飾 陝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

“是以玉器溫潤、端莊的氣質,也無形中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氣質的一個基底。我們崇尚集體主義,不喜歡張揚和炫耀,制作玉器的時候,常利用玉石天然的顔色特質來雕琢,也不會過分矯飾。”楊明星說,“與之相比,西方的文化比較崇尚個人主義,追求閃亮和透明的視覺效果,重在炫示自我。”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商王武丁時期的玉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除了賦予觀念價值之外,大陸古代對于美玉或珠寶的評判,也向來更注重其原料的優質,而非後期的裝飾。

正如《韓非子·解老》中所言——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這大約和上好的食材無需多加香料調味是一樣的内在邏輯。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戰國時期水晶瑪瑙串飾(山東博物館藏)

閃亮的寶石,古人當然早就見過。楊明星告訴記者,兩周時期,貴族們就開始佩戴磨出刻面的剔透水晶飾品。當時的成都還曾流行過一種被稱為“瑟瑟”的寶石串飾或琉璃珠串飾。杜甫也曾在詩中提到“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雨多往往得瑟瑟”;來自西亞的玻璃飾品“蜻蜓眼”等也在戰國時期便傳入中原;來自歐亞草原的黃金制作工藝,同樣為中國的工匠們所熟練掌握。

“隻要是當時的人們喜歡的、需要的,無論技藝還是原料,都會吸收和留存下來。”楊明星說。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成都出土的戰國時期“蜻蜓眼”

并且,寶石的打磨工藝也并不難學。“像我們地質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生,都會學習磨制刻面寶石的工藝,基本上二三十個課時就能基本掌握。”楊明星說,“一塊寶石磨出五十幾個刻面,都輕輕松松的。是以歸根結底還是審美的主動選擇。”

作為業界資深的寶石專家,楊明星也在觀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對珠寶首飾的喜好趨勢變化。“三十多年前,那些珠寶店的櫃台還是白花花一片,鉑金和鑽石特别流行。後來彩色寶石開始大量出現,首飾的顔色越來越豐富。到最近這些年,玉器的銷量一路走高,說明國人對玉的偏愛,一直都在。”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出土于湖北明代梁莊王墓的玉葉組佩

若論中國古代玉器制造的高峰,當屬清乾隆年間:大到千斤、萬斤的玉山子,小到精美絕倫、玲珑剔透的各種擺件陳設品,各種配飾、手把件等,從宮廷到民間,随處可見,生産的玉器比曆史上任何朝代都多。

除了當時社會較為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大背景之外,因為新疆平叛,打通了葉爾羌到内地的運玉通道,使新疆的玉料能源源不斷運到京城,也保障了玉器原料的充足供應。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秋山行旅圖玉山(故宮博物院藏)

但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是乾隆皇帝對玉的強烈喜愛。他不僅成立了以制作玉器為主的宮廷作坊,還會親自檢視每年進貢的玉料,甚至親自審定玉器的設計稿。雕琢完工後,對滿意的作品和收集來的優秀玉器,乾隆會作詩贊美,有的詩句還要求玉匠镌刻在玉件上……據統計,乾隆詩集中有關玉器的詩就有800多首。

一國之君的愛好,必然會極大影響到宮廷甚至民間對玉器的重視。基于這樣的前提,乾隆時期的宮廷裡,出現了很多超大件的“玉山子”(山林景觀玉器擺件),如“大禹治水圖”“秋山行旅圖”“會昌九老圖”“于阗采玉圖”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大禹治水圖玉山(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最著名的“大禹治水圖”高達2米多,重逾萬斤,是用一整塊新疆和阗密勒塔山産的青玉雕琢而成,現陳列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内。

02

擁有大批稀世珍寶的英國王室,其寶庫裡不僅有全球最大的庫裡南鑽石,也有經曆傳奇的“光之山”鑽石。前者開采于南非,後者則來自印度。自從印度獨立以來,印度群眾就一直呼籲英國歸還這顆鑽石。

中國清朝皇室曾擁有的無數珍寶中,最出名也最有故事的一組,大約就是慈禧太後的翡翠西瓜了。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1865~1938)為慈禧畫的肖像

說乾隆是玉器的超級藏家,那慈禧太後就是翡翠的頭号粉絲。她對翡翠的喜愛是出了名的,在她流傳于世的照片和畫像中,都能看到她佩戴的翡翠首飾。而在她死後下葬時,放在距離其遺體最近處的寶物,仍是翡翠。

根據李蓮英的侄子李成武所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太後下葬時,腳邊左右各放了一枚翡翠西瓜,“青皮、紅瓤、黑籽、白絲,約值二百二十萬兩(白銀)”,此外還有翡翠甜瓜、翡翠荷葉、翡翠大白菜、翡翠佛像、翡翠桃子和其他翡翠玩件等,足見慈禧對翡翠的鐘愛到了何種地步。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蓬萊仙境玉石仙台 慈禧六十壽辰的壽禮(故宮博物院藏)

1928年,因為“東陵大盜”孫殿英震驚世界的野蠻盜墓,這些寶物盡皆散失,此後不知所蹤,成為令人痛心的永久憾事。

根據寶石礦物學家王春雲的分析,慈禧太後的翡翠西瓜,很可能是有着“寶石變色龍”之美譽的碧玺制成。在自然界中,“綠皮紅瓤”的顔色組合特征,隻有雙色碧玺才具備;而“黑籽白絲”的内部特征,則可能來自碧玺晶體内部呈點狀的黑色包裹體和沿晶體延長方向上出現的白色生長紋。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北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地宮裡的棺椁位置

更有意思的資料則來自國外——美國聖地亞哥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碧玺貿易資料顯示:1902—1908年間,慈禧太後幾乎每年都讓清廷造辦處從美國采購成噸的各色碧玺,其中尤以粉紅色碧玺居多。

到1911年清王朝覆滅時,從美國進口的碧玺已累計達到120噸之巨。這些碧玺多半出産自美國加州的伊巴拉雅碧玺礦。在清廷的采購戛然而止後,因為失去了最大的客戶,這座寶石礦也不得不随之關閉,近年來才被重新開發。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粉色碧玺原石

除了翡翠西瓜之外,慈禧下葬時口中含的那顆可以分為兩半的巨大夜明珠也同樣有名。據說這顆珠子被孫殿英送給了宋美齡,被宋美齡分為兩半鑲在了一雙鞋子上,後來則被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收藏,但迄今為止也無人知道其最終下落。

03

在大陸古代的曆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都有提到夜明珠的存在,但在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中,卻未見能與這些傳說契合的實物,更是倍增其神秘色彩。

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有一段精彩的對話,發生在齊威王與魏惠王之間——兩人在野外一同田獵的時候,魏王問齊王,你國中有什麼了不起的寶物嗎?(“王亦有寶乎?

聽到齊王說沒有之後,魏王表示驚訝并炫耀道:自己的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這10顆直徑約一寸左右,能在夜裡照亮前後好幾輛馬車的寶珠,顯然就是“夜明珠”了。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藍紫螢石的原石

在後世的考證和推測中,目前最接近這種傳說的實物,是一種能發出磷光的天然螢石。但它們發出的光亮十分微弱,與記載中那“懸明珠與四垂,晝視之如星,夜望之如月”的燦爛發光體,似乎相距甚遠。

此外,古代文獻中關于夜明珠的另一種說法,則更令其顯得神秘莫測。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于子遊》中,曾寫過一個關于海中大魚的奇幻故事:海中忽然出現一座高山,岸邊的居民們訝異不已。一個秀才晚上偶遇一位風雅少年,後者說自己是“大王”的随從,告别時秀才發現少年躍入水中,原來是魚妖。第二天山峰浮動,頃刻後沒入海中,方知那就是“魚王”。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把勒亞魚(即鲸魚) 清康熙本《坤輿圖說》

在那個故事後,蒲松齡還加了一筆,說康熙初年也有大魚死在山東的海灘上,“魚大盈畝,翅尾皆具”,卻單單不見它的眼珠。大魚深深的眼眶裡裝滿了海水,有去割魚肉的人不小心掉進去,居然淹死了……最後一句寫道:“海中貶大魚則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雲。”

顯然,這是蒲松齡将鲸魚擱淺的傳說經過了藝術誇張後的文學創作,但南北朝時期的志怪文學《述異記》中也有關于“鲸死而目皆無精,可以鑒,謂之夜光”的記載。是以也有後人猜測,或許古人曾獲得過感染了海中發光菌的鲸魚眼,将其視為夜明珠。

相比夜明珠而言,現代人對于著名的“和氏璧”的考證,還顯得更可靠一些。

看展 | 慈禧的瓜、乾隆的山,鲸魚的眼睛會發光

拉長石原石

根據卞和獻玉給楚王的記載,其産地應在今湖北省荊山一帶;根據其“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記載,與地質學者們在神農架地區發現的會變色的拉長石頗為契合,很可能是一塊稀有的寶石級拉長石。

遺憾的是,雖然據說曾在曆代帝王手中傳過數百年歲月,這塊絕代寶石終究還是消失在曆史的塵煙之中。知名度略遜于它的另一件傳奇寶物“随侯珠”(也是一枚能發光的寶珠),則仍有可能還在秦始皇的陵墓裡熒熒地亮着,映照着地宮裡上百噸水銀形成的河流,和無數與它一樣或許永不再見天日的奇珍異寶。

(來源:紅星新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