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作者:價值先生2020

雖然經曆了兩年的摧殘,但股民對新的一年還是抱有很大期待的。

殘酷的事實是,一整個月過去了,不但苦難沒有結束,還重新整理了大家對苦難的認知。

現在用來衡量股市的不再是任一個寬基指數。能描述股民親身感受的名額,恐怕隻有漲跌家數。這是1月份的成績單: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現在還流行一種對A股的友好描述——“股災型”牛市。

因為在這份成績單之外,1月份的上證指數已經脫離了底部、上證50隻是微跌3%、央企指數上漲3.5%、央企紅利指數大漲近5%、銀行闆塊指數大漲5.5%、五大行創2018年以來新高……

于是官方可能面臨一個兩難的問題:救還是不救?

“股災”得救,但“牛市”呢?救了就相當于不承認牛市,不承認股市在“健康穩健運作”。

如救,為什麼越救越跌?

如果以國家隊資金進場作為救市标準,那麼去年7.24會議後,救市行動就可以算是開始了。

這些資金以流入寬基ETF為主,去年8月份的第一波ETF小高潮就是他們主導的。此後,股票ETF的月度淨流入資料就可以作為國家隊資金救市的一個間接觀測名額。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但從曆史資料可以清晰看到,去年8月份之後,明顯淨流入的也隻有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而且都隻是1000多億的規模。

回顧2015年的救市,當時一出手就是3萬億。如果不是有内鬼在瘋狂薅羊毛,當時3萬億大機率是剛好夠用的。

現在上市公司數量大約是2015年的兩倍,市值也是當時的兩倍。是以很好推算,合理的救市資金規模是6萬億左右。

一對比就會發現,3個月、每月1000多億的資金規模就是隔靴搔癢——如果不是假裝救市,那就是根本還沒開始救市。

無論是哪種可能,結果都隻能是“越救越跌”。

更雪上加霜的是,即使真的在救,也隻是集中救自家資産。股民所在的中小創什麼的,都不帶看一眼。這種“救”法隻會導緻兩種結果:一是市場更絕望,一是投機跟風炒作中字頭。

同樣是無論哪種結果,都隻會使“股災型”牛市愈演愈烈。

有人特别體諒救市資金,認為這是由于資金有限、根本買不完,是以隻能集中力量。

先不說幾千億本身就算不上救市資金,“根本買不完”的問題是什麼造成的?為什麼A股今天能如此臃腫?自己種的因,本就是含着淚也要自己去承擔。

面對利好,為什麼市場通通不買賬?

救市不隻有一種形式,除了真金白銀下場,還可以是利好政策驅動。2018年的救市就是采用後者的形式。

論政策利好數量,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但結合股市走勢一看,就會發現市場面對利好,幾乎通通不買賬,而且越來越不買賬。

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上下不一緻。例如上面把銀根放松了,下面由于各種理由把錢沉澱在銀行系統,根本流不出去;又例如上面剛表态要改變股市“重融資輕投資”的定位,下面地方就高調表态“今年要新增50家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是出利好的同時,不知是否巧合,不少政策都無意間為做空者、掏空者留了一扇後門。結果就是掏空行為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具體例子就不用舉了,股市的毒瘤被吐槽了幾個月,至今都還在吐槽,就足以說明了。

這種利好,出多了反而更不利于股市。因為随着公信力的透支,市場甚至一看到利好就直接恐慌。不幸的是,現在已經進入這種狀态。

救市的必要性

如果說有什麼比“賺了指數不賺錢”更悲哀,那就是“A股總市值長牛,而指數原地踏步”。

換一種視角,你會驚訝地發現,A股原來一直處于長牛,趨勢還特别漂亮。上證指數看了都得服。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在往年,一到年底收盤,總有一些财媒能快速“總結”當年股民人均盈利XX萬元。統計方法簡單粗暴,而且特别欠揍,就是用A股總市值的增量除以股民的戶數。這種統計方法經常能在股民普遍虧錢的年份算出不錯的人均正收益。

直到去年的年底,他們才總算不好意思再這麼“總結”。要是還這麼算,雖然去年股民人均盈利總算是負的,但人均也隻是微虧2%哦!

平民和高層的視角往往是不一樣的。

海通最近有一份研報,要論證的是活躍資本市場的必要性。其中一組核心圖表是對比中美财産性收入比例的差距,認為樓市冷卻後,股市應接過創造收入的擔子,并追趕美國。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而高層眼裡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光景,他們在另一組核心圖表中發現了重大機會:國人隻拿出了收入的2%來配置股票和基金,遠低于美國的35%;甚至與10%左右的德日相比,直融的市場空間都是無比巨大的。(注意:這是2019年的資料)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然後就有了2019年之後的IPO數量騰飛。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盲猜一下,村裡的KPI不是指數,甚至不是IPO家數,更不是中小股民的盈虧,而是A股總市值。IPO家數隻是“市值不夠,家數來湊”的一種手段。而上證指數的作用隻是一方面滿足美國對大陸股市“擠泡沫”的希望,一方面用以維持國際形象。結果就有了這十幾年的不漲不跌。

從人員調動就可以看到,村裡的KPI完成得非常優秀,比央媽還要厲害得多。

總市值KPI的猜測,還很好地解釋了往年的救市時機的選擇:

“股災型”牛市:救還是不救?

無論是2008年底的救市,還是2015年下半年的救市,還是2018年底的救市,都是總市值出現較大回撤後。而這個“較大回撤”的幅度,目前明顯還沒達到。縱使股民和基民已經難受到麻木。

也就是說,救市的必要性,至今尚未足夠,更别說去年的時候。

另外,說句客觀的,救市救早了也不是好事。

過去兩年不少地方還有錢,對光伏、新能源等戰略行業給予不少補助,暫時救活了不少企業。但結果是,由于阻礙了行業出清期的正常淘汰機制,反而導緻産能過剩,出現了原本不必出現的行業内卷。甚至由于劣币驅逐良币,還阻礙了技術突破的進度。

對股市的救助也是同理,過早的救市反而會使低迷的市場更漫長,因為這會阻礙低迷的市場階段正常的出清——不僅是籌碼的出清,更重要的是欺詐發行、違規減持等機制上的出清。隻要這些東西繼續被縱容,股市就不可能被救活。

今天就分享到這吧。對文章内容有疑問或者指正的,繼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