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為什麼能取天下?用人的5大秘訣

作者:正和島
劉邦為什麼能取天下?用人的5大秘訣

1957年6月,毛澤東曾點評劉邦稱:“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在秦末大起義時期,天下的起義軍數以萬計,其中絕大多數都被滅掉了,最終的成功者隻有劉邦一人。

從一介布衣到大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和他用人的關系非常密切,其用人之道更是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研究範本。

劉邦到底是怎麼用人的?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在一次演講中,把劉邦的用人之道概括為“五個一”:一雙好眼睛,一對好耳朵,一個好頭腦,一支好隊伍,一副好心态。

以下為本次演講精編,大都是極具啟發意義的曆史小故事。細細品讀,希望對你創業和管理有所啟發。

(本文根據王立群教授在葡萄牙演講的《漢高祖劉邦的成功之道》精編)

口 述:王立群編 輯:十一來 源:網絡圖 片:天津衛視官方微網誌

一、識人之明,是用人之道的基礎

高祖十二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一病不起,他的太太呂後把醫生請來,結果劉邦把醫生罵了一頓趕走了。他覺得生死有命,治也治不好。

呂後就問了劉邦3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您不在了,蕭相國蕭何去世了,誰可繼任?劉邦答:“曹參”。

呂後繼續問,曹相國之後,我該用誰?

劉邦答:“王陵可以,但他太直了,可以用陳平做輔佐。但陳平足智多謀,不能獨任丞相。還有一個周勃,他厚重少文,可做太尉”。

第一代蕭何,第二代曹參,第三代王陵、陳平、周勃。你看劉邦臨死之前,把幾代上司核心都指定完了。

呂後又問了第三個問題,那王陵王相國去世以後,又該誰來繼任?

劉邦說:“到了那時候,你也不用操那個心了”。

果然,王陵死了,陳平沒有死,但呂後死了,後面的事也就不需要她操心了。劉邦料定到那個時候,呂後不可能再主政。

呂後三問,顯示了她作為一個女性政治家的智慧和才幹。因為劉邦死後的15年,實際掌權人物是鐵娘子呂後,她最關心的是誰可以做這個帝國的相國,因為秦漢時期相國的權力很大。

是以她什麼都不問,隻問相國的人選,而不是問劉邦你小金庫在哪、還有多少錢。這顯示了呂後超凡的政治才能,問的是國家大事。

劉邦三答也不得了。呂後忠實執行了劉邦的指令,漢帝國三任相國分别是蕭何、曹參、王陵等人,而這三屆班子的人選可以說是非常恰當。這說明什麼,劉邦有識人之明。一個帝王能看出三代上司核心,這在中國曆史上幾乎沒有第二個。

正因為劉邦有識人之明,是以劉邦用人用的非常恰當。

劉邦為什麼能取天下?用人的5大秘訣

二、劉邦用人的第一大秘訣:一雙好眼睛

眼睛是用來看世界的,劉邦的眼睛有很多用處,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人、要用人。為了講他用人,我還得講故事,今天這就是故事會。

先給大家講兩個小人物,讀《史記》的時候,如果你疏忽一點,這兩個小人物可能都注意不到。

第一個人物叫丁公。丁公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大将,他和劉邦打過兩次交道。

那次項羽和劉邦大戰,劉邦的大軍損失了大半,是以他很狼狽地逃了,追殺他的人正是丁公。

到最後,劉邦及其兒女等4個人被丁公帶領的幾千人圍住,按理說劉邦這時候已經完了。但劉邦說了一番花言巧語,丁公的腦子也“短路”了,竟然把劉邦四人給放了。

劉邦這能稱得上是死裡逃生,丁公也算得上是劉邦和他兒女的救命恩人。

等到項羽烏江自刎,他部下的将領全跑了,隻有這個丁公覺得自己對劉邦有恩,親自跑去見他。結果劉邦拿丁公告誡整個朝廷上的大臣說:這就是丁公,就是他,導緻他的主人項羽最後兵敗自刎,推出去斬了。

劉邦為什麼要殺丁公?那是他和自己兒女的救命恩人啊。你可以給人家官做,也可以不給,但起碼不能殺人家呀。

我有一個解釋,因為劉邦作為集團的董事長,用7年時間從平民把公司做大做強,最後成了全國最大的老闆,那是排名第一的首富呀。

他當了老闆以後,在企業集團内部要倡導一種企業文化,叫忠誠。

假如他今天接納了丁公,等于告訴手下可以對老闆不忠誠,甚至背叛都可以。他殺丁公就是要告訴自己的大臣,你們注意任何人都不能背叛大漢天子,否則丁公就是前車之鑒。

這是第一個故事,我們再講一個故事。這個人物叫侯公,因為上面提到的彭城之戰,劉邦雖然帶着親生兒女逃出來了,但他的父親、妻子、弟弟、庶長子劉肥都被項羽扣為人質,一扣就是兩年零4個月。

28個月不放人,劉邦派了很多人去遊說,他手下有兩個頂級說客,一個叫郦食其,一個叫陸賈,那都是赫赫有名的外交官。他們去遊說項羽放人,項羽不放。

這個侯公說我去。侯公給項羽說了什麼,司馬遷沒有寫,隻說這個侯公一去,項羽把扣了28個月的人質放回來了。這說明侯公的嘴,太厲害了。他是劉邦一家的第二個恩人。

侯公很得意啊,這回去大老闆不知道該怎麼賞我。

結果史書怎麼記載的?侯公一回去,劉邦說這個人我不見,給他點錢、讓他走,我一輩子不見他。第二個救命恩人沒有殺,但是不給官,這個事情的處理我們也覺得很奇怪。

因為劉邦覺得這個人的嘴太厲害,他都能把西楚霸王項羽說動,假如他留在我身邊,哪一天有人給他塞點東西,他到我跟前說,我也掉他圈裡。

你看這兩個小故事,它反映了劉邦在用人上的一大特點,分級對待,用其所長。

這劉邦用人,一個丁公、一個侯公,每個人隻用一次,而且隻用一件事。

這類人在劉邦的眼裡,一生隻能用一次,而且隻能在某件事情用。這其實說明一個道理,天下沒有無用之人,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你看這些會說的人,心軟的人,都有他的用處,但隻能用一次。

我把它概括了一下,這叫劉邦用人最低的一個層次,這叫一事之才。隻在一件事情上有才華,叫一事之才。

我們再講另一批人,包括像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這些人,他們都是劉邦手下頂級的大将,幫助劉邦滅項羽奪取天下。劉項交手,劉邦從來沒打過勝仗。而最後滅掉項羽的,主要是韓信。

劉邦要用這些人,但這些人不好用,他們都是有本事的人。這其中有兩個小故事。

韓信滅了齊國後,派了使者向劉邦要官,要當“假齊王”,他要做代理齊王。他說這齊地容易起叛亂,你不給我個官,我怎麼治理呢?

劉邦當時打項羽是焦頭爛額,聽說韓信占了齊地高興地不得了,巴不得韓信早點來幫他,結果韓信向他要官做。劉邦氣得破口大罵,但這破口大罵是絕對失策。

因為當時韓信30萬的軍隊,你還罵他的使者,使者回去給他老闆一說,韓信不說反水吧,中立也說不定。

劉邦為什麼能取天下?用人的5大秘訣

得虧劉邦身邊站了兩個人,一個是謀士張良,一個是謀士陳平,兩個人一聽覺得劉邦做得不對。站在左邊的跺了劉邦一腳,站在右邊的踹了劉邦一腳,兩個人一踹劉邦醒悟了。

但現在不是正罵着嗎,這彎轉不過來嗎?齊王就不好封了嘛。劉邦當時馬上一改口,“大丈夫得天下,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假齊王”。這一罵,随後就給韓信封了一個真齊王。

結果韓信就抄了項羽的大學營彭城及其糧道,項羽隻能和劉邦在鴻溝議和。

第二個故事,兩家議和後,項羽向安徽地區撤退,劉邦是背信棄義帶兵追擊,結果追到固陵,兩個人打了一仗。劉邦被困守在固陵城中不敢出來,劉邦叫韓信、彭越兩人來,兩人都不來。

這時張良又獻計了,給這兩個人再加封。陳地以東到海給韓信,睢陽以北到谷城之地給彭越,随後兩人派兵支援。

滅了項羽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韓信的大營,把他30萬大軍軍權的令箭收了,緊接着改封楚王,然後又利用别人說韓信謀反,僞遊雲夢把韓信抓起來帶到京城。

齊王改楚王,楚王降為淮陰侯。韓信在京城呆了6年,最後和陳豨聯手謀反,被蕭何騙入宮中,呂後把他殺了。後來另一位在滅楚中立有大功的彭越,也被誅殺。

韓信和彭越都是那個時期最有名的軍事家,是最會打仗的人,但他們隻在特定的時期為劉邦所用。他們和剛剛我們講的丁公、侯公不一樣,丁公這類人有才能但就隻有那一件事。韓信、彭越、黥布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就是楚漢戰争,這叫一時之才。

在劉邦手下還有一批人,用了一輩子,像蕭何、張良、陳平、滕公等人,一直到劉邦死後,輔佐漢惠帝劉盈;呂後被誅滅後,周勃、陳平又輔佐了劉邦的第4個兒子漢文帝劉恒。這叫一世之才,用了他們一生。

是以劉邦用人非常高明的一點,就是他的眼睛很“毒”。哪些人隻能用一件事,這叫一事之才;哪些人隻能在一段時間用,這叫一時之才;哪些人可以用其一生,這叫一世之才。

這說明劉邦在用人上面,确有他的獨到之處。我們隻談曆史,不聯系現實。

至于用其所長,那更是劉邦的長處。會打仗的,像韓信,打吧;會出謀劃策的,那張良一輩子就出謀劃策;蕭何會理财,就為他駐守關中,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每個人的才能都受到限制,是以用其所長,才能使一個人的長處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三、劉邦用人的第二大秘訣:一對好耳朵

眼睛的用處是看,耳朵的用處是聽。我們以前常說一個人獲得知識要靠兩個途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其實更重要的是第三點,叫閱人無數。

有些人跟着大上司做了幾年秘書,提拔得很快。你在他身邊聽他怎麼處理事情、處理複雜的關系,聽得多了你的本領就長。

我們看有些企業家沒有怎麼讀過書,但企業做得生龍活虎。有些讀過書的博士生、博導,他創企業一辦一個死。為什麼他們沒有這方面的實踐或才能,而有些沒讀過書的有這些才能,是以閱人是個大學領。

在我看來,讀曆史就是閱人,你讀劉邦就把劉邦看透了,你讀漢武帝就把漢武帝看透了。是以聽很重要,我們講講劉邦是怎麼聽的。

第一、劉邦善聽下級意見

人,往往對上司的意見比較重視,對下級的意見不太重視。甚至可以說,劉邦善聽草根的意見。大家不要小看了草根,真正在底層的人,有些是很有本事的。

我舉個例子,劉邦手下有個兵,這個人叫婁敬,是個普通的士兵。

有一次,他從山東被調到關中當兵,經過洛陽。當時劉邦建立西漢時定都在洛陽,婁敬一聽定都在洛陽,要求見劉邦。

當然,一個普通士兵要見總司令,這個不容易,但婁敬通過老鄉關系見到了。他建議劉邦千萬不要定都洛陽,而是要遷都長安。

聽完這個建議後,劉邦對他很不以為然,然後又征求其他人的意見,特别是張良,張良極力支援婁敬的建議。最後劉邦還是采納了婁敬的建議,當天遷都長安。之後還給了婁敬一個很高的賞賜,賜姓“劉”。

那在古代來說不得了了,你跟皇帝一個姓。

還有一個故事,劉邦在西入關中的時候,攻打南陽郡的郡治宛城,沒有打下來,便想繞過宛城直接向西進軍、急于入關。因為楚懷王和他有個約定,劉邦和項羽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

是以南陽沒有打下來,他就要走。結果南陽郡守手下有一個人,出來見劉邦,說你要是這樣走的話,很危險,後面有南陽追兵,前面有秦軍堵截,前後夾擊,你進不了關中。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叫約降,用現在的說法叫和平起義。

然後南陽郡守約降了,劉邦帶走了軍隊,南陽郡守保住了他的位置,沿途幾十個縣也望風而降。

這個辦法誰想出來的,就是南陽郡守下面的一個普通官員,墜城而下,谒見劉邦,提了意見。

還有另一個故事,劉邦和項羽在荥陽對峙28個月,打得天昏地黑,分不出勝負,最後受了重傷退回關中,養好病想西出函谷關和項羽作戰。

有個叫袁生的人給他建議,你不要再赴函谷關了,你應該南出武關到南陽去,調動項羽到南陽和你決戰,然後迫使項羽的後勤補給線拉長。項羽的補給線越長,越容易被切斷。這個建議非常具有戰略性。

第二、劉邦善于聽出正确的意見

當上司的時候,一開會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有贊同你的,有反對你的。

劉邦耳朵的特殊之處就在于,他能在一片噪聲之中聽出哪一種是正确的聲音。這是指揮家的能力,指揮家能聽出任何一個演奏者的樂器高了半度或低了半度。差了那麼一點點,他能聽出來。

比如說聽說韓信謀反,所有大臣都告訴劉邦應該武力滅了韓信,但劉邦非常明白,他手下那些人沒有一個能打過韓信。

最後采納了陳平的意見,僞遊雲夢。我到那裡旅遊,讓韓信來見我,韓信一個人一來,把他抓起來不費勁。

另外在鴻門宴中劉邦是一籌莫展,因為項羽第二天要滅他,指令都下達了。

結果項伯夜見張良,張良又去見劉邦,劉邦就會說四個字:為之奈何。這叫什麼,不但要聽,而且還要主動地征求意見。這是作為最高上司極其難得的一種素質。

四、劉邦用人的第三大秘訣:一個好頭腦

好頭腦叫清醒,劉邦的頭腦非常清醒。在對待韓信的問題上,你可以看到這個人收放自如,你要假齊王,我封你真齊王。

你當了真齊王,我利用你滅了項羽。滅了項羽,我立即收你兵權,改封楚王。然後你做楚王,我僞遊雲夢,把你抓起來,到關中封你一個淮陰侯。

劉邦把韓信玩弄于股掌之間,是以韓信始終是鬥不過劉邦。

兩個人曾經有一番對話,劉邦問韓信,您說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很不客氣,答道:陛下隻能帶10萬軍隊。

劉邦又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

那麼緊接着劉邦又問,既然你帶兵是多多益善,為什麼是你被我抓住,而不是我被你抓住呢?

韓信回答得也很巧妙:臣善将兵,陛下善将将。我這個人善帶兵,你這個人善帶将,是以你抓了我。

是以說劉邦這個人,頭腦應該是很清醒。他在用人的時候收放自如,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收,掌握得是恰到火候。

劉邦為什麼能取天下?用人的5大秘訣

五、劉邦用人的第四大秘訣:一支好隊伍

劉邦是一個搞五湖四海的人,他手底下的人來自各個領域,比如說他手下有老鄉;也有從敵對陣營過來的,比如從項羽那邊過來的韓信、陳平;還有投奔過來的,比如說郦食其、張耳。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裡有一位“三姓家奴”呂布,可是劉邦手下還有一位“六姓家奴”,換了六個主人,他都還收。誰呀,叔孫通。

叔孫通最早是做秦始皇的一個待诏博士,就在秦始皇身邊做顧問。秦始皇死後,就跟着秦二世,不久後,陳勝吳廣起義。很快關東到處都是起義的旗幟,可以說縣殺縣令、郡殺郡守。

之後叔孫通連夜逃出關,投奔第三個上司項梁。後來在定陶,項梁因為輕敵大意被殺,叔孫通跟着第四個上司項羽。

項羽不受重視,因為項梁死後,楚懷王熊心奪了項羽的軍權,排斥項羽。叔孫通一看熊心掌權,他又投靠熊心去了。

等到項羽打了巨鹿之戰,分封主持天下事宜,叔孫通又背叛了熊心投靠項羽。後來又看項羽成不了氣候,叔孫通又投奔了劉邦。

這叔孫通在楚漢戰争和秦末大起義中間換了6個老闆,跳了6家公司,最後才算跟了劉邦,劉邦照樣要。

叔孫通真正派上用場,是他為劉邦制定了一整套大臣見皇帝的那些儀式。劉邦剛到山東定陶當皇帝的時候,文武百官在一塊吃飯,那個場面亂糟糟的,甚至有大将一邊喝酒一邊拔劍,就在朝堂的柱子上亂砍。

劉邦手下的起義軍都是些什麼人呢?樊哙是賣狗肉的,灌嬰是賣布的,大将周勃是吹唢呐的,他手下都是一幫這樣的将領,不是國防大學畢業的。是以劉邦開酒宴,那場面不可控制。

叔孫通這時候就說了,這樣不行,我給你劉邦制定一套儀式。劉邦說别搞太複雜,太複雜我也弄不成。

叔孫通找人練了3個月,讓這些大臣上朝的時候文官站一列,武官站一列,按照品級的高低一對對上。誰要是稍有喧嘩,馬上被武士們抓着擰出去了。

整個朝宴整齊有序,劉邦看過以後隻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我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是多麼地尊貴。随後重賞叔孫通。

叔孫通這樣的人,可以說四年楚漢戰争就沒有用到過,一直等到劉邦稱帝以後才派上用場。是以說劉邦是搞五湖四海的。他手底下的人才呢,不僅有軍事家,有謀略家,有政治家,還有外交家等等。

雖然是搞五湖四海的,但是劉邦有一個核心團隊,那就是豐沛故人集團,也就是他的老鄉。這幫人是他的核心骨幹成員,在他封的一百多個侯中占了三分之一。這幫老鄉沒有一個背叛劉邦,一直跟着劉邦幹,是以劉邦有一支好隊伍。

六、劉邦用人的第五大秘訣:一副好心态

劉邦敢于向臣子認錯,敢于承認自己能力有限,這都是一把手最難做到的。往往一把手都被神化了,但劉邦敢于認錯。

我們前面講過婁敬的故事,就是建議劉邦遷都長安的那個婁敬。劉邦準備跟匈奴決戰的時候,帶了32萬大軍,結果被困白登,被匈奴冒頓單于的40萬大軍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出不來這個山。

最後用了陳平一個很不光彩的計謀,才算是逃出來。

其實這場仗在開始打之前,劉邦派出了好多偵察部隊,每一個使者都回來說,看到匈奴的軍隊都是老弱的士兵、都是瘦弱的馬匹,主張這仗可以打。

最後派出的是婁敬,婁敬去看了以後回來說不能打。他說我到匈奴去看過,看到的都是老弱士兵、瘦弱馬匹,這樣不正常。

匈奴向來以軍事力量強大著稱,以騎兵強大著稱,我卻經常看不到一支強大的士兵,他們絕對是讓我們故意看到這樣的假象,這場仗不能打。

劉邦這時候已經統一了天下當了皇帝,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便一氣之下把婁敬關起來,而且說了一句狠話,打完勝仗回來以後我殺你。

是以沒等大部隊和後續部隊到來,劉邦帶着少數部隊冒進,被困白登山。

結果打完敗仗回來以後,他不僅沒有殺婁敬,而且向婁敬承認錯誤。我錯了,婁敬你對。

你看看《三國演義》,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前,有臣子向他建議不能打,袁紹不聽,還把那個提建議的臣子關起來。

等袁紹打了敗仗回來以後,大家都認為這個臣子可以被放出來了。結果這個臣子說,如果打了勝仗回來,我還有活命的機會,如果打了敗仗,我必死無疑。果然,袁紹回來就把臣子殺了。

劉邦不一樣,打了敗仗回來重賞,敢于認錯。一個帝王敢于認錯,說明這個政權還有很強的糾錯能力,當一個政權失去了自己的糾錯能力的時候,那麼這個政權就會非常危險。

劉邦敢糾錯,敢認錯,這對一個帝王來說很不簡單。

後來劉邦給婁敬封關内侯,最後封為建信侯,這是極其難得的一件事。

排版 | 冉潤編輯 | 十一 輪值主編 | 夏昆

劉邦為什麼能取天下?用人的5大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