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很多地方一直在喊“救樓市”,政策也出了很多。
但是,房價為什麼一直“跌跌不休”?
那是因為地方政府,沒有找到一條可盈利、可持續的救市路徑。
财政資金如果投到樓市裡,大機率虧損,那地方就沒有救市的動力。
10年之前,為什麼“漲價去庫存”能夠成功救市?
因為當時地方政府參與救市,是有錢賺的。
政府拿錢給拆遷戶,拆遷戶買房、推動房價和地價上漲,地方政府再賣地回籠資金——這一套流程下來,地方政府是盈利的。
是以當時各地搞棚改拆遷,非常積極。
然而今天,随着房價已經跌到這個地步,一個新的樓市盈利政策,逐漸浮出水面。
随後,地方政府上萬億資金準備下場。很多城市的房價,在2024年即将迎來大逆轉。
一、央行大動作
去年12月,央行有兩個有關樓市的大動作。
第一個是PSL,當月新增3500億元。
PSL,全稱“抵押補充貸款”,是央行給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投放資金的工具,國開行再把資金貸給地方政府。
10年之前,正是PSL配合着地方政府的棚改計劃,帶來了上一輪的“漲價去庫存”浪潮。
這一次PSL再擴容,按照官方的表述,是用來配合房地産“三大工程”的,包括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設等。
特别是城中村改造,目前各大研究機構預計,這一輪規模可達5萬億元級别。
但是這一輪的城中村改造,和上一輪棚改有兩點不同。
一是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名單,限定在了21個超大、特大城市,也就是城區人口500萬人以上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名單
至于其他的四五線城市,人口長期流出、樓市供過于求的,國家認為沒有城中村改造的必要。
第二個不同是,吸取了上一輪棚改中、房價大漲的教訓。
這一次城中村改造,國家政策限制了“貨币化安置”的規模和比例。并且要求央行和國開行的資金,不能用于貨币化安置。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不能從國開行大批量貸款,直接補償給拆遷戶,而是要動用自己的财政資金。
現在各地财政壓力都很大,即使是一線城市手中,也拿不出那麼多現金流,是以這就天然限制了城中村改造的節奏。
防止項目一窩蜂上馬,大量拆遷戶湧入市場,推高當地房價。
是以相比于“漲價去庫存”,這一次城中村改造,更應該叫“托底去庫存”。
從節奏上看,本輪城中村改造,從2023年下半年中央出檔案。
經過前期的項目準備和拆遷後,目前各方預計,2024年下半年改造項目将逐漸落地,2025年進入建設高峰。
到時候,就會對當地的樓市和房價,産生一定影響。
二、樓市新政策
但是這是不是就是說,在這21個超大、特大城市之外,其他地方就沒有政策紅利呢?
在這裡,我們就要談央行的第二個大動作——設立“租賃住房貸款計劃”工具。
這個工具,涉及到了未來5年、乃至10年,中國樓市新的運作模式。
柏年詳細解釋一下,什麼是“租賃住房貸款計劃”?
和PSL類似,也是央行給國開行放錢,國開行再向地方政府放貸款。
其中,央行給國開行的利率為1.75%,國開行給地方政府的貸款利率不超過3%。
記住3%這個數字,我們稍後還會提到它。
與PSL不同的是,這個租房貸款計劃的資金,地方政府是可以直接用來收購市面上的房子的。
資金直接入市,那這個救市力度就很大了。
收購完房子後,地方政府将商品房改造公租房,再投放到市面上。比如給進城務勞工員租住,長期收租金,慢慢還貸款。
這樣一來,就能立刻消化掉市場庫存,扭轉房價下跌的勢頭。
但是地方政府這樣救市,是有一個條件的——那就是房價要下跌一定幅度,直到房屋“租售比”上升到4%以上。
這樣一來,地方政府借錢的利息是“不到3”%。扣除到1個點的營運成本之後,4%的租金收益,房子租出去還有的賺。
這就是地方政府入局樓市的新途徑。
在這一輪房價下跌之前,全國範圍内,多數城市的租售比在2%-3%之間,還達不到讓地方政府下場盈利的程度。
但是經過了房價連續3年下跌,根據全國二手房挂牌價指數,2023年底房價相較于2021年高峰,已經跌去15%。
房價連續3年下跌
局部地方,房價下跌兩到三成、甚至四到五成的,比比皆是。
這樣一來,房子就跌出了成本效益,就跌出了讓地方政府盈利的空間。
并且,柏年在查詢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細節——那就是這一次地方政府通過“商品房改造成公租房”的途徑入局樓市。
這個政策不是自上而下推動的,而是地方政府自己發明的。
福州政府是首創。
2023年上半年,福州政府就有了收購7200套房子,改造成公租房的想法,然後上報給中央申請資金。
中央覺得可行,再在全國範圍内試點。
這證明,地方政府有這麼幹的驅動力。
為什麼首先是福州?
除了福建人思維可能比較活躍以外,主要還是因為這兩年福州房價跌幅比較大。
福州近郊區縣,2021年時房價最高曾達到1.5萬一平,現在跌到了8000元一平,跌幅達4成。
對于一地政府來說,房價跌的這麼多,一方面跌出了成本效益。
另一方面,當房價跌4成左右時,也是地方政府所能忍受的極限。
因為老百姓買房,首付3成,再加上這兩年陸續還貸款、還了1成左右。
房價再跌,老百姓的房子就會變成“負資産”,就會導緻斷貸、違約情況急劇增加,釀成金融風險,這是地方政府所不能忍受的。
是以三者結合,地方政府有救市的意願、有救市的方法,再加上央行給了救市的資金,這個“新救市政策”就成了。
三、救市政策潛力有多大?
從長遠來看,地方政府使用央行的“租房貸款”救市,潛力是非常大的。
首先,這個政策的覆寫面就很大。
例如,央行披露的“租房貸款計劃”首批8個試點城市裡,其中福州和長春,并非超大、特大城市,但是央行一樣給了資金。
這證明,未來“租房貸款計劃”會擴充到21個超大、特大城市之外,覆寫面比城中村改造要大。
其次,租房貸款的潛在規模也不小。
随着全國房價越跌越多,越來越多的城市,将會達到租售比4%的門檻,滿足申請央行資金的條件。
柏年也和國開行的内部朋友聊了聊,他們預計,未來租房貸款計劃的規模,可能會超萬億,乃至達到10萬億級别。
這将又會是一個超大的房地産工程。
并且,租房貸款可以和解決“爛尾樓”問題、解決“城投債”問題結合起來。
例如,現在很多爛尾樓,差一點就封頂。
地方政府可以和房企談,我折價把房子收過來,略投入一些資金、把房子蓋好後,長租出去。
這樣既解決了爛尾樓問題、化解社會輿情,也能幫助房企脫困。
再例如,過去很多地方城投平台,收購了政府土地。等蓋完房子之後,發現樓市行情不好、房子不好賣。
地方政府也可以折價,把這些項目接手過來,變成公租房。現金則給到城投企業,化解目前的城投債困局。
到最後,可能真的就如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所說:
未來至少30%的城市居民,都會住在保障房、公租房裡。讓相對低收入的、剛剛工作的年輕人和農村進城市群體,免受房貸和租金壓力的困擾。
實作人人有房住。
但是退一步來看,是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夠加入這場“商品房變公租房”的遊戲呢?
并不是。
剛才柏年講到,地方政府收購商品房,是需要向央行、國開行借錢的。
地方政府首先需要說服央行,說我這個地方有人口、産業支撐,房租是長期上漲、而不是下跌的。
如此以來,地方政府才能保證,按時償還3%的貸款利息,而不是連利息都還不起,最後反而加劇了地方債務問題。
是以,真正能拿到央行租房貸款的城市,除了21個超大、特大城市之外,至少也是人口流入、本地有産業支撐的省會級城市,或者強三線城市。
例如這一次的試點城市,長春,在整個東北人口流出的大環境下,2022年長春市轄區的人口還是增長的。
再例如,在之前《中國外貿“峰回路轉”》的文章裡,柏年提到過中國外貿前30強排行榜上,唯一的一個非沿海省份地級市——安徽蕪湖,本地有很多出口大企業駐紮。
隻有這類城市,才能說服央行說:
我的房租長期上漲,我有申請“租房貸款”的資格。
四、城市經濟繼續分化
是以綜合來看,在經過了3年全國房價的整體下跌之後,從2024年起,很多城市的房價可能會逐漸企穩。
其中:
21個超大、特大城市,今年下半年開始,将會享受“城中村改造”的紅利。
其他省會級城市、有産業的強三線城市,可以通過央行的租房貸款來救市。
如果你身處這些城市,這兩年準備買房,可以重點關注一下租售比這個名額。
如果租售比接近4%,那就意味着政府入市、房價大機率要見底了。
但是,對于那些人口流出、沒有産業支撐的四五線樓市,那就真的是缺乏政策工具箱可用,本地樓市大機率長期陰跌。
不僅僅是樓市,這兩天,基建領域也有大新聞:
國家已經正式發文,停止了12個高風險債務省市的基建工作。
(12個省市:天津、内蒙、遼甯、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甯夏)
這次政策要求,為了控制地方債務規模,如果基建項目的建設進度在50%以下,就要停建、緩建。
這樣一來,廣大的東北、中西部地區的基建經濟,将會大幅度降溫。
基建經濟降溫後,随之而來的是地方财稅收入下降。
并且因為财政不獨立、依賴中央資金還債,地方還會間接喪失人事權,導緻體制内編制面臨改革、削減。
特别是很多中西部、四五線城市,除了基建經濟、就依賴“體制内消費”和“體制内經濟”。
如果體制内裁員、縮編,還會進一步影響地方經濟,再加上基建缺乏資金和維護,更會驅趕年輕人流向大城市。
具體的分析,可以關注柏年,回看我去年10月份講解“特别國債”的視訊,在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是以,無論是從地産、還是從基建的角度,從2024年起,中國城市經濟走向分化的格局,都已經注定。
這兩年,針對年輕人熱衷于考小城市公務員的現象,柏年還想在這裡多勸一句。
2024年,财政改革已經來臨。四五線城市的公務員,并不是鐵飯碗。
看國家的各項救市、紅利政策,今年都隻“限定”在大城市就知道,進一步發揮大城市的規模和競争優勢,才是國家心中所想。
大城市,才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是以像日本、南韓的年輕人,最後都流向東京、首爾一樣。中國人口,最終也會向20到30個大城市集中。
在這個趨勢下,我們最好順流而行,這就是我們普通人所能做出的最優選擇。
~全文完~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寫得不錯,歡迎關注我,轉發、收藏并随手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