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快遞網點生意的天花闆:50萬、300萬、1億

2023年,是快遞行業全面複蘇之年,2024年,則是快遞行業競争再現“分水嶺”的關鍵一年。

快遞小哥3年賺120萬的消息引發熱議,很多一級網點老闆也深有體會,說小哥比自己賺的都多,感覺每天就是在為他們打工。

的确,現在各行各業的老闆都不太容易。一個網點老闆在當地到底能做到多大,天花闆在哪裡,隻有了解到網點的瓶頸,才有助于開發新的業務。

《快遞觀察家》發現,如果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大部分網點以派件為主,每年營收的總量很容易估算。而在産糧區的地級市、縣級網點,通常來說,生意做到大幾千萬過億,也不足為奇。

以大部分網點的現狀舉例,一個日均派件1萬票的網點,假定總部給到的平均派費為1元,那麼網點每天的收入就是1萬,一年365萬,而實際情況旺季可能比這多一些,刨除小哥派費與房租、車輛等成本,每票的淨利潤按0.15元計算,一年的利潤可達55萬元。

快遞網點生意的天花闆:50萬、300萬、1億

很多業内人士計算過,一般網點的派件在2萬票以下,方能達到規模效應的最優解,而一旦超過2萬票,其場地、車輛、人員配置成本就會大幅增加,哪怕是共配網點,風險也會大幅提升。

而網點派件如果在七八千票以下,往往也達不到最佳的降本效果。當然,這隻是從派件的角度,如果網點攬收情況可觀,則另當别論。

這一切都是在派費穩定的基礎之上,如果派費持續下滑,哪怕是比較好經營的縣城網點,也同樣面臨壓力。與此同時,快遞行業不再像過去無序競争狀态,各方面監管會越來越嚴,這也意味着成本會不斷增加。

很多人發現,現在的快遞網點也處于兩極分化的狀态,像一些産糧區的地級市、縣級網點,仍舊具有很強的話語權,投資更是動辄數千萬上億元增加産能。而大部分網點淪落為派件網點,收成的好壞基本靠天,這些老闆也很少動腦筋去思考營運問題。

當然,也有一些城市的網點老闆跳出原有的快遞思維,勇于跨産業經營,投資酒店、度假村、汽車4S店等,把前幾年憑運氣賺的錢,基本都憑本事賠了進去。

轉了一圈之後,交了不少學費,發現還是快遞行業自己最擅長。對于大部分網點老闆來說,琢磨一下網點精細化營運的管理方向,比投資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更加靠譜。

《快遞觀察家》了解到,而對于已經做到幾千萬過億的老闆,增長邏輯同樣面臨選擇。而這些老闆的共同選擇,就是持續強化快遞主業的競争力。

比如,申通河北高陽網點,連續十幾年當地市占率第一,網點3次投資2600萬元,讓利潤數次上漲。河北高陽是全國知名的毛巾産業基地,每年生産的毛巾數量達到50億條,全國每3條毛巾就有1條産自這裡。

快遞網點生意的天花闆:50萬、300萬、1億

為了滿足業務量快速增長需求,高陽網點分别在2013年、2018年、2023年進行大規模投資,總額超2600萬元。尤其是去年,網點将場地擴建5倍,采買新型自動化裝置,産能提升超4倍。與引入自動化裝置之前相比,單票利潤大約提升了20%。

同樣作為産糧區,浙江平湖羽絨服産銷全國首屈一指。中通浙江平湖網點,短短幾年,發件量從日均6萬票增長到了日均20萬票,足足翻了超3倍。嘗到甜頭後,網點耗資近千萬引入雙層分揀裝置,每小時分揀量可達25000票,節省人工40餘人,成本也大幅下降。

再比如,在号稱中國北方“電商直播第一城”的臨沂,申通網點老闆更是一次性投資3.1億元,打造了包括快遞分揀、倉儲、直播等一體化的産業園,從消費者下單到産生物流資訊,最快隻需5分鐘。

快遞網點生意的天花闆:50萬、300萬、1億

與其他普通快遞網點不同,臨沂網點還是申通京津冀、東三省、江浙滬的快遞互通平台。它承載全國超過20個省份76條汽運直達運輸線路,運輸業務覆寫全國80個城市。園區剛落地,公司就又采購167畝土地,準備籌劃三期工程。

回到文章的開頭,很多人認為快遞網點做不大,看看上邊這幾個老闆,不可謂不大,反而是這個生意,大有可為。不是這個生意多賺錢,而是這個行業裡的人,思考得太少,找機會的太多。

也有一些大城市網點,計算到自己業務的天花闆,但如果跳出原有的一畝三分地思維呢,通過驿站商業化、小哥合夥化、營運精細化,鞏固原有的業務提升利潤,兼并一些兄弟網點,相對也容易得多,在原有規模上進一步做大隻是時間問題。

《快遞觀察家》發現,規模越大利潤不一定越大,合理化控制規模臨界點同樣需要探索。是以,當你的網點面臨困惑時,不要一味的逃離或躺平,多看看同行的營運邏輯,也許會找到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