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作者:旅遊時報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一部《繁花》,就像往時光的靜湖裡,投入一塊巨石,漣漪層層,跌宕着,蕩向記憶無盡的深處。追溯來看,在每一次時代的巨變之前,我們總覺得得到了強烈的暗示;而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憑着光和直覺,把本該随風飄散在曆史中的平常日子,镌刻在城市的發展史中,為空間保留住了具有溫度的注腳。

01

奧地利人馬庫斯·艾斯爾在《城市:人類這樣聚集大地》一書中寫道:“城市的衛星圖讓人着迷,因為許多城市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陸元敏就是這樣一個記錄了城市集體記憶的人。但他又好像不僅僅在記錄。

“我拍蘇州河是沒有什麼宏偉計劃的。”隻是因為當時在蘇州河畔工作的緣故,每天來回于蘇州河邊,陸元敏就是這樣開始了後來被奉為上海經典影像《蘇州河》系列作品的拍攝的。

“那時候的人的生活半徑是很小的。”陸元敏說。這是1991年時。“當時我住在襄陽路——現在我住在龍柏——那年頭,到龍柏來,遠得不像話的。坐57路,要坐很久。回去的話仍然坐57路,終點站還要排隊,隊伍很長的。”

第一次偶然拍蘇州河時,照片沖出來以後,突然發現這條即将面臨巨變的城市的河流,與自己50年代時和父親同來時所見一模一樣。這種時空重疊的恍惚感,讓陸元敏對影像留存記憶這件事,有了直覺的認識。而上海,恰是陸元敏最熟悉的片場。蘇州河,恰是陸元敏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然而,我們也不免要問,為什麼恰恰是上海?因為在中國的攝影史上,城市攝影一直是短闆。然而随着城市化程序的大規模出現,城市的價值被重估,城市的集體記憶被銘刻進了其自身飛速發育的過程中,成為傳奇的一部分,而在這其中,上海無疑是最引人注目之所。我們也可以這樣來了解,蘇州河不僅隻是蘇州河,而是陸元敏鏡頭裡的蘇州河;是上海人所感受到的蘇州河的集體的總和;是記憶被定格、被延續、被解讀、被無窮咀嚼、被盛滿情感、被極大難度地進行着精神叙事的蘇州河。

這就是陸元敏對空間所做的獨特的“解構”。時至今日,那批大多拍攝于30年前的蘇州河的圖檔——盡管彼時蘇州河還未完成整治,水還是黑的,但依舊傳達出令人震撼的情緒,讓人過目難忘。

“我上下班可以經過兩座橋,曹楊路橋,武甯路橋,我總是交替走這兩座橋,因為這樣就可以看到不太一樣的東西。”陸元敏說。他幾乎都沒有想過去别的地方拍照片,僅僅是憑着光和直覺,把本該随風飄散在曆史中的平常日子、本該匆匆消失在更新裡的平常痕迹、本該擦肩而過隐沒在茫茫人海中的平常臉孔,镌刻在城市的發展史中,為空間保留住了具有溫度的注腳。

02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時間,可能是這位“空間藝術大師”的另一個次元。

“人的記憶其實是不牢靠的。哪怕是底片,一次又一次的拷貝,我甚至也會覺得它的真實性會打點折扣。”也許正可能因為這樣的“不牢靠”,促使陸元敏在30多年中,留下了無數影像,替一座城市的幾代人,留下了集體的記憶。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如果你仔細閱讀陸元敏的圖像中被留住的上海,你不難發現,這位喜愛攝影大師安德烈·科特茲的上海攝影家,對上海日常生活——甚至在某個年代十分局促及限制的環境——例如迷蒙的空氣、逼仄的空間、暧昧的光線、漫長又瞬間的等待,等等——中的上海和上海人,其依然流露出來的美感,做出了高度的提煉。沒有藝術野心的藝術家陸元敏,擁有着令人歎為觀止的綿延永恒的自覺,進而讓人對上海這座城市在百年變遷中所産生的“平凡的詩意”,産生了強烈又綿長的共鳴。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在《上海人》系列作品中,日常的上海人是陸元敏照片裡唯一的主人公:側光裡坐在樸素卻又整潔的床沿上拉大提琴的中年女子;三代同堂住房緊張卻依然頭勢考究打扮入時的年輕母親;鋪灑一地的顔料和多年熄火的壁爐共處一室,逆光裡的男子雙腳交叉小指微翹,眼神沉靜地望着眼前的畫作……目光、衣飾、街道、建築、神态舉止、居家環境,這些碎雜綿密的細節豐滿、滋潤,承積了之前一百多年的人間煙火。在這些上海人身上,雖沒有呼之欲出的轟轟烈烈,卻也暗藏了與上海血肉相連的跌宕起伏。

“上海這個地方真的蠻有勁呃。”陸元敏笑眯眯,“一方面,整個城市日新月異,變化呢,也是驚天動地;但是,上海又是那麼大,總也有一些地方,幾十年看上去都還是老樣子,就像在時光之間,連接配接了一條記憶的通道。”

03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就好像是呼應着這位“依靠的就是自己和周圍的生活”的攝影家其情感隐喻似的,陸元敏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在襄陽北路建國路口的一條弄堂裡,還是老樣子,三層的新式裡弄,是不少老外喜歡租住的地方。他們喜歡租住那些把房子的棟梁結構都裸露在外面的老房子。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在尋找上海。

之前幾年裡,陸元敏有時和朋友去永康路弄堂裡拍照,邊拍邊聊起了小時候襄陽路弄堂裡一起玩的“小扁頭”——“你知道的,弄堂裡的那些人,大名常常被忘記的,‘小方子’,‘毛豆子’,記住的常常是這些。”陸元敏說。就在這個時候,永康路弄堂裡一位正坐在門口揀菜的阿婆立即接口說道:“‘小扁頭’啊,老早搬走來。”起初一愣,但陸元敏還是即刻反應過來了,阿婆說的是永康路弄堂裡的“小扁頭”,不是襄陽路弄堂裡的“小扁頭”。是啊,“小扁頭”是通用的,這些弄堂裡的小名是通用的,上海的這些弄堂也是通用的。

“有人講,我們襄陽路的老房子一直沒拆遷,蠻‘不幸’的,但我覺得也蠻幸運的。”陸元敏開玩笑講,“老房子在嘛,記憶就保留下來了。和我一樣,小時候住的房子到現在一點也沒變樣的人,大概不多了,是以我覺得還是蠻幸運的。”這條弄堂,盛着陸元敏《上海人》系列裡的很多作品,門牌号在,雜貨店在,小孩倒是長大了,大人變老了,不少離開了這裡。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是以我拍照片真的沒有什麼意義的,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麼東西,我就是記錄自己身邊的一些生活,留一點上海的記憶,也幫他人,留住一點記憶。我是想留住一點記憶裡的景象。隻要記憶裡的景象還在,人頓時就安心了。”

這樣的句子,聽陸元敏用上海話笑眯眯地講出來,我們也笑了。但笑着笑着,又有點淚出來了。

陸元敏:城市百年變遷中的綿長詩意

陸元敏:1950年生于上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2007年獲第一屆沙飛攝影獎,攝影作品《蘇州河》、《上海人1990-2000》、《記憶·恍惚間的上海影像》、《膠片時代的上海》等在海内外獲得廣泛影響,多次在中國、日本、南韓、法國、德國、奧地利、愛爾蘭和美國等地展出,被稱為上海最具有人文關懷的攝影家。

文:王路

圖:陸元敏

編輯:楊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