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劍雲先生甯可當保姆也不賣藝

孫劍雲先生甯可當保姆也不賣藝

薛聖東

孫劍雲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武學家孫祿堂先生的女兒,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她與王俠林、吳英華、李文貞,王菊榮,曾經并稱為武林的“五朵金花”。我曾經看過幾篇采訪介紹孫劍雲先生的文章。内容是講作為一代著名的武學家孫祿堂先生之女,雖然身懷一身内家拳技藝,卻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間,飽受生活的折磨,以至于因為特殊原因辭掉固定的工作,中斷了生活來源。她曾經蝸居于4.7²米的小房間裡,長達十年時間,晚間睡覺都伸不直腿。為了生活糊口,在朋友的介紹下,孫劍雲先生為一些高校和研究機關描圖。她還給外貿出口的宮燈廠作畫,一張四開的畫才三分錢,相當于當時一根冰棍的錢,而且所用筆、墨、顔料均自備。可見維持生計之艱難。

作為曾經的大戶名門之後,孫劍雲還被迫去給人家當保姆,看孩子,做飯,什麼活兒都幹。有人為孫劍雲先生争取到一個30元一個月工錢的保姆崗位,但是,孫先生不貪财直言道,收10元錢就行,夠交水電瓦斯費就成。文章讀來,百感交集,身為一名傳統武學的習武之人,心中特别不是個滋味兒。尤其是文章中說到,孫劍雲先生,即使在困苦艱難,拮據貧困的情況下,人貧志堅,心地淡泊,靠賣工筆畫,當保姆,做雜工度日,也絕不打拳賣藝,絕不用祖宗的技藝換飯吃時,不由得淚流不止,心疼不已。俗話說:“人窮大街賣藝,虎餓攔路傷人。”然而,孫先生恪守,技藝不輕傳,道傳有緣人的古訓,她說:“國術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怎麼可以變賣呢?你們誰喜歡練孫式拳,我就教你,你要拿錢買,孫式拳97個式子,我不知道是賣兩塊錢一個式子還是賣五塊錢一個式子?”孫劍雲先生晚年有幸被弟子戴建英接至保定市的家中養老安度餘年,得以善終,壽祿90歲,可謂天恩護佑,亦足以撫慰武林同道中人之内心。

孫劍雲前輩,一生尚武,一生坎坷,一貧如洗,一生清白,一生正直。她用自己多災多難的一生,踐行了技藝不輕傳,道傳有緣人的古訓戒律。這讓我聯想到明代著名的内家拳傳人王征南的事迹。孫劍雲先生與王征南先生一樣,他們都是身懷珍稀之技藝,在遭遇人生苦難與清貧坎坷的過程中,做了同樣一件事——餓死不賣藝。

在黃百家所作《内家拳王征南墓志銘》的結尾處,對王征南先生坎坷困苦的一生,有這樣一段總結性文字:“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終不鬻技,其志可悲。”鬻(讀音yu):販賣出售之義。描述了一位身懷真技絕藝者,遵守藝不輕傳的戒律,珍愛技藝,視藝如命,雖然生活貧窮潦倒,也絕不是以鬻藝而苟活,凍死不低頭,餓死不賣藝。展現了一位身懷道家真技藝之人,身貧志堅,内心對道門戒律的敬畏,和對道門技藝的敬重。

前人這種餓死不賣藝的精神氣節,源于藝不輕傳,道傳有緣的古訓。但是,道門的技藝,也絕不是故意不傳的,而是必須得遇其人而傳之,如得其人而故意不傳,是為私藏天寶,同樣是遭天譴大罪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得其人而傳,師尋徒三年,徒尋師三年,師徒之緣,乃因緣際會合和。真正的徒弟,必須是一位敬師敬藝,愛技如命,真喜歡,真苦練,舍得付出的人,而且能做到師徒關系親密,感情到位,如此才能成就一代新的技藝傳人的誕生。

再看古往今來,有一些人,内心叵測,打小算盤,懷着投機占便宜的心理,以為磕個頭,遞個文章,拜個師,和師傅見上幾面,喝幾頓小酒,就能得到全盤完整的傳授,這種人的想法其實是非常低級,非常幼稚可學的,其行為也是極其醜陋可惡的。真正得到技藝傳授的人,都是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辛勤汗水的。曾經看過兩篇文章,說的是某兩位螳螂拳傳人,一位說靠堅持隔三差五給師傅送豬頭肉、送豬下貨,打動了師傅,成為了關門閉門弟子。另一位說靠堅持給師傅打酒喝,打動了師傅,最後得到了所謂真傳。我還看過一篇文章,說某師傅抽大煙,其中一位門人就把家裡僅存的十畝地給賣了,換大煙土供養大煙鬼師傅,因為,這地是最後的家當了,自然是面有苦相,師傅看了卻說:“你别不高興,你上對面山上往下看,你這塊地算什麼,我給你的東西多了去了。”這三個例子,雖然聽來令人感到低俗可笑,但是也足以說明學習傳統國術技藝特麼的不容易這一問題。

其實,真正的内家拳技藝,以及道儒釋家性命修真,中醫醫術,堪輿,占蔔等學問,都是靠口傳心授傳承的。譬如國術技藝中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的諺語。傳統中醫有傳藥不傳量(比),性命修真有傳丹不傳藥,傳藥不傳火等規矩門檻兒。許多門戶的國術技藝的核心,單單靠關門深悟、苦思冥想,閉着眼瞎琢磨是無濟于事的,是根本不可能搞明白的,這屬于光有想法,沒有實際辦法;有決心有勇氣,但是,沒有戰鬥能力。這一點和搞現代科學研究的核心專利技術有着異曲同工一個道理。一方在核心技術上掐脖子,另一方說不怕掐脖子,我們脖子硬,我們就要搞自主研發,自立更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我們自主研發搞出來,到時候吓死你們。但是,自主研發吧,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兩輩子,時間不等人呀!時過境遷,重要的工作事情都耽誤了。夢想确實會實作,但是,永遠在路上。然而如果核心技術直接傳授,直接傳遞使用,情況則不同了。核心技術是一種托付,是一種繼承,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你直接拿過來,多快好省,節約時間可以幹成大事業,這就是傳承的魅力和價值所在。正由于核心技藝傳承是踩着前人的肩膀,才得以攀登。是以,這樣的好事兒便宜事,便不容易輕易随便落在他人的手裡。是以前人留下了發自肺腑的感慨:

費心費力費精神,不可輕傳不義人。

識者得授應無價,凡夫何必言千金。

藝不輕傳,道傳有緣,說到底是為了保護知識産權的安全合理的轉交而有意設定的一個特殊的門檻兒,對于合适的值得信賴的親人近人,可以抖包袱皮兒式地傾囊倒箧式地相授,是不講任何價錢的,一切随緣,孝敬師傅,量力而行。而對于不合适的人,嚴格保密,堅決禁止出口轉讓,給多少錢也不賣。就是要做到核心技術,對惡人進行全面的制裁,全面封鎖保密,嚴防技藝落入歹人之手。是以說,俗世大衆動辄就給傳統國術技藝傳承的老師傅老練家子們扣上一頂極端保守隐秘的帽子和名頭,其實是武斷的,是失于偏頗的錯怪。他們根本不了解那些身懷技藝之人,因為遇不到傳承人,内心中的那種痛苦和落寞。

許多人追求了一輩子,但是由于某種原因,某些緣故,師徒關系不貼心,親而不近,沒有達到一定的信任程度,是以,就偏偏沒有得到核心技術内容的傳授,就更别提什麼得其全藝了。更有一些人,也得到了師傅的特别傳授和指點,但是,作為徒弟對心法竅要沒有上心,或者是沒有深入用功習練,以至于技藝沒有上身,說來真是十二萬分的遺憾。這樣的實際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是以,也就有了現實中的許多人,圖虛名,圖門生輩分。這是因為,這些外在的東西,就是一些人賴以存身立命的本錢和可憐的資本。是以,哪怕花錢買,也在所不辭地花錢換個拜師的回帖。因為,一旦去掉這些外在的包裝紙,内裡是一分不值的空洞無物,毫無實際内容。

是以說,能得到比較系統完整技藝的傳人,每代中其實也不過是幾個人而已,真可謂是廖若晨星,百裡挑一,說是稀少如鳳毛麟角也絕不過分。通過孫劍雲先生和王征南先生,關于技藝不輕傳,道傳有緣人,餓死不賣藝的真實事迹,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内家武學真正絕妙的技藝能夠傳承下來,實在是太不容易了。這也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國家為何要發出号召:要搶救性地挖掘中國傳統國術技藝的原因所在。其實如今需要搶救性挖掘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産,實在是已經沒有多少了,真的需要更多的人來珍惜加珍惜呀!

2024年1月26日于梅鶴樓之悟理堂

孫劍雲先生甯可當保姆也不賣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