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RCEP2周年 區域經濟增長紅利不斷釋放

作者:中國商務新聞網

■ 本報記者 何詩霏 劉 旭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兩年來,在靈活高效的貿易安排架構下,各成員國經貿往來愈活躍,合作愈順暢,為亞太地區在2023年經濟增速引領世界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可以預見接下來,在RCEP的助力下,15個成員國将拓寬互相之間經貿合作空間,提升互聯互通水準。為此,國際商報特邀請專家通過分析RCEP實施兩年來取得的成就來分享在多邊貿易體制下促進經濟共同發展的實踐經驗。

專家圓桌

袁 波 商務部研究院亞洲所所長、研究員

宋 微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賈中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排名不分先後)

RCEP2周年 區域經濟增長紅利不斷釋放

Q1

實施兩年來,RCEP通過減免關稅、實施原産地規則、推動貿易便利化等一系列措施持續不斷地釋放着貿易紅利,各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往來越來越活躍,為區域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的複蘇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能具體談談RCEP實施以來在促進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所取得的成績?

袁 波:2022年,RCEP區域整體對外貿易達到14萬億美元,比RCEP生效實施前的2021年增長9.4%,占全球貨物貿易的比重達到28.5%。2023年以來,受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地緣政治沖突持續、匯率與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全球層面貿易出現下滑,但RCEP區域整體對外貿易仍有望在2021年基礎上實作增長。而在近兩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行的大趨勢下,RCEP區域仍繼續成為全球投資的熱點區域,2022年區域整體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增至5314億美元,尤其是吸引綠地投資增速強勁。據FDI Markets 統計,2023年1-10月,RCEP區域吸引的綠地投資項目共計1842個,已超過2022年全年(1819個)的項目數;投資金額達到1896.9億美元,超過2022年全年(1815.6億美元)的投資額。

RCEP和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的疊加實施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中間品貿易,使彼此之間的産業鍊供應鍊聯系日益緊密。中國自東盟國家進口能源礦産資源、有色金屬、處理器及控制器、內建電路等中間品,對東盟國家出口內建電路、電話機、平闆顯示模組、照明燈具、紡織原材料、蓄電池、鋼材、有色金屬合金、汽車零部件、礦物肥料等中間品,為東盟國家發展制造業提供了重要助力。2023年,中國與東盟的中間品貿易達到4.2萬億元,比協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長12%;其中,對東盟出口、進口中間品均約2.1萬億元。

RCEP促進新三樣産品貿易,進一步深化了中國與東盟在新能源産業領域的合作。2022年,中國與東盟新三樣産品(太陽能、锂離子電池、電載車)貿易額達738.4億元,比RCEP生效前的2021年增長16.2%。2023年,這一貿易額達到909.7億元,同比增長23.2%。

RCEP降稅和貿易便利化措施對農産品貿易的積極效應逐漸顯現。RCEP生效實施後的2022年和2023年,中國與東盟的農産品貿易持續增長。2022年突破4000億元,同比增長19.8%,2023年達到4229億元,同比增長3.3%。RCEP生效實施,為泰國、越南、印尼等東盟國家的水果、堅果、動物産品、動植物油脂、糖等衆多農産品對華出口提供了更多便利。2023年,中國自東盟國家進口鮮榴蓮476.9億元,同比增長74.6%,是2021年的1.8倍。同時,中國的葡萄、鮮梨等溫帶水果、蔬菜、果汁、罐頭等加工食品對東盟出口也呈現持續增長态勢。2023年,中國對東盟國家出口大蒜90億元,同比增長40.1%,是2021年的1.2倍。

在投資合作方面,随着RCEP在東盟國家的全面生效實施,中國企業對東盟的投資持續增長。中國已經成為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高棉、越南等衆多東盟國家的重要外資來源地,中國企業投資為上述國家發展制造業和增加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2022年,中國已成為馬來西亞、泰國、高棉的最大投資來源國,對印尼投資規模僅次于新加坡;2023年,中國繼續保持成為高棉最大投資來源國和印尼第二大外國投資來源地。

宋 微:兩年來,在RCEP政策紅利推動下,中國與東盟産業合作不斷深化,助力區域經濟發展。一是區域貿易規模持續增長。得益于RCEP帶來的通關便利,2023年,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進出口總額占中國外貿總額的30.2%,較協定生效前2021年增長5.3%。其中,農産品貿易表現亮眼,2023年前11個月,中國自泰國、越南等RCEP成員國進口鮮榴蓮總額是協定生效前2021年全年的1.7倍。二是提振了區域經貿投資信心。RCEP的實施有助于建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大多數成員利用外資呈積極上升态勢。

賈中正:一是貿易規模顯著增長。東盟連續四年保持大陸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大陸也連續多年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二是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裝備制造業規模大幅提升,綠色能源、消費電子等增長明顯。2023年,在大陸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的出口中,裝備制造業出口規模較2021年擴大32.8%,占大陸對RCEP其他成員國出口比重提升6.5個百分點。锂電池、汽車零配件、平闆顯示模組都保持大幅增長。從進口來看,能源産品進口量較2021年增加了31.2%,占大陸能源産品進口量比重提升2.5個百分點至32.4%。

三是市場主體獲益明顯。RCEP疊加大陸和其他成員已經生效的雙邊自貿協定,令企業獲得感滿滿。根據海關總署的資料,2023年,RCEP項下享惠進口905.2億元,減讓稅款23.6億元,享惠進口商品主要為塑膠及其制品、機械器具及其零件、有機化學品等;享惠出口2700.7億元,可享受成員國關稅減讓40.5億元,主要簽證出口商品有無機化學品、服裝及衣着附件、塑膠及其制品等。大陸有723家經核準出口商自主出具RCEP原産地聲明1.2萬份,貨值101.8億元。RCEP和雙邊自貿協定給出口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和實惠。

Q2

作為多邊區域合作規則,RCEP未來将如何更高品質地得到實施,特别是在中日韓、中國與澳新等方面進一步更新完善合作空間,讓RCEP更快更好惠及各方?

袁 波:一是完善RCEP合作機制,提升區域經貿合作效能。成員方應充分發揮RCEP聯合委員會及項下四個分委員的作用,同時推動成立RCEP秘書機構。各方可就高品質實施RCEP加強合作、協調與監督,積極、全面履行RCEP架構下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投資領域的自由化便利化和知識産權、競争政策、政府采購等規則領域開放承諾。在目前RCEP已全面實施的情況下,各方也需積極推動RCEP的後續談判,包括原産地規則、投資、政府采購等章節領域的未竟談判,推動建設RCEP的更新版。

二是以開放包容、暢通高效為核心,打造RCEP産供鍊國際合作網絡。以促進區域中間品貿易、用好區域原産地累積規則為重點,加強RCEP、CPTPP及東盟與中日韓澳新等簽署的雙邊自貿協定的協同關聯,為企業加強區域産業鍊供應鍊合作提供更大便利,提高區域整體的産業競争力。鼓勵成員方進一步落實開放承諾,提高中間品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準,保障中間品供應鍊的高效暢通和安全穩定,為汽車、石化、機械、電子、紡織等區域重點産業的協同發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統。同時,中日韓與澳新可在加強RCEP經濟合作領域的能力建設項目方面加強合作,形成合力,為東盟欠發達成員融入區域産業鍊供應鍊提供支援,共同打造開放包容、暢通高效的産業鍊供應鍊國際合作網絡。

三是以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為重點,催生RCEP市場合作新增長點。探讨推動數字貿易與綠色産品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促進區域各國的标準互認。加強區域内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産品與服務模式,加快推動經濟産業向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倡導開放的國際創新合作理念,探索建立科技創新成果的區域共享機制,為區域内科研合作、人才交流提供更加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

四是以中小企業為重點,優化RCEP公共服務體系。倡導各成員方的地方政府建立面向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的企業服務中心,打造深化RCEP區域貿易投資與産業合作的平台載體,對照RCEP等高标準經貿規則優化國内政策體系。擴大多領域的資訊交流,為廣大企業提供免費的資訊查詢與公益咨詢服務,指導企業靈活利用區域累積規則降低成本。倡導各成員方為中小微企業建立RCEP原産地管理體系、申請AEO和經核準出口商認證等項目提供支援。

宋 微:一是加大貿易投資往來力度。借助RCEP帶來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機遇,引導日本、南韓、新加坡等成員的大型跨國公司在大陸境内的投資建設項目,充分發揮外資流動活力對經貿合作的帶動和示範作用。二是推進雙多邊貿易投資協定。在深化RCEP合作的同時,積極推動中國—澳洲FTA、中國—新加坡FTA等FTA更新,加快推進中日韓FTA談判,多措并舉穩步打通中日韓、中澳新政策和實踐堵點。三是實作與CPTPP等合作協定協同共進。從建構更深層次的亞太自貿區角度出發,在全面落實RCEP相關規則的基礎上,深入學習CPTPP等西方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競争中性等方面的先進規則。

賈中正:一是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RCEP全面生效實施,為盡快恢複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創造了積極條件。

二是更新中國與澳新自貿協定。于2022年生效實施的中新自貿協定更新議定書,使原有協定得以擴充并更加現代化。中新雙方在2023年12月已就以負面清單形式開展服務貿易談判開展讨論,為下一階段正式啟動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談判做準備。2015年12月生效的中澳自貿協定實作了“全面、高品質和利益平衡”的目标,“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安排也在2023年12月14日正式實施,極大提升了通關便利度。中澳自貿協定聯委會預計很快重新開機,将進一步推進在标準、計量、知識産權、競争、教育、食品安全等領域的合作。無論是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還是AEO互認安排,都會對RCEP域内經貿合作帶來較好的示範效應。

三是發揮中國與日韓澳新合作的引領作用。中日韓同處世界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東亞地區,均為域内重要經濟體,互為重要的貿易投資夥伴,三國國内生産總值之和約占世界總量的25%,三國間貿易額約占世界總量的20%。澳洲和紐西蘭則是太平洋地區重要的發達經濟體,且經貿結構與中國互補性較強。目前,中國與這四國在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和亞太區域内生産網絡中業已形成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未來,在RCEP内中國應繼續發揮與日韓澳新經貿合作的引領作用,通過完善多管道、多層次的地區自貿安排,減少各種阻礙經濟要素自由流動的隐性壁壘,保持區域經濟一體化勢頭,為邁向亞太自貿區這一共同目标作出貢獻。

Q3

目前,全球貿易投資規則正在發生變化,雙邊、多邊貿易規則日益成為WTO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補充,RCEP通過實踐,将在哪些方面為形成新的全球貿易和規則體系分享自己的經驗?

袁 波:RCEP對最不發達成員不僅在開放承諾上給予其靈活的特殊差别待遇,還通過務實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強能力建設,幫助其更好地适應服務投資、知識産權、競争政策、電子商務等領域的高标準經貿規則,也有助于各方在WTO層面新規則談判時形成更大的共識。此外,在目前全球産業鍊供應鍊規則面臨重構壓力和多重挑戰、穩定性可預期性不斷下降的情況下,RCEP通過實施開放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引導企業積極使用區域累積的原産地規則降低貿易投資成本,為企業在RCEP區域内穩定生産經營和優化産供鍊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而這些實踐也将對全球層面的規則制訂産生積極的影響。

宋 微:RCEP協定旨在達成一個包容的、靈活的、互惠互利的自貿協定,意味着貿易自由化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豐富和發展了國際經貿合作體制機制内涵。

一是加大開放和互惠力度。RCEP協定成員在商品貿易領域将總體實作90%以上稅目的零關稅,在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采取負面清單原則,互相的投資有更寬松的市場準入,區域内的經濟實體會更加開放。二是拓寬成員國準入範圍。RCEP既包括日本、南韓、新加坡、澳洲等高收入國家,也包括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中等收入國家以及高棉、寮國和緬甸等低收入國家,同時RCEP協定設立了特殊和差别待遇條款,并給予最不發達的東盟國家額外的靈活性。

賈中正:RCEP生效兩年來,助力域内成員國拓展了經貿合作的寬度,深化了經貿合作的深度。它作為WTO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補充之一,為進一步完善國際經貿規則提供了有益借鑒。

首先,整合域内規則形成合力。RCEP通過統一關稅承諾、原産地規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以及其他貿易規則,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區域内各成員的27個貿易安排和44個投資協定,有效推動了多邊貿易體系發展,為參與方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其次,推行原産地累積規則。在确定産品原産地資格時,可将各RCEP成員國原材料累積計算,來滿足最終出口産品的原産地标準,這降低了關稅享惠門檻,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在區域内進行産業布局,強化域内産業鍊供應鍊合作。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國全國貿促系統RCEP原産地證書簽發量與簽證金額同比增長超過25%,顯著高于同期國際貿易增速。

最後,強調包容發展。RCEP充分考慮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準的差異,給予最不發達國家特殊與差别待遇,最大限度兼顧了各方訴求,有助于促進域内包容均衡發展,使各方均能共享RCEP發展機遇。

Q4

您如何看待國際經貿規則日益“碎片化”導緻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挑戰?如何将貿易一體化擴大到更多經濟體,解決更多發展問題?

袁 波:面對國際經貿規則日益“碎片化”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一方面更需要加強聯合國、WTO等多邊層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推動各類自由貿易協定規則的相容并蓄,促進協同發展,推動形成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比如,目前在亞太區域内,RCEP和CPTPP作為兩大最具影響力的區域貿易協定,就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可以通過推動RCEP與CPTPP的互相銜接,促進區域規制融合,為區域貿易投資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性保障,也能夠為解決國際經貿規則領域的碎片化問題提供借鑒。

RCEP生效實施以來,區域成員不同程度都從中受惠,這也增加了RCEP對區外成員的吸引力。目前,RCEP成員也在積極探讨新成員的加入問題,比如中國香港地區已經正式提出希望加入RCEP,部分南亞國家也有積極的加入意向。各方需要盡快制訂新成員加入程式,評估新成員加入可行性和利弊,穩步擴大RCEP的朋友圈,形成更加開放的區域一體化大市場,進一步放大協定的規模效應,而這也将能夠帶來更大的示範效應。

宋 微:目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面臨嚴峻挑戰,特别是主要發達國家正在将經貿問題地緣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推出了很多針對産業鍊供應鍊的保護主義政策,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經貿治理秩序造成巨大沖擊。為此:一是彰顯RCEP的體制機制優勢,吸納區域内外其他經濟體。堅持開放包容的準入标準,對不同收入水準的國家一視同仁,保持條款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同時突出RCEP的“發展”屬性,尤其是對低收入國家額外予以政策上的優待,展示區域攜手共同應對發展挑戰的決心;二是與其他經貿合作架構深入對接,發揮多線關聯作用。加快推動RCEP和“一帶一路”架構互相促進,實作雙輪驅動的亞太地區合作。

賈中正:目前,國際經貿規則“碎片化”導緻世界經濟“碎片化”現象凸顯。主要表現如下:

一方面,貿易限制措施激增,不同集團間裂痕加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資料顯示,自貿易争端解決機制陷入困境以來,2013年至2017年全球平均每年出台約500項貿易限制措施,2020年這些限制措施增加到1500項,2022年又猛增至2800項,約是2019年的三倍。由于世界貿易組織争端解決機制被邊緣化,目前已有29項國際貿易争端無法得到解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正式報告的“貿易關切問題”也從2016年的31個增加到2022年的130個。不同集團間的貿易和投資裂痕變的更大。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的資料顯示,烏克蘭危機導緻全球貿易增速放緩,尤其在政治上不一緻的集團之間的增速放緩更明顯。集團内貿易增長已從烏克蘭危機前的2.2%降至1.7%,集團間貿易則從3%下降至-1.9%左右。激增的貿易壁壘等限制措施,正加劇世界經濟碎片化的趨勢。

另一方面,“脫鈎斷鍊”“去風險”加劇,擾亂全球供應鍊。

面對國際經貿規則與世界經濟“碎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經濟體通過“軟聯通”和“硬聯通”的方式,将加入區域化經貿合作作為優先選項,共同應對經貿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總之,規則制度與市場管道的軟硬連結,可以助推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為目前疲弱的國際經貿發展态勢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