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坦克(Allied tanks) - 美英蘇聯研制的像謝爾曼坦克這樣的各種坦克用于裝甲作戰。
10. 盟軍坦克(Allied tanks) - 美英蘇聯研制的像謝爾曼坦克這樣的各種坦克用于裝甲作戰。
二戰期間,美英蘇三國研制了大量坦克參與裝甲作戰。
美國研制的M4謝爾曼坦克,總産量超過4.9萬輛,是二戰期間産量最高的坦克。M4采用75毫米炮和機槍為主武裝,裝甲厚度為51-108毫米,車體較為輕巧,機動性良好。M4坦克随美軍登陸入侵意大利、法國以及太平洋島嶼,支援陸地攻勢。其中在歐洲戰場,與盟軍坦克一道擊敗德國坦克部隊。
英國則是研制了丘吉爾坦克,共生産了近6,500輛。丘吉爾坦克裝備有57或75毫米炮,采用102毫米的裝甲防護。其機動性和防護力較好的綜合性能,使其能在各種地形執行任務。丘吉爾坦克參加了北非對德意志非洲軍的戰役,以及歐洲對抗德軍的作戰。
而在蘇聯方面,其研制的T-34坦克在二戰中發揮重要作用。T-34坦克裝備76.2毫米炮,采用45-52毫米裝甲。其生産總量高達5.7萬餘輛。T-34的優異機動性、火力和數量優勢,使其成為反擊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東線戰場,T-34坦克直接參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及後來向柏林推進的攻勢。
結論,美英蘇三國在二戰期間,研制生産大量各型坦克。這些坦克參加重大會戰,對戰局與最終戰争勝利産生重大影響。它們展現機械化作戰能力,是當時陸戰裝甲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盟軍空中轟炸機(Allied bombers) - 美英蘇研制的各型大型轟炸機用于戰略轟炸。如B-17、B-24、蘭開斯特。
9. 盟軍空中轟炸機(Allied bombers) - 美英蘇研制的各型大型轟炸機用于戰略轟炸。如B-17、B-24、蘭開斯特。
二戰期間,美英蘇三國研制了多種大型轟炸機,用于對軸心國實施戰略轟炸。
美國研制的B-17“空中堡壘”轟炸機,總産量達12,731架。B-17能搭載9000磅炸彈,航程達3500公裡。載彈量大,航程遠是其優勢。B-17參加過對德國工業目标和城市的戰略轟炸,對日本本土也進行過轟炸。美國同時還研制了B-24“解放者”轟炸機,産量高達18,482架,是二戰産量最高的轟炸機。B-24執行過對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目标的轟炸任務。
英國則研制了蘭開斯特轟炸機,共生産7,377架。蘭開斯特的最大航程可達4600公裡。蘭開斯特曾執行針對德國魯爾區工業設施和城市的大規模夜間轟炸,對德國戰争生産能力造成一定損害。
蘇聯方面也研制過一些大型轟炸機。如Pe-8轟炸機,最大載彈量達到了3000千克。但蘇聯的轟炸機産量和作戰規模,不及美英兩國。
結論,美國的B-17和B-24,英國的蘭開斯特,以及一定數量的蘇聯轟炸機,共同組成了二戰期間盟軍的空中戰略打擊力量,參與執行對軸心國的戰略轟炸任務。它們在戰争後期對德國和日本國内産業與城市造成嚴重破壞。
潛艇(Submarine) - 潛水作戰能力的軍艦。德國U型潛艇在二戰初期破壞盟軍航運。
8. 潛艇(Submarine) - 潛水作戰能力的軍艦。德國U型潛艇在二戰初期破壞盟軍航運。
二戰期間,德國研制的U型潛艇在大西洋“狼群”戰術中發揮巨大作用,對盟國航運形成嚴重威脅。
德國潛艇總計生産超過1100艘,其中九級和七級U型潛艇占主要比例。這些潛艇可搭載魚雷及水雷,具有較強的潛航和輕型艦艇攻擊能力。自1943年起,配備“狼群”政策的U型潛艇開始叢集襲擊護航系統相對薄弱的盟軍船隊。根據不完全統計,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潛艇共擊沉盟國商船1400艘,總噸位超過700萬噸。盡管到戰争後期德國潛艇也遭受重大損失,但其對大西洋海上交通線的破襲威脅始終存在。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二戰中建造生産大量潛艇。美國海軍的潛艇主要部署在太平洋戰場,針對日本海軍水面艦艇及運輸船隻展開攻擊。其中美軍加托級潛艇總共生産超過70艘之多,在對日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給日本商船及軍艦造成嚴重損失。
結論,德國U型潛艇與美國潛艇在二戰中都發揮巨大作用。德國潛艇對北大西洋盟國航運構成重創,而美國潛艇則截斷日本在太平洋的海上交通,都對戰局産生深遠影響。它們展現海洋力量的巨大威力。
雷達(Radar) - 利用電磁波實作偵察、火力指揮的系統。英美大量應用于軍事領域。
7. 雷達(Radar) - 利用電磁波實作偵察、火力指揮的系統。英美大量應用于軍事領域。
二戰期間,英美聯軍大規模利用雷達技術用于軍事偵察和火力指揮。
雷達通過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實作目标的探測和定位。1930年代中期,英國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可工作的雷達系統。到二戰爆發前,英國已經在本土部署約50座空防雷達站,建構起早期警戒網。這為盟軍戰機的導引和國土防空作出重要貢獻。而美國工程師也在英國科學家幫助下,快速掌握雷達技術。到1943年,美國雷達産量占全世界的80%以上。在戰争後期,美英聯軍使用大量空載和艦載雷達,實作戰場全天候作戰能力。
雷達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英美聯軍的預警和火控水準。戰鬥機可以在更遠距離攔截敵機,驅逐艦也能進行超視距射擊。這對戰争過程産生深遠影響。諾曼底登陸後,盟軍使用雷達進行戰術偵察和火炮瞄準,壓制住德軍反擊。可以說,雷達技術是保證英美聯軍戰場資訊優勢的關鍵所在。
飛彈(Missile weapons) - 各種自導飛彈,制導武器研制。如德國的V-1飛彈。
6. 飛彈(Missile weapons) - 各種自導飛彈,制導武器研制。如德國的V-1飛彈。
二戰期間,德國是最早研制并使用飛彈武器的國家。
德國在30年代就開始V系列飛彈計劃。1942年,首批V-1飛彈開始生産,次年投入實戰。V-1屬于脈沖噴氣無人駕駛攻擊飛機,采用惰性制導,最大射程達250公裡。1944年6月,德軍使用V-1大規模襲擊英國倫敦等城市達80天之久,共發射超過1萬枚,導緻部分城市遭嚴重破壞。盡管擊中精度不高,但其作為新興飛彈武器對當時英國群眾和防空體系造成巨大沖擊。
除V-1外,德國還研制出A-4/V-2運載火箭。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大型彈道飛彈,可搭載1噸級威力強大的高爆彈頭,射程達320公裡。從1944年起,德國向英國和比利時發射近3000枚V-2飛彈,其高速和無防禦手段使盟軍防空系統毫無還手之力。V-2的運載能力和制導原理,對後世飛彈技術發展影響深遠。
結論,德國在二戰期間成功研發應用多種新型飛彈。這些飛彈對盟國目标形成重大威脅,也使德國成為飛彈技術先驅。盡管未改變戰局,但飛彈武器展現巨大破壞力,标志未來戰争形态。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gun)- 車載火炮或安裝在裝甲車輛底盤上的火炮。德國虎王坦克等。
5.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gun)- 車載火炮或安裝在裝甲車輛底盤上的火炮。德國虎王坦克等。
二戰期間,德國是最早大規模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之一。
德軍在30年代就開始研制多種自行火炮。其中以斯太爾三型突擊炮最具代表性,總産量超過1500輛。斯太爾三型安裝75毫米炮,采用三号或四号坦克的底盤改裝。其機動靈活,可以和坦克部隊協同作戰給予火力支援。這類自行火炮參加過法國戰役、巴巴羅薩計劃等重要會戰。另一方面,德軍還研制過一定數量的驅逐戰車,以及以虎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象式”重型自行火炮。這些自行火炮為德軍機械化部隊提供重要火力點。
相比之下,美國和蘇聯也在戰争中期開始仿效德國,研制自己的自行火炮。例如美軍的M7牧師自行火炮,蘇軍的SU-76突擊炮等。但其産量和戰績都不及德國。
結論,德國在二戰爆發之初就開始使用自行火炮。這成為其裝甲部隊重要火力增強手段,對後世車輛化火炮發展也産生一定啟發和影響。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 - 可以起降多架軍用飛機的大型軍艦。美國大量建造快速航母。
4.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 - 可以起降多架軍用飛機的大型軍艦。美國大量建造快速航母。
二戰期間,美國大量建造各型航空母艦,發揮巨大作用。
美國在戰前總共建造航母19艘,包括約克鎮級、萊克星頓級和企業級。這些航母标準排水量在1.5萬至3萬噸之間,可以容納80-100架作戰飛機。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美國又快速建造埃塞克斯級航母26艘,以及輕型的獨立級和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共超過100艘。這成為美軍獲得制空權的重要平台。
盟軍航空母艦參與過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等諸多著名戰役,為美軍奪取太平洋制海權發揮關鍵作用。航母的機動性也使美軍能靈活選擇戰場。與此同時,英國用于歐洲戰場的輕型航母,也為大西洋護航提供戰機支援。
結論,美英兩國研制大量航空母艦投入二戰。其載機和靈活性成為盟軍海上作戰重要力量。這些航母直接改變太平洋戰争面貌,對最後取得勝利起決定性作用。
噴氣式戰鬥機(Jet aircraft) - 利用噴氣發動機作為推進系統的戰鬥機。德國首先研制成功Me 262噴氣戰鬥機。
3. 噴氣式戰鬥機(Jet aircraft) - 利用噴氣發動機作為推進系統的戰鬥機。德國首先研制成功Me 262噴氣戰鬥機。
二戰期間,德國首先研制并使用噴氣式戰鬥機Me 262。
Me 262采用前沿的噴氣發動機為動力,最高速度可達870公裡/小時。這不僅比同時期盟軍任何螺旋槳戰鬥機速度都快,也使其具備更強的作戰性能。德國自1944年起投入Me 262參戰,主要用于轟炸機護航和對地攻擊。共生産約1433架。盡管産量不多,但其速度和火力明顯優于盟軍戰機,對戰局形成一定影響。盟軍采取改變轟炸隊編隊、使用新型飛彈等手段應對。期間Me 262擊落盟軍戰機數百架。
與此同時,盟軍也試圖研制自己的噴氣戰鬥機。如英國的流星型和美國的P-80型。但這些噴氣戰機隻在1945年戰争後期服役,産量很少,來不及發揮作用。
結論,德國Me 262成為二戰中第一種實際運用的噴氣戰鬥機。其性能在當時獨領風.騷,展現技術先進性,也影響後世噴氣機的發展。
V-2火箭(V-2 rocket) - 世界上第一種大型彈道飛彈和航天火箭。具有射程超過320公裡。納粹德國研制。
2. V-2火箭(V-2 rocket) - 世界上第一種大型彈道飛彈和航天火箭。具有射程超過320公裡。納粹德國研制。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成功研制世界第一種大型彈道飛彈——V-2火箭。
V-2火箭由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領銜研制。這種兩級液體燃料火箭采用慣性制導,能夠攜帶近1噸重的彈頭,最大射程達320多公裡,遠超當時其它運載工具。其進攻速度快達亞音速,超過音爆發出巨大轟鳴。V-2的設計理念和多項技術,奠定現代運載火箭的基礎。
二戰後期,德軍使用V-2對英國和比利時的城市及軍事目标實施攻擊,共發射3000餘枚。由于當時沒有有效防禦手段,V-2給盟國群眾及政府帶來巨大沖擊。發射陣地被占領後攻擊才宣告結束。值得一提的是,V-2的生産系統後來被美蘇瓜分采用。
盡管最終沒改變戰局,但V-2标志着大型火箭武器和空間飛彈時代來臨。德國也是以成為早期火箭/飛彈大國。V-2對後世空間技術及潛在核打擊能力具深遠意義。
核武器 - 利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釋放的極大能量制造的極其強大的爆炸性武器。美國在二戰後期首先研制成功。
1. 核武器(Nuclear weapons) - 利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釋放的極大能量制造的極其強大的爆炸性武器。美國在二戰後期首先研制成功。
二戰期間,美國在“曼哈頓工程”中成功研制出人類曆史上第一種核武器。
美國核武器計劃始于1939年。經過艱苦努力,到1945年7月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試爆首個原子彈。随後在8月,美軍分别在廣島和長崎上空投下核武器小男孩及胖子原子彈。兩顆原子彈立即造成了10餘萬人死亡,并導緻日本投降,二戰結束。這标志着核武器時代來臨,人類操控極大能量的新紀元到來。
然而,這兩枚原子彈也向世人昭示核武器的恐怖毀滅力。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在核爆後化為焦土,幸存者也遭受輻射與痛苦折磨,至今難以平複創傷。人類也是以在掌握極“大”能量的同時,獲得更深沉反思。
核武器的出現無疑改變世界,其意義遠超過單純二戰程序。這是人類共同的曆史轉折點,值得警惕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