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賈嬌特派記者蘭子濤
1月12日,在内江市東興區榆木鎮集市,月池村村民唐長芬在他的攤位前被好奇的市民包圍,每個人都在談論眼前的魚和香腸。
現年53歲的唐長芬是夢池村人,2010年2月回到家鄉,建造了70多英畝的池塘,用于黃芪和中華鲱魚的特色水産養殖。由于辛勤奮進,僅僅幾年時間,唐長芬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養殖經驗,成為當地知名的"唐三妹",還成立了唐三妹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
暢銷書變成了慢速暢銷書
2019年,唐長芬看到長江三大名魚之一的紅沙魚在田間暢銷,價格高價出售,于是以紅沙魚為主要合作品種。誰知道意想不到的風雲,就在紅沙魚應該大量上市的時候,新冠肺炎的爆發,大量餐館關門,唐長芬的紅沙魚沒人問。池塘裡本來應該上市的5萬多斤紅沙魚也越來越大,直到當地疫情好轉,原來每斤最受歡迎的紅沙魚都長到幾斤,"我拿了幾條紅沙魚去市場賣,兩天沒賣, 我們說這條魚太大了,像觀賞魚,都怕買。"
原本暢銷的商品突然變成了賣得慢的商品,唐長芬急而又無奈。
紅沙魚"改造"香腸
如何将危機轉化為機遇?在唐長芬看來,要想打破遊戲,隻有開路決定出路。
2020年11月初,随着雙節的臨近,一年的味道越來越濃郁,豬肉香腸在市場上。"用魚做香腸怎麼樣?"唐長芬忽然癡情,立刻拿了兩條紅沙魚試一試。
一周後,唐長芬的魚腸被曬幹,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這根香腸又好吃又軟!"唐長芬将煮熟的魚腸帶給蔬菜市場的農民。"品嘗者立即買了紅沙魚,每人買了40多磅。說起第一次賣魚腸的經曆,唐長芬笑了笑,閉不上嘴。
紅沙魚變成了魚腸,并受到好評。從此,唐長芬堅持每天烹一兩斤香腸來菜市場買大衆口味。很快,唐長芬的"魚腸"就成名了,每天都有很多人來買。"最多,有人一次買142英鎊!"唐長芬自豪地說,第一天要填20或30斤魚腸,現在平均每天要填100多斤。
獨特的品味成市場新寵
"我在這裡填香腸已經10多年了,豬肉、羊肉、兔肉、雞肉、魚是第一次,豬肉香腸的餡料過程和餡料一般是一樣的,差別在于味道的調制。唐長芬聘請的幫手朱莉告訴筆者。"口味日複一日地不斷被調節,這是我的秘方。對于好吃的秘密,唐長芬隻是笑了笑,不想多說。
魚腸辛辣,味道鮮美。在味道方面,我們仍然更喜歡辛辣的味道,寬口味少的人填充,"從去年11月底到現在,大約5000磅的魚腸,隻有兩個人裝滿了寬口味。"
"就價格而言,魚腸一般售價為每公斤30元,幾乎是鮮魚價格的三倍。唐長芬解釋說,從鮮魚變成香腸,第一次重量會減少一半左右,加上配料等成本,成本基本可以計算。對于這個價格,來買年度商品的大衆黃佳覺得很"劃傷"。"一斤隻有30元,魚腸這個價格也不貴。"黃佳說。
"接下來,我将開發更好吃的魚腸。對于未來的發展,唐長芬充滿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