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過度?

作者:安慰記心理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過度?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過度?

AWJ07201:

看到負性新聞,我的情緒起伏可能比當事人還強烈,一邊心緒不甯、憤怒悲傷、焦慮恐懼,一邊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AWJ06302:

閱讀文學作品時,我總是「入戲太深」,久久不能從别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脫離出來。

AWJ05202:

碰到助農帶貨,眼眶一熱就管不住手,結果來了一堆自己用不上或不能用的東西,不理性的共情給我造成的浪費太多了!

AWJ04206:

每次朋友找我倒苦水,我都覺得感同身受,之後對方走出來了,就剩我還在悲傷抑郁。

AWJ07108:

男友說他從兒童時期到現在的種種令人心痛的事情,然後我就像一個傻子一樣,母愛泛濫。後來越相處,感覺越不對,每天都很不開心。

AWJ08209:

高度共情的我偏偏碰上了自戀型人格,每次對方反過來丢一個壞情緒,讓我覺得又是自己錯,太讓人窒息了。

朋友跟我吐槽,疫情前她的職位升了兩級,在家辦公3個月裡工作量陡增,但因為遠端,崗位漲薪的部分一直拖着沒發。

前幾天主管通知她,這部分薪資直接取消,理由是疫情影響,可按實際情況來說,疫情對她的公司談不上有什麼影響。

我光聽已經感到生氣了,想到資本的猖獗和朋友的處境,更加讓人煩躁心累,久久在這樣的情緒裡很難脫身。

這也讓我十分好奇,為啥我這個心理小能手,朋友難過的時候,也很難真正做到不卷入、讓自己避開影響?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過度?

過度卷入讓我們的共情高于常人

共情,又稱神入、投情、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善解人意。共情能力過強,更容易陷入ta人的「負性情緒磁場」,很多時候變成了委屈自己,取悅他人。

這種近乎條件反射式的過度卷入,急于消除自身不安與焦灼的應對方式,使我們往往忽略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别人的情緒有時與自己并不相關,我們與對方之間天然地存在邊界。

受文化環境影響,我們對邊界的概念很弱,比如過度卷入的教養模式和人際互動方式,參與彼此的情緒和生活,進而造成邊界模糊,限制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第一種是「危險性環境」,ta人的情緒穩定和自身安危息息相關。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人,往往被迫鍛煉出的情緒覺察能力,需要随時識别可能爆發的負面情緒,自我保護。

第二種是「批評性環境」,把ta人情緒狀态與自身負面評價聯系到一起。比如考試考砸,父母眉頭緊鎖,孩子把評價和表現内化、泛化,一看到别人有情緒就會先想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

但其實很多時候,是需要我們退後一步,把彼此的邊界留出來的。過度卷入就意味着想對ta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到頭來卻連自己的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

過度共情易引起疲勞甚至引發創傷

共情是一種内在資源,與我們的體力、耐力一樣,本身是有限的。當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過度使用共情能力,更容易出現共情疲勞,即因共情而感到疲憊甚至出現症狀,最終難以共情。

這種情況最早出現在醫護人員之中,研究者觀察到由于受到病人過多情緒或觀念影響,ta們中的一些人開始出現焦慮、麻木,産生對救助患者的絕望和憤怒,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替代性創傷。

《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Ⅲ 提出「了解ta人的創傷可能是創傷」。因為對ta人的悲慘經曆的共情,我們仿佛親臨創傷事件,成為了創傷事件的二次受害者。

一部分過度消耗共情資源的人,常常身處創傷而不自知。盡管自己很累,仍會因為不夠體察對方而自責,高度喚起狀态導緻對ta人的共情幾乎不可能停止,最終讓自己不堪重負。

但是我們的共情是有限的,一旦過度使用,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那麼我們如何做到恰到好處的共情,同時不讓自己過度受傷呢?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過度?

方法一:覺察過度共情如何影響自己

共情力過強的我們似乎有種迷思,總希望這樣的情緒能力離我們越遠越好,又因為難以達到而備受煎熬。

其實與其追求理想化「不被影響」,不如先來觀察自己的情緒究竟如何被影響。比如下一次你因為别人的事情上頭,變得難過、憤怒、悲傷、恐懼時,不妨讓自己後退一步,問一問自己:

此時我的身體有什麼感覺?如果用一幅畫描述現在某種感受,它是什麼樣的?我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是冷的、熱的、方的還是圓的?

對方影響到我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用「因為······是以······」的句子描繪對方對我的影響,這句話會如何展開?

受到影響對我來說意味着什麼呢?被影響是人之常情,我們能否放下對自己能力和表現的一些評價,隻是溫和地、不加評判地回到自己的感受中。

我們也可以通過紙筆記錄,運用「因為······是以······然後······」的句式,日常把情緒影響當做一個觀察的對象,加以練習分析。

最終幫助我們厘清情緒與認知、需求、環境等的聯系,更好地覺察和認可我們的情緒感受,少一些讓自己更加自責和無力的「應該」,多一些如其所是的尊重、接納與肯定。

方法二:你真的很需要間歇性冷漠

這裡提到的冷漠,更多的是一種情緒上的休息。當我們對共情對方感到倦怠時,正是身體在發出信号:今日份共情資源已用盡,請及時休息。

就像鳥兒在天上飛,翅膀不能一直松,也不能一直緊,這會讓鳥兒筋疲力盡。須得一開一合,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過度?

圖源:PEXELS

同理,去允許我們過勞的共情心放一個假,在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活節奏後,你會發現,甚至自己能比之前更好地去關懷、共情他人。

下面有3個實用小方法供大家參考:

1.劃出固定時段允許共情和受擾。比如晚飯後1h,僅限這段時間内閱讀相關新聞,追蹤動态。其餘時間可以推進活動計劃,或與讓自己感到舒服和溫暖的人待在一起,重獲對生活節奏的掌控。

2.建立專屬的共情不舒服程度表。比如列出1-10等級對應的事情是什麼,如果8分是你的底線,可以在人際交往中堅持這一點。當對方越界,你可以明确拒絕,告訴ta們你不舒服,或這件事你不想聽或不想做,有時,不那麼善解人意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3.相信對方可以為自己負責。下一次共情過載可以試着這麼說,「你經曆了這些,我為你感到非常難過,但我依然相信,你有解決自己情緒的能力」。你仍然在共情,但重新明确對方的主體責任,可以幫你省去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過度?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袁詠琳因為不自信,多次提出把隊長的位置讓給阿朵。

此時,阿朵既沒有過度卷入,也沒有冷漠相待,而是溫柔而堅定地對她說:「這是你的功課」。

共情ta人,依然保有自己的界限和态度,這是我聽過最妙的回應。

【安慰記心理小店,一個有超多實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歡迎來坐坐。】

同名公号:安慰記心理小店

回 兔子洞 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 平行世界 參與心理能力訓練

回 工具包 得免費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