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 | 音樂劇《鮮花盛開的地方》專家研讨會在沈召開

作者:文旅中國頭條号

1月23日,遼甯歌舞團全景聲大型原創音樂劇《鮮花盛開的地方》專家研讨會在沈陽召開。目前,該劇已完成首輪六場演出。與會專家對該劇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同時圍繞劇情精簡、時長壓縮、舞美設定等多個藝術層面提出建設性意見。

藝術 | 音樂劇《鮮花盛開的地方》專家研讨會在沈召開

出席研讨會的專家包括原《中國戲劇》主編姜志濤;原中國音樂劇協會駐會副會長、秘書長王道誠;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北京市音協副主席,著名音樂評論家金兆鈞;著名音樂評論家、音樂學家,中央歌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家景作人;原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副院長李小祥;國家藝術基金理事,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原國家平劇院院長宋官林;《歌劇》雜志執行主編,中國歌劇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劇作家、文藝評論家遊暐之;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化報進階記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藝術委員會委員趙鳳蘭;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資訊管理部主任,中傳環球(北京)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李霞;中國舞台美術學會編輯部總編,曆史與理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趙妍;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導演系研究所學生教研室主任王良波;中央歌劇院男低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田浩;遼甯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沈陽音樂學院戲劇影視學院院長、教授楊喆。

主創團隊對該劇的創排過程和創作思路等進行了介紹。總導演陳蔚表示,這是一部多事件、多時代、多場次、多人物的作品。“這是一個全新的創作,對我來說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有個性的劇本創作和音樂創作給二度創作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她說。

陳蔚介紹,該劇場景非常豐富,音樂精彩紛呈,風格多樣。她給二度創作團隊講了一個魔方式舞台的概念。魔方是可以轉動的,不停轉動的時候有不同的組合,但是無論怎麼轉動,都會在一個軸心上,這個轉動需要有非常嚴密的結構。而魔方式的舞台能夠呈現多事件、多時代、多場次、多人物這樣一個組合。有了以人物行為為軸心的這個轉動的點,很多内容可以在不長的時間段裡交代得比較清楚,整個舞台從黃沙漫天到鮮花盛開,從沖撞無序到和諧壯觀。最後依照音樂舞台的綜合性快速切換,把這部劇呈現給觀衆。

陳蔚坦言:“我的作品既不模仿别人,也絕不重複自己。我希望能以真誠的有創意的創作給中國音樂劇舞台提供一個新的面貌。這個過程非常艱苦,具有挑戰性,但是我們也充滿信心。一度創作、二度創作做再多的努力,都是要經過觀衆的檢驗。首輪演出安排了六場,我們在劇場各個角落觀察觀衆的反應。希望通過專家的把脈,能夠把遼甯歌舞團的首部音樂劇持續修改提高,打造成精品。”

編劇妮南講述了采風經曆,通過采風和查閱大量資料,她了解到彰武是新中國科學治沙開始的地方。通過跟基層幹部群衆接觸,她産生這樣一個追問,這個地方為什麼會長久以來始終有這樣的精神、始終能保持一種氣概,将沙海變綠洲。“我認為這部劇是要從曆史走到現實,從現實反觀曆史甚至看到未來。”她也談及,一個好的劇,它的文學基礎是最重要的。是以寫這個劇本,幾乎是像寫中長篇小說一樣。當然也是按照戲劇的結構,創作劇本之後與作曲一起溝通,再進行音樂創作,以保證音樂的合理性和内容的邏輯性。

作曲劉彤則表示,音樂劇的音樂創作首先要從人物動機出發。二人轉、平劇等元素的融入,也是要實作人物的代入感。“我們通過這些人物把他們想表達的話表達出來。這是現實題材,更多的是展示現實,也為了解決現實問題,這是核心問題。”劉彤說。

王道誠高度肯定了這部劇的藝術價值,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上如火、如水、如風、如雨,實作了思想成就的高度、精神品格的高度、文化藝術的高度。他贊美這部劇是奮鬥歌、英雄圖、光榮榜、史詩冊,是一首激蕩人心、大氣磅礴、細膩入微的抒情散文詩。這部劇達到了曆史真實、生活真實與舞台藝術真實的平衡。在全景式的戲劇結構裡,衆多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戲劇性、文學性與歌舞性也實作了創新融合。“我很欣賞這部劇的文學性,編劇妮南很講究句式的美,實作了對文學性的追求。”他同時提到,導演大膽啟用了七個表演區,造成了很強的立體感。

金兆鈞表示:以人為本,永遠是藝術最具靈魂之處。“這是我看過的歌劇和音樂劇這種大型的舞台作品當中,比較全面的做到以人為本的作品,因為劇中人物是基層的勞動者、科研工作者、黨政幹部,做到了接地氣。”他談到現在觀衆看主旋律作品,更希望看到的是與自己有關的生活,他對這部作品詩意化的歌詞和旋律給予了肯定,但同時也希望讓主題的貫穿再豐富一些。

景作人感慨,編劇能夠把這麼大的一個故事、這麼長的跨度、這麼多的人物,一種多情節的戲劇形式完善在音樂劇裡,非常難。作為一部音樂劇,能夠做到這麼高度的概括,主創人員确實下了很大功夫。這部劇教育意義是非常深的,對年輕人有很大的啟迪作用。音樂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流行音樂、二人轉等的運用讓他感到耳目一新。

李小祥贊揚了這部劇對于題材的正确選擇,關注了生态文明、雙碳等内容,是一部契合目前時代需求的文藝力作。“這麼多的情節,這麼多需要表現的人物,對作曲家來說任務很重,而且幾大主演全是男高音、男中音,我覺得作曲家使出了渾身解數,把音樂上可以用的功能、風格的變化、節奏的變化、調性的變化,不斷豐富運用到人物身上,這個音樂創作不容易。”他認為,文藝創作者在照顧到觀衆審美情趣的時候,也要引領他們往更高的情趣去發展。這部劇無論編劇、作曲、導演都在進一步做這些創新,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

姜志濤從作曲角度對這部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作曲家劉彤注重和強調了中國音樂元素,音樂服從劇情需要,展示精神力量。這雖然是遼甯歌舞團第一部音樂劇,但本土化呈現得非常好。他也表示,能夠感受到編劇在采風中被感動了,被彰武治沙精神激勵而燃燒起了創作熱情。

宋官林則重點從劇本細節打磨和生态治理主題的凝練入手,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建議整體時長要壓縮、人物要精煉簡化,更有利于貼近年輕觀衆的觀賞習慣。

楊喆表示,這部劇填補了省級院團音樂劇題材的藝術形式的空白。這是一部有遼甯時代烙印的作品,對推動本省藝術生态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他尤為驚歎的就是創作團隊把平劇、二人轉、東北秧歌、藝術歌曲、說唱、重金屬等元素都運用到了裡面。民族樂器的使用也讓音樂層次更加豐富,戲劇效果更好。

王良波贊揚了該劇以群像展覽的方式生動塑造了張書記、劉斌、朱德尚、林所長、杜局長等人物角色,以溯源的方式追溯了治沙精神源自于對鄉土的愛、對生命的愛,展現了紅色基因的延續與傳承。此外,該劇音樂風格多樣,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有很強的叙事性、戲劇性和歌唱性。他建議,使主線情節更清晰些,同時适當增強東北方言等特色。

李霞肯定了全景聲音樂劇創作和排演的成功,她希望這部作品繼續打磨、繼續演出,更加适應當代青年觀衆審美,讓舞台藝術更具中國的符号特色。

田浩從演員角度進行了評價,認為演員的表演很動人,無論是主演還是群演,尤其是沖到台口,甚至是沖出台口來表演,讓觀衆感覺到強烈的沖擊,這個沖擊來自于演員真摯熱情的表演。哪怕是小角色,即便是舞隊中的一員,都充滿演員的激情和創造性。

趙鳳蘭指出,該劇是一個多人物、多時空、多層次、多深度、多媒體、多焦點的寫實性的現實主義題材音樂劇。這部劇雖然是主旋律題材,但是在呈現方式上并不老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有現代時尚元素的恰到好處的運用。它以德尚為村幹部授課“雙碳”為切入點,随着劇情的展開,中間有回憶,沖突沖突遞進、起伏跌宕,呈現出多時空的叙事結構,給人一種豐富立體、多層次的面貌。她建議在舞美視覺效果上加強前景的運用,以進一步提升觀演效果。

遊暐之認為,該劇有很多影視結構的戲劇表達,還有很多紀實性的表達。她很欣賞導演對于轉台的運用,譬如趕馬車那段,沒有用實際的馬車道具,就是用一個轉台,兩個人一個在轉台外面,一個人在轉台裡面,形成了流動的畫面,巧妙自然。她也從編劇的角度肯定了這部劇深厚的文學基礎、魔方式的舞台、排程的流動自然、冰屏作用的發揮,都很好地烘托了氣氛,實作了對主題的表達,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

趙妍認為,此劇總體風格像一首交響詩,呈現了不同時代、不同次元裡交相輝映的人物命運的畫面。有震撼的氣勢,有鮮活的細節,濃縮彰武三代人治沙的曆史變遷的過程,深刻展現了一群可敬可愛的人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編劇妮南找到了幾十個鮮活的人物,通過後人的視角去探尋答案。這部劇每一個碎片都在尋求一個契合的角度和方式。從前半場沖撞交織到後面逐次有序地去解開前半場的扣。這個時間線是交錯打碎的,呈現出非線性化的連接配接,搭建的是層層遞進的曆史空間。這部劇是一次難得的嘗試與偉大的創作,從文本到舞台藝術,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轉化。

遼甯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王紀元表示,該劇從醞釀、創排到演出經曆了兩年時間,各方高度重視,希望通過進一步打磨與改進,進行藝術化的提煉,把該劇打造成代表遼甯形象的閃亮名片。

遼甯歌舞團(遼甯民族樂團)團長呂萌表示,将認真吸收、有序消化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對劇目進行修改完善,共同期待下一個冬去春來的繁花似錦。

(文中圖檔由遼甯日報記者吳丹拍攝)

責編:勾曉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