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時期,真的沒有搞經濟建設嗎?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作者:小松曆史

#精品長文創作季#

對于民國,很多人的片面意識就是官府腐敗,奢靡成風、民生凋敝、戰亂不斷,國窮民疲。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國也是有着雄心勃勃的經濟建設計劃,而且規模和時長都不算太短。

要不然,也不會有民國初年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也就是1912到1919年(也被稱為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十年”),為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高速期,湧現出一大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火柴大王、紡織大王、面粉大王……

實話來講,民國時期的經濟建設算不得落後,整體上至少是比晚清政府強多了。若非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和長期的軍閥混戰,民國躍居東亞老大哥也隻是時間問題。

民國時期,真的沒有搞經濟建設嗎?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民國時期上海灘

為何這樣說呢?那就一起來看看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當然,在說經濟建設成果之前,财政收入不可不提,沒有錢也就沒法搞經濟建設。

我這裡以1936年民國财政部的收入為典例。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1936年,民國政府的中央财政收入,包括關稅3.18億法币,鹽稅1.89億法币,大宗商品征稅1.3億,這3類便是财政系統的主要收支來源,也是進行國内經濟建設投資的本金。

再來說說,民國時期的部分經濟建設成果。

1935年,在民國政府的推動下,開辦了西安最早的現代紡織企業—大華紗廠。正是因為大華紗廠的出現,讓陝西地區成為全國重要的棉紡織工業基地。

民國時期,鐵路建設也得到發展。孫中山先生早就提出過十萬英裡的鐵路計劃,是以,民國政府對于鐵路建設也算是一代接一代。

1935年之前,隴海鐵路隻修建到洛陽,1935年後又修通洛陽到西安段鐵路。由此,西安這座千年古城,終于有了自己的鐵路。

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因為西安鐵路的暢通,進而也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發展和人口的虹吸流動,西安相繼出現有面粉廠、紡紗廠、火柴廠等近代化工廠。

1937年,當時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國家形勢一片危急。但是,國内經濟建設并沒有随着戰争而結束,國府反而是加速推動經濟建設程序。

1937年,西安至寶雞段鐵路正式通車,寶雞也是成為大後方的重要代表城市,榮氏家族企業相繼搬到寶雞,寶雞的近代化工企業發展也得到影響。

從1911年到1949年,民國政府時期,共建設鐵路17100公裡。如果将晚清時期建設的鐵路一同加上,大概在26200公裡。

民國時期,真的沒有搞經濟建設嗎?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民國鐵路勞工正在鋪設枕木

民國時期,真的沒有搞經濟建設嗎?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民國時期擁擠在火車上的老百姓

其中,因為民國時期戰争頻繁等原因,鐵路受損3600公裡。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鐵路網已經基本具備雛形,擁有22600公裡的鐵路交通線。

同時,從1929年到1941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率為3.9%,人均GDP年增長率為1.8%。

1928年,全國公路29,127公裡,到1936年底,全國共有公路108,117公裡;1931年,國民政府拟訂《十年工業計劃》,大力發展鐵路建設。

不過,舊中國時期的鐵路,許多還是由外國勢力為掠奪中國資源而修建的。是以,在鐵路的類别上,便存在數量少、品質低,而且布局也是十分不合理。

當時,因為列強在沿海一帶投資建廠更多,是以沿海一帶的鐵路建設便得到蓬勃發展,而同時期的西南和西北内陸地區,根本就沒有任何鐵路,普通人出行幾乎都是走路,好一點就是坐滑竿,馬車。

然後,因為當時的鐵路是諸多利益方修建的,也就沒有形成對于民國鐵路的一個統一建設和營運維護,導緻各條鐵路管理上幾乎都是各自為政,極大限制了民國時期鐵路運輸能力的發展。

比如說,民國時期山西是閻錫山的地盤,一旦外省的火車進入山西,因為車軌口徑不同,便無法進入。這也是民國時期,鐵路建設營運無法做到統一的必然結果。

1948年,民國政府又在寶雞,修建了一座橫跨渭河的大橋,加強了寶雞的内外交通能力。

但是,細想一下,1948年是什麼時候?

當時,正值解放戰争時期,即便是戰鬥最為激烈的時刻,民國政府也沒有忘記對于這座橋的建設,直到20年代末期,這座橋才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民國時期,真的沒有搞經濟建設嗎?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民國時期紡紗工廠

然後,我這裡順便提一下民國政府,于1935年推行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該運動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征工、振興農業、鼓勵墾牧、調節消費、振興工業、開發礦産、流暢貨運、調整金融等。

正是因為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展開,使得民國時期的工業和農業、交通建設都得到一系列的進步發展。

到1936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環境得到改善,民國時期的經濟成果也是逐漸顯現,而後又經曆大範圍的自然災害,經過民國政府的多次改進生産,才沒有造成經濟崩潰。

前面提到了民國初年的黃金十年,接下來再介紹民國南京政府自1927年建立後,到1937年的“黃金十年”。

雖然說,民國經濟增速明顯。但是,從經濟結構來說,除開農業和投資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占全國産值不足4% 自然也就無法和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相比較。

具體可以來看一則資料:1927年民國鋼産量是3萬噸,1935年為5萬噸,而新中國1949年至1956年的累計鋼産量是1400萬噸。

1905年,晚清政府的江南制造總局,還能制造50噸重的300m毫米口徑大炮,從鋼鐵到原件能夠達到純國産。但是,到抗戰前,民國工業甚至無法消化國産的5萬噸鋼鐵。

然後,晚清時期的兵工廠,起初還是能夠獨立制造部件。但是,民國政府上台之後,這些兵工廠,就連最簡單的引線,都選擇是從英國原裝進口。

是以說,民國政府确确實實是做了經濟建設,也推動了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但是,民國政府内部派系林立,後期是四大家族把持政權,再加上隻是形式上的統一,民國政府也就無法真正推動國家的工業化程序。

甚至可以說,晚清時期的工業化程度,都是超過于民國的。

那麼,為什麼民國政府無法完成經濟建設下的工業化呢?絕不隻是因為江南财閥和買辦政府,而且财閥也是民國政府重要的财政來源。

民國時期,真的沒有搞經濟建設嗎?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民國時期的機械工廠

根據相關資料介紹,自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從英美等12個西方國家手中收回部分關稅自主權後,關稅收入确實大幅度增加。

從1928年的1.7億至1930年的3億,并長期維持在3.2-3.5億。1930年到1935年間,國民政府關稅收入每年在3-3.5億左右。

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關稅對于國家經濟建設是有多麼重要。

雖然說,這些都是依附在買辦階級上完成的經濟建設,但是蔣卻不甘心隻做一個買辦領袖。

是以,在1930年,民國政府的國家經濟建設眼光,開始聚集在國防工業和重工業方面,而由以重工業為代表,并成立“國營基本工廠設計委員會”為國家工業發展進行規劃。

在前面的黃金十年中,雖然說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但是,其發展的更多還是輕工業,重工業便很稀少,不少重工業基地,還是民國政府從清朝手裡接過的老底子。

是以,在1936年,民國政府提出十年經濟建設計劃,将在湖南長沙地區,打造一個密集型的重工業基地,而民國政府建設重工業的手段也是很粗暴,直接沒收私人工礦企業,以及接管晚清官辦工業企業。

但是,因為戰亂等原因不堪重負,導緻民國政府的工業規劃藍圖,一直無法得到實質推進。

其實,當時的民國政府何嘗不想大力發展國家經濟建設,尤其是推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的發展,但是苦于自身能力和内外部環境,導緻其重工業發展是失敗的,這也是民國政府的無能為力而已。

同時,當時民國政府成立的資源委員會(先由經濟部管制,後直接聽命于行政院),也是直接控制了國内重工業。

根據民國資料披露:資源委員會下屬96個機關291個廠礦,有員工22萬餘人,控制了國内的石油、鋼鐵和有色金屬生産,50%以上的電力和30%以上的煤炭生産。

即便如此,民國後期的重工業成就,還是不如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五計劃”,這便是受社會和國家環境的影響。

民國時期,真的沒有搞經濟建設嗎?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民國時期的飛機制造廠

自1927年,蔣建立的南京軍事政府成立後,國民黨右派的基層組織能力,便被徹底扼殺。

此後的時間,民國政府一直是依靠關稅、鹽稅和統稅維系政權運轉,但是也沒有過多的錢财和資源深入工業經濟建設,而其半殖民地的社會環境,也正是其經濟建設無法推動工業化程序的根本原因。

不過,因為民國政府對于人口的控制更加強,是以民國政府的财政和人力動員,還是優于同時期的許多國家,但是和新中國相比較,它的經濟建設似乎又是不值一提。

是以說,不能武斷地說民國政府沒有搞經濟建設,隻能說民國政府通過經濟建設打造工業化效率太低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