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資料飛輪”?

作者:鳥哥筆記

來源:新立場NewPosition

網際網路公司總是熱衷于發明“黑話”,用抽象的語言來包裝一個平常乃至貧瘠的概念。

這是在去年4月,火山引擎釋出了所謂企業數智化更新新範式的“資料飛輪”時,筆者腦海裡冒出的第一反應。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反應對媒體人而言也算情有可原,因為像“資料驅動”和“增長飛輪”這樣的詞,在科技類稿件裡出現的頻率大概不會比“網際網路”本身低多少,應該可以算作是常識了。

是以如果從“資料驅動的增長飛輪”這個角度分析,“資料飛輪”概念宏觀上其實比較清楚了,筆者好奇的地方在于火山引擎這套話語有沒有什麼實質的新東西。

“打靶”資料中台

火山引擎把資料飛輪分成了兩個部分,上層是業務應用,下層是資料資産,中間有個共同的資料消費作為連結。一方面,業務端要通過資料消費真正把資料用起來,通過資料來實作決策科學和行動靈活,繼而帶來價值提升。另一方面,圍繞資料資産本身也要構成一個正向循環,核心仍然是資料消費。資料消費的力度和頻率,與資料資産的品質、廣度和沉澱速度,互相促進形成共振。

什麼是“資料飛輪”?

到這裡,一個自然的疑問是“資料飛輪”跟之前提的“資料中台”有什麼差別?火山引擎内部的管理層在不同場合對這個問題有過闡釋,這裡《新立場》結合自己的了解做了概括。

最早網際網路公司提出中台,是希望把技術跟資料這些所有業務前端都共同需要的基礎設施整合起來,這樣既可以降低建構這些基礎設施的成本,同時也能很便利地支撐前端各種業務模式的創新。當然後來随着業務的增長,中台變得越來越厚,不但沒有了最初設計時期待的靈活和便利,反而因為前中背景隔離極大地阻礙各部門之間溝通的效率,是以就又有了“去中台”的趨勢。

從上面的曆史沿革可以看出,資料中台的出現本身是“資源整合和集約利用”這個大指導原則的産物。在資料中台提出之前,原來各個業務線也有一部分使用資料的需求。而資料中台的出現,并不是說它又扮演了新的功能,它還是一樣的角色定位,隻不過把分散的需求用批量的方式一起解決了而已。

從這個角度說,資料中台跟資料飛輪在目标上完全不同,前者的重心在中台,要用中台實作資料的統一,而後者的重心在資料,飛輪則是有效實作資料驅動的範式。

比如,譚待曾在去年接受采訪時提到,“以消費為核心”的資料驅動,跟過去五六年業界講的資料中台概念相比是個更大的更新,能夠更有效解決企業資料産生價值的問題。他認為很多企業此前投入大量的資源建立資料中台後,卻沒有把資料利用起來,本質是因為目标有偏差:要實作資料驅動,必須以終為始,以資料消費作為資料驅動的核心進行建設。

火山引擎大消費行業資料産品解決方案負責人田岚在一場商業圓桌中也有類似的表達:

我覺得資料中台本身的理念是要做資料建設,要做中台要做資料的統一,這是在那個年代,或者資料中台當時提出來的時候最大的一個核心的點。我們在資料飛輪上,最大的差異或者核心差異在于強調的是資料和業務要雙向的良性驅動,這個是核心理念的差别。

火山引擎官方給的上述視角是有道理的,因為當初人們在設計資料中台的時候,的确有很強的把資料打通的訴求。但一個顯然的事實,在這個訴求之外,傳統的資料中台也承載了促進前端通過資料來驅動業務的目标。比如,把資料中台造得易于前端使用,這本身就有強調資料驅動業務的意義。是以隻講資料中台的前一半功能,而刻意忽視或者否認其後一半功能,多少有點立靶子來打的嫌疑。

“打入”傳統産業

不過《新立場》這麼說,并非要否認“資料飛輪”的積極意義。恰恰相反,即便概念上有一定包裝的成分,這也是一種相當有益的包裝。

什麼是“資料飛輪”?

因為此前“資料中台”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它是從網際網路公司衍生出來的一套話語體系。但今天雲計算廠商要啃的目标客戶并非網際網路公司,甚至都不是泛網際網路公司,而是各個領域的傳統企業。它們沒有前端多變的2C業務,自然也弄不明白資料中台的含義,甚至它們都沒有那麼多的資料。

是以在這個層面上,由資料中台到資料飛輪的話術切換,對于真正推動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有着關鍵意義。

與這套話語切換相對應,火山引擎還把“資料消費”這個抓手拎了出來,同時輔以特别的BP機制和“0987”這樣更加量化的評價體系。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這些安排會令它們的數字化轉型過程有的放矢。

就趨勢而言,數字化轉型顯然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各個領域的企業管理層大多其實也看到了這一點,釘釘、飛書這類協同辦公軟體的普及程度就可以作為例證。但同時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替代基本的行政職能之外,企業數字化在沖出網際網路、打入各個傳統産業内部、參與優化經營和管理流程的過程中,其實并不順利。這也是為什麼阿裡雲、騰訊雲等老牌雲廠商,近幾年業績增長乏力的根本原因。

打個比方,乳制品行業的數字化,跟家電廠商的數字化顯然就不是一回事。因為各個傳統領域的數字化,勢必需要結合行業和企業自身實際做定制,可謂千行千面。但一個通解是,擷取這些傳統企業的信任、幫助他們建立數字化轉型的信心,一定是敲開它們大門的首把鑰匙。一個容易了解、貼合業務、可以引入量化的概念,意義就在于此。

不過,目前雲廠商中似乎隻有火山引擎在花大力推類似“資料飛輪”這樣的概念。在《新立場》看來,這既是因為位元組有着遠超其他大廠的資料驅動業務的基因,也是因為作為雲計算行業的後來者,火山引擎需要打出差異化的競争特質。

總而言之,雖然如今這些做雲計算的企業,自身的數字化都已經走得很靠前了,但對它們業務更有決定意義的是怎麼讓傳統行業的客戶對數字化“心中有底”,起碼要給他們一個可上手的方法論、工具和平台。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