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扈倫四部:大清帝國的“原始股東”,滿洲八旗最大的“生力軍”

作者:莽子說
“海西江源不鹹山(長白山)湖中,北流經南京(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與灰扒江(輝發江)合,至海西與混同江(松花江)合,東流入于海。”——《遼東志》

扈倫四部又稱海西女真,為女真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之一。此前的文章中專門講了建州三衛(即建州女真)的故事,今天就來講一講扈倫四部的故事。

扈倫四部:大清帝國的“原始股東”,滿洲八旗最大的“生力軍”

海西一名最早見于元代史料,元朝曾在松花江流域設定“遼東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遼東鷹坊萬戶府”等軍政機構。元朝滅亡(1368年)後,明軍開始進入遼東,在明軍淩厲的攻勢以及大明帝國初期昂揚向上的國勢,東北地區的女真諸部開始逐漸向大明帝國靠攏。洪武十六年(1383年),北元海西右丞阿魯灰遣人至遼東,向大明表示歸附的意願。

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在遼東的最高軍政長官、太尉納哈出在明軍馮勝部的打擊下,被迫舉衆20萬歸附大明帝國,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納哈出為海西侯,大明的勢力開始進入海西女真地區。明廷在海西設定兀裡衛、吉林船廠、開原海西驿站、遠三萬戶府等軍政機構,并招撫海西女真各部首領,予以冊封,以達成以夷制夷的目的。

扈倫四部:大清帝國的“原始股東”,滿洲八旗最大的“生力軍”

彼時,大明帝國正如日中天,明太祖朱元璋時代的明軍九次深入草原打擊北元殘部,明成祖朱棣也是五次親征漠北,海西女真的騎兵多次跟随明軍浴血奮戰,可謂良臣也。同時,在大明的庇護下,海西女真也開始進入大發展,人數日漸增長,并形成了哈達、葉赫、烏拉、輝發四部鼎立的格局,後世稱之為扈倫四部。

烏拉部。又作烏拉亦作兀喇、兀拉,以居烏拉河得名。原居松花江下遊,其始祖納齊蔔祿時遷于今呼蘭河流域。其實力最強勁時,控制着北至東流松花江南,南到盤石縣一帶,西達德惠、雙陽縣一線,東抵圖們江上遊,即今延邊和龍縣一帶。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新興崛起的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後來的清太祖)攻滅烏拉部,盡收其地,所部被編入八旗戰鬥序列。

扈倫四部:大清帝國的“原始股東”,滿洲八旗最大的“生力軍”

輝發部。又作灰扒部,因居輝發河得名。永樂七年(1409年),明廷在忽兒海(今牡丹江)地區置忽兒海衛,轄區包括松花江下遊地區。明朝中期,南遷至輝發河地區,并在呼(扈)爾奇山(今吉林省輝南縣輝發山)築城,始稱輝發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輝發部因跟随葉赫部組織的9部聯軍攻打努爾哈赤,因為得罪努爾哈赤。萬曆三十五年,努爾哈赤攻滅輝發部,輝發部末代首領拜音達禮被殺,努爾哈赤盡收其地,所部被編入八旗戰鬥序列。

哈達部。以居哈達河得名,屬納喇氏,其先祖本居扈倫河(今呼蘭河)一帶。永樂四年(1406年),明廷在此設定塔山衛。嘉靖年間,哈達部首領王台,以“遠者招徕,近者攻取”政策,使哈達部達到鼎盛。史載:“時葉赫、烏拉、輝發及建州女真所屬之渾河部,盡皆服之”。萬曆十年(1582年),王台去世,哈達部陷入諸子争權的混亂局面,哈達部勢力也逐漸衰落。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攻滅哈達部,盡收其地,所部被編入八旗戰鬥序列。

扈倫四部:大清帝國的“原始股東”,滿洲八旗最大的“生力軍”

葉赫部。因居葉赫河得名。葉赫部始祖星根達爾漢系蒙古土默特氏人,原居忽喇溫(今呼蘭河)以北地區,後來葉赫部南遷到葉赫河(今上遊稱寇河,下遊稱清河)流域,遂稱葉赫之名。16世紀中葉後,扈倫四部中最強大的哈達部衰落,葉赫部遂取代哈達部,成為扈倫四部新的“領頭羊”,并成為努爾哈赤最強大的勁敵。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葉赫部聯合蒙古3部(科爾沁、錫伯、卦勒察)、長白山2部(珠舍裡、讷殷),以及扈倫四部(哈達、葉赫、烏拉、輝發)結成九部聯軍,攻打努爾哈赤,結果慘遭大敗,實力大跌。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努爾哈赤在薩爾浒之戰中殲滅葉赫部最後的精銳,同年努爾哈赤攻滅葉赫部,盡收其地,所部被編入八旗戰鬥序列。

至此,努爾哈赤将扈倫四部全部征服。努爾哈赤征服扈倫四部後,不僅拓展了戰略縱深,同時也獲得了大量優質的兵源,充實的後金(滿洲)八旗的實力,正是憑着這支彪悍的八旗軍,努爾哈赤在遼東開始狂飙突進,将大明苦心經營200多年的遼東,全部吞下,并吹響了進軍中原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