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人類真的隻創造了計時工具,而不是時間本身嗎?

千百年來,人類發明了各種計時工具來測量時間,從最早的日晷(gui)、機械鐘、擺鐘到近代的原子鐘,人類不斷提高時間測量的精度。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問和探索時間的本質。然而,人類開始意識到時間這個概念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簡單,時間這個概念一而再,再而三重新整理人類的認知,至今為止依舊存在未解之謎。

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是最早追問時間本質的哲學家之一,他認為時間是運動變化的表現,對他而言時間隻是運動的記錄。如果世間萬物沒有運動和變化,那麼時間這個概念就不存在了。舉個例子:每個時鐘都有活動部件,如果沒有運動,我們也測量不了時間,有了運動和變化,我們才能測量時間。也就是說,世間萬物的運動和變化是比時間更本質的存在,這似乎意味着時間僅僅是人類創造的概念,而時間本身并不存在。亞裡士多德的時間觀影響了很多哲學家和實體學家,他的時間觀放到現在也毫不過時。

在亞裡士多德的基礎上,牛頓把時間給坐标化了。牛頓認為需要四個坐标或四個數字來定義某個事件,而這四個坐标分别為三個空間坐标和一個時間坐标。舉個例子:約人吃飯,我們需要告訴對方約會的地點和時間,這才是有意義的。對牛頓而言,時間僅僅是對宇宙某一時候的标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牛頓的四個坐标系統也屬于四維時空。此外,牛頓也把時間給數字化了,在牛頓的力學理論中,牛頓把時間視為背景參數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牛頓認為時間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時間是不受環境影響的獨立存在,牛頓的時間觀影響深遠,并在很大的程度上沿用至今,統治了幾個世紀。

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牛頓的時間觀才真正的受到挑戰,在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把時間當成第四個次元,時間與空間共同組成四維時空,這意味着時間與空間是互相聯系的,不是互相獨立存在的。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相對的,時間會受到觀測者的運動和重力場影響,小至基本粒子,大至宇宙本身,無數的實驗已經證明了相對論是正确的。不過,雖然相對論經得起實驗的推敲,但愛因斯坦的時間觀還是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和争議,有些問題至今尚未解決。

關于時間還有不少哲學觀點,比如現在論認為“現在”是真實存在的唯一時間,過去和未來隻是我們對它們的認識、是幻覺;而永恒論或塊宇宙論認為現在、過去和未來都是同樣真實的,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已經是同時存在了,這也意味着未來已經注定了。而增長塊宇宙理論認為過去和現在是真實存在的,而未來還沒存在,是開放式的、是随着時間增長的。

這些哲學觀點對實體是有幫助的,總的來說,盡管實體學家和哲學家對時間的認識存在差異,但他們都認為時間是一種重要的概念,對于了解宇宙、生命和人類存在具有重要意義。

從其它幾個角度來看時間的本質!

量子實體學角度:根據量子實體學的觀點,時間被認為是一個連續的流動,而不是一個靜态的實體。量子力學中的時間演化是通過薛定谔方程來描述的,它描述了量子系統随時間的演變而變化。量子實體學還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時間可能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這意味着時間可能由一系列離散的時間點組成,而不是一個連續的時間流。

把一個電子放在某個坐标點上,什麼都不做,這個電子就會像波包一樣自發地慢慢散開,最終變成一個平面波。請注意,這不是什麼慣性或者熵增,整個過程中能量也可以保持不變。這是電子有動能,它總是傾向于跑動起來。即坐标算符沒有本征态,它隻能去找動量的本征态。

再本質一點,正常做法是引入一個環境作為“催化劑”,也就是這個環境可以跟電子沒有任何互相作用,沒有任何糾纏,它隻要存在,就能證明電子會自發地從非對稱态去到對稱态。這個催化劑作用是目前我知道的最自發的動力學行為,它甚至不需要環境做任何事,待在那就行,比微擾論的要求還低,當然比熵增的要求更低。順便提一下,經典熱力學的熵增過程是沒有時間自由度的,熵增是從一個平衡态到另一個平衡态,量子的非絕熱過程是另一回事,别搞混了。

粒子一旦多了以後,熵就開始扮演角色,有一些離域傾向會被阻滞,我們通常把這個阻滞因素叫做互相作用。比如原子核對電子的互相作用,導緻電子被捕獲,無法再離域。于是,粒子與波動的反複競争,形成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動态的變化一直發生,有一些變化被人類感覺,于是寫下了那個叫時間的自變量。

最初,力學家們注意到了宏觀物質會有自發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傾向。時間作為最先驗的自變量被引入來刻畫這樣的運動過程。假設一個物體在從左向右運動,你可以把它想像為,右側第一排的原子先動,然後拉着第二排、第三排依次往前走。後排的原子跑到前排原子之前的位置,由于互相作用,會導緻前排原子波函數坍縮,重新局域到更前面的位置。由于隻有最右側的原子再往右離域或擴散是沒有阻滞的,是以就形成了向右的定向勻速運動。從粒子實體的角度,互相作用是通過對玻色子的吸收和釋放來完成,原子之間到底吸放了什麼還不知道,或許就叫它聲子吧。

從海德格爾哲學角度:在海德格爾的哲學中,時間被了解為存在的一種方式。他認為時間不僅僅是一個客觀的測量工具,而是人類存在的一部分。海德格爾主張,時間是在人類存在的過程中被體驗和了解的,它與人類的存在和意義緊密相關。時間被視為人類存在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和體驗。

從老子道德經角度: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了“道”,并将其視為宇宙和萬物的根源。道被認為是無始無終的,超越了時間的限制。在老子的觀點中,時間被視為相對的和有限的,是人類所創造的概念。他強調了超越時間的境界,認為人們應該追求與道的聯系,超越時間的束縛。

從周易角度:周易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經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對時間的一些思考。周易中的“易”指的是變化,它認為時間是不斷變化和流動的。時間被視為一種力量,它影響着萬物的變化和發展。周易還提到了“天時”,指的是宇宙的自然規律和時間的秩序。時間在周易中被視為宇宙秩序的一部分,與人類的行為和命運密切相關。

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從原始佛教角度:在原始佛教中,時間被視為無常和無常性的表現。佛教強調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包括時間本身。時間被認為是一個無始無終的循環,不斷地變化和流動。佛教教義中的“緣起”觀念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的,時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佛教的觀點強調了超越時間的境界,追求解脫和無常性的認知。

從腦科學角度:腦科學研究了時間知覺和時間感覺的神經基礎。研究表明,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參與了時間的編碼和感覺過程。時間的感覺是通過大腦對外界刺激的處理和整合來實作的。腦科學的研究揭示了時間知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時間在認知和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心理學研究了個體對時間的感覺、體驗和利用。時間感覺是個體對時間流逝的主觀感受,而時間體驗是個體對時間的主觀了解和評估。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對時間的感覺和利用受到認知、情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個體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對其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響。心理學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時間對個體行為和心理狀态的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時間。

時間是怎樣的存在?我們來看美國人做的一個試驗。

1989年,美國為了證明時間是否存在,特意讓一名少婦在封閉的地下洞穴内,生活210天,結果三個月後從業人員發現她雙眼呆滞,面容憔悴地坐在角落裡……

時間到底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判斷時間全世界有個通用的方法那就是白天和黑夜,那如果有一天白天和黑夜不存在了,那人類還能感覺到時間的存在嗎?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美國NASA的科學家專門進行了一次實驗。他們計劃将一個正常人,關進一個沒有任何鐘表裝置,也無法與外界溝通的房間内,觀察其行為以及習慣,看他是否還有時間觀念,整個實驗過程計劃開展210天。NASA之是以會提出這樣一個計劃,原因也很簡單,未來某一天,人類如果真的飛出太陽系,那麼宇航員的時間還會存在嗎?

他們很快就開始招募志願者,許多人在聽完實驗要求和條件後,便直接拒絕了,210天不與人交流,這太困難了。但一個名叫艾莉森的婦人,卻非常興奮地報名參加了這個實驗。

原來艾莉森原本就是哲學專業的畢業生,她也很好奇時間到底是怎樣存在的,雖然她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個家庭主婦,可她一直對科學和哲學懷有極大的熱情。經過詳細的體檢和考核,艾莉森順利地成了這個實驗項目唯一的志願者。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艾莉森的身體狀況達到最佳,她也在這一天走入NASA提前搭建好的實驗室。實驗室位于地下,更像是一個洞穴,裡面除了必要的生活物資和床鋪之外,還有幾個書架,這是艾莉森要求放置的。在她看來書籍是治愈一切的良藥,可以幫助他度過這210天的枯燥生活。随着實驗室大門關閉,這個長達210天的實驗正式開始。

NASA還專門邀請了醫療專家以及心理學家一同參與這個實驗,他們需要通過螢幕,觀看艾莉森的行為,進而分析她此時的狀況。實驗開始第一周,從業人員發現,艾莉森的生活還算規律,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睡覺與外界的時鐘沒有太大差別。心理專家通過螢幕觀察艾莉森的表情,認為艾莉森的情緒此刻非常平靜。

又過了一周從業人員發現,艾莉森的生物鐘明顯出現了問題,她起床時間變早了,睡覺時間卻變晚了,有的時候她甚至不知道該不該睡覺。這時從她的行為舉止中可以明顯看出,她有些暴躁,在前一周,她還可以正常看書,結果這一周,書也看不進去了。随着時間的推移,艾莉森的情況越來越差,她的生物鐘已經徹底沒了。

她出現了整整48個小時,忘記睡覺和吃飯,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也非常差,從業人員擔心她的身體情況,提醒她是否需要結束,艾莉森還是選擇繼續堅持。随着實驗時間越來越長,艾莉森出現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心理學家在分析她的行為和面部表情時,認為這個實驗應該快要到艾莉森的極限了。

從艾莉森走進地下實驗室已經過去了3個月,從業人員經過商讨和判别,認為艾莉森必須馬上停止實驗了,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當從業人員打開地下實驗室的大門時,艾莉森面無表情地蹲在角落裡,雙目無神,任由從業人員怎麼叫她,都沒有得到回應。

無奈之下,從業人員隻好先給她打了一針鎮靜劑,讓其睡了一覺,随後把送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檢查結果顯示艾莉森身體上沒有什麼問題,隻是休息不足導緻的虛弱,但是她心理上出現了不小的問題。特别是生物鐘的紊亂,讓她很難與外界進行有效溝通,NASA找了很多心理專家才勉強緩解了這樣的一個情況。

在艾莉森休養了一個月之後,她才恢複正常,NASA從業人員這才開始詢問艾莉森實驗過程中的具體感受。艾莉森表示,在剛開始的那一段時間裡,她還可以很好的控制作息,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适。可随着時間推移她的身體開始出現許多不适,她本人也察覺到生物鐘出現紊亂,但沒有辦法調整。

到了後期,整個人出現了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沒有任何時間觀念,隻有在特别疲勞的情況下才能睡覺。經過這樣一個三個月的實驗,NASA的從業人員如今也對時間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時間這個東西雖然看不見,人的生物鐘是随着晝夜的變化而變化的,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否則很容易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人類理想中的時間是怎麼樣的?

著名意大利實體學家卡洛羅威利,在他的書籍《時間的秩序》裡總結了人們普遍認為時間具有的六大特性。

①獨立性,時間是獨立的。時間不會受到外部影響,或者說時間不可能阻擋,沒人能回到過去、穿越未來,或者把時間停下,所有生命最終會老化合走向死亡,在無情的時間面前,人類顯得非常無力。

②統一性,時間是統一的。在時間面前人人平等,全世界的人擁有的時間是勻速的,時間都是長短一緻的,沒有人能在一天内比别人多一個小時。盡管時間是統一的,但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是因人而異的,而這現象是被生理和心理因素影響的。

③同時性,時間是同時的。如果我們認為兩個事件是同一個時刻發生的,你的室友在吃早餐,以及距離地球一億光年的超新星爆發了,雖然你看不見這些事情同時發生,但你堅定地認為這些事情是同時發生的,隻是光子需要一些時間到達自己的眼睛,這相當于站在上帝的角度來觀察宇宙中多有事件的發生。

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④方向性,時間是有方向的。時間的方向不能逆轉,時間隻會恒定的從過去流向未來,這也導緻了時間能區分過去與未來。過去與未來是不平等的。

⑤連續性,時間是連續的。時間是一個不斷流動的連續過程,沒有任何間隔或空洞,在數學上,時間被視為一個連續變量,我們可以使用任意精确的數值來表示時間。

⑥确定性,時間是确定的。時間的流動總是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事件發生的順序是唯一确定的,而且事件的結果是唯一的,是以所謂的平行宇宙并不存在,換句話說,宇宙從起點到終點的時間線隻有一條。

以上是時間的六大特性,而且這套時間觀非常符合我們對時間的直覺感受,至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六大特性是正确的,就因為時間具有這六大特性,人類才能制定一個時間标準,建立起相當穩定的社會,一旦時間這個概念變得複雜,那麼全世界就亂套了。

如果存在外星文明,他們會有時間這個概念嗎?實體學家們的答案:不一定!這是因為人類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循環事件,才創造了時間和計時工具,并對時間制定了理想化的标準。假設秒的定義是地球自轉一周時間的八萬六千四百分之一,如果你告訴别人你上課用了6個小時,那麼你實際上是在說,我上課用了地球自轉四分之一周的時間,這似乎意味着時間隻是個換算中介。不僅如此,從伽利略的時代開始,時間這個概念就已經被抽象化和數學化,并間接導緻時間這個概念一步步走向衰落。

直到近代,實體學家們發現量子引力的基礎方程并不包含時間這個變量,這意味着時間不是宇宙中最本質的存在。

對于時間的本質,我支援“增長塊宇宙理論”:時空總是随時間流逝而增長,随着現在的繼續,新的片段被添加,之後永遠地滑向過去。重要的是,因為在漲塊理論中,未來的片段還沒有被創造出來(隻有當未來成為現在時才會被創造出來)是以未來事實上并不存在。它過去的每一秒都在出現,但我們不能說在任何時候未來已經存在。這就好像我們在一列失控的火車上,但軌道隻是在我們通過它之後才鋪設的。但增長塊宇宙理論自身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它很好地解釋了過去,并認為我們有足夠清晰的證據證明過去存在:由因果關系,過去的事件直接影響現在。但是,它對現在的描述存在質疑。

我們确切地知道現在存在,因為我們永遠處于這個狀态。但是我們如何準确地定義“現在”?還有,我們如何測量這些所謂的時空片段?“現在”是一秒鐘?一分鐘?一整天?又或者它比任何一個都小得多?曾經記錄的最小的時間機關是飛秒,定義為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那麼,“現在”的定義是這麼小嗎?還是更小?

它是如此小以至于盡管它是我們連續不斷的現實,但實際上我們無法感覺?不幸的是,這個問題并沒有答案……假如我們認為自己活在一飛秒一飛秒的時間裡,那麼現在就突然變成一個極其脆弱的東西。但是,也許你并不信服塊宇宙或者增長塊宇宙理論?那樣的話,你可能更偏向當下主義。對于一個現在主義者來說,我們隻會感覺并存在于當下。你所經曆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現在……是以,那是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認識到的唯一的時間次元。

然而,當下主義比漲塊理論走得更遠,因為它直截了當地宣稱過去也不存在。當然,考古學和曆史學證據表明過去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對于現在主義者來說,因為恐龍現在不存在,是以他們根本不存在。

現時論主義沒有像塊增長宇宙論那麼轟動一時,主要由于這種非正常信念站不住腳,甚至經不住另一些時間哲學家的簡單審視。無論我們怎麼了解時間,我們知道恐龍存在過,或者昨天發生過,現時論無法解釋。

不管是你個人贊同這些觀點,還是你完全相信其它的時間本質的觀點,我們至少有些科學信條來幫我們了解時間,以一些時間能夠呈現的奇特方式。時間似乎過得飛快,當我們過得很愉快時,但如果我們在等待什麼,時間似乎就過得很慢。對于兩個人,在同一時刻,會覺得時間好像過得快慢不一,未來好像就在眼前或者很遙遠。

在這裡時間是以不同的速度流動嗎?它是否比我們所了解的其他模型更流暢?也許那些現在的片斷,在增長的塊狀宇宙中不斷增加,但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不均勻的?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經曆了不同大小的時間片段,由任何數量的變量決定——比如心情,過去的經驗,或者年齡。同樣,目前我們不能量化這些片段是如何形成的。

但是,在極限條件下研究時間,宇宙中有些地方甚至根本不存在時間:比如黑洞内部。黑洞不僅扭曲了它們周圍的空間,也扭曲了時間本身......一直到它們的奇點。根據一些理論,如果你陷入一個奇點,你将見證那個特定時空點的全部曆史。

未來将會擺在你面前,有可能一直到宇宙的盡頭。當然,如果你真的發現自己處于這種境地,你将永遠無法逃脫,也無法告訴别人這件事。而且你不需要看到過去或未來就知道你自己已經死了。但是,從純粹假設的角度來看,這種經曆将再次暗示未來确實存在。

然而,科學和哲學都無法真正确定未來的存在。我們僅僅知道未來至少會發生,我們可以計劃和預測它。我們知道,明天太陽會升起,而且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周,每一個月,以及幾十億年來的每一天,太陽都會升起。我們也相信,太陽最終會成為一顆紅色的巨星,并把地球燒毀......是以,如果我們接受“宇宙增長塊的理論”,那麼現在這些特定的片段确實非常重要。歸根結底,任何理念、模型或理論都與未來是否會到來的事實無關。但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會影響接下來發生的事。關于未來是否存在,有很多種解釋,但它總是近在眼前。

根據時間的增長塊狀宇宙理論,“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而“未來”尚未存在。“現在”是一種客觀的性質,可以比作一個移動的聚光燈。随着時間的推移,世界越來越大;是以,塊狀宇宙可以說是在增長的。塊狀的增長應該發生在“現在”,一個非常薄的時空片段,更多的時空在不斷地形成。日益增長的塊狀理論不應與塊狀宇宙理論相混淆,也稱為永恒論。日益增長的塊狀觀是永恒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存在)和現在論(隻有現在存在)的替代品。

以上這些說法是我之愚見,諸位姑妄聽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