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指一個人學識淵博,無所不知。如今随着科學的發展,人類上天入地,對于地球和太空的探究一直在路上,天文地理的奧秘也越來越多呈現出來。
探測器在太空遨遊,人類對于太空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是關于海洋的探索消息卻很少。科學家為什麼甯可探索距離更遠的太空,也不研究深海?深海究竟哪裡可怕了?
深海有多深?
衆所周知,海洋的面積占了地球的71%,地球本來也是一顆恒星,正是因為四分之三左右的面積都是海洋,是以宇宙中的地球表面能夠呈現出獨特的蔚藍色。
據統計,如今科學家們對于海洋的探測不超過5%,水底世界還有無數的奧秘等着我們去發現,去研究。海洋在我們眼裡是一個美麗而向往的地方,浩瀚的海洋,藍色的海底,還有各種各樣未知的海底生物。
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海洋最深處,大陸的潛水器2年前有機會在這裡成功坐底,深度達到一萬多米,不得不為我們的科技點贊。
試想一下,珠穆朗瑪峰作為世界第一高峰,高度為8848.86米,可以完全沉入馬裡亞納海溝,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深海一萬多米,想想都有“深海恐懼症”,面對深海之是以會有這種莫名的恐懼感,是因為對它一無所知,心中難免會覺得恐怖和害怕。
深海越往下,水壓越高,氧氣越少,甚至眼光都無法抵達,這樣的環境是十分惡劣的。
海洋的平均深度超過了3.5公裡,地面上3000多米海拔的地方都會有人高反缺氧,何況是在海底的環境。即便如此,那些深海動物在生活環境的壓力之下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深海研究挑戰大
海底200米以下的世界是肉眼無法看見的了,隻能通過照明工具進行輔助,如此低的能見度,很難保證潛水器的安全,這樣的局限很大程度限制了科學家的研究工作。
不僅如此,深海的高壓是很大的挑戰,壓力随着下潛的深度不斷遞增。每下潛100米,就會增加10個大氣壓,一個普通人,下潛的深度達到100已經是挑戰了,一個專業的潛水員,下潛到400米就已經是極限了。
在馬裡亞納海溝,海洋最深處的壓力相當于五十架大型噴射機壓在身上,人體是無法承受這一壓力的,隻有通過高科技裝置突破高壓的阻力下潛。不過話又說回來,馬裡亞納海溝能夠成功坐底,科技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觑。
深海的溫度變化也很大,巨大的溫差來源于熱液噴口。
熱液噴口的形成是因為地殼裂口的關系,岩漿的加熱也起了作用,噴發的熱液溫度在60-350℃之間,給潛水器的研究和制作又增加了阻礙,隻有耐高溫的材質才能克服這一問題。
海底有什麼?
每年科學家們在深海都會有新的發現,但是根據資料估計還有超過150萬的未知物種在深海之中未被解鎖,海底是否有“怪物”真的很難說。
上世紀30年代,南非的一處水域出現了被認為是已經滅絕的生物——巨齒鲨。巨齒鲨早已被認定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但它卻在千萬年之後再次出現了,之前的說法被事實推翻,意味着研究并沒有絕對的可能性。
鲨魚的攻擊性很強,同時它們生活的水域或深或淺,想要下海,危機可能就在不遠處。
深海的巨型烏賊一度被認為隻是傳說而已,直到21世紀初它們的真身才被研究人員所發現。巨型烏賊身長足足達到了20米,它們的足和軀幹足以在深海掀起驚濤駭浪。
除此之外,深海還有海蛇,包括黑曼巴、眼鏡王蛇和一些種類的海蛇等爬行動物,深海之中一定要小心,它們可能埋伏在植物或藻類中,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險。
深海之中還有一種深海限定的深海魚,這些魚可以吃下比自己重10倍的獵物。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深海魚就是這種,它們的獵物遠遠超過它們胃部的承受能力。
在暗無天日的深海中,四處都是一片漆黑,這些經過進化仍然留存的生物,無論是否古老,可想而知都不簡單。深海不僅有恐怖的生物,還有可怕的海洋怪聲。
這種低頻的聲音出現在1997年,人耳通常聽不見這個聲音。關于這個聲音的猜測也有很多的版本,科學家認為這種聲音可能是來自于海底的巨型生物,也有可能是深海怪物,但沒有相應的發現能夠證明這些猜測。
深海之中危機四伏,但不可否認海洋中蘊含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各種珍稀礦産,以及很多的謎團和奧秘,它的重要性和意義不言而喻,隻是如今人類對它的了解少之又少。
我們更應該在深海開發很少的時候對它進行保護,将資源合理利用起來,而不是不管不顧,肆意妄為,深海的危險也在提醒人類小心翼翼。
總結
深海之中還有很多的危險生物在未知的領域,危險的不僅僅是那些容易緻命的生物,還有它自身的惡劣的環境。
人類探索未知的腳步從未停止,對于深海不是不去研究,而是如今的能力水準還達不到研究深海的條件。研究也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的進行,面對未知的海域,相信未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科學家們會給出滿意的答案。
來源: 源于百度智燃談奇聞
聲明: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平台觀點。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小編,我們将及時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