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趕回家過年了,很多小夥伴都會選擇去超市買點路上吃的泡面和小零食。在挑選的過程中,你的腦海裡是否會冒出這樣一個疑惑:泡面為什麼是彎的?小時候,天真的我們可能會認為友善面是一群織面勞工熬夜用針織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有關友善面的那些事!
友善面的生産過程是怎樣的?
現在,長大成人的我們肯定已經明白,友善面并不是靠織面勞工織出來的。畢竟,僅2020年一年,全球就大約吃掉了1166億份友善面,織面工哪怕是天天996拼命工作,也趕不上人們吃面的速度。那麼,友善面是怎麼生産出來的呢?
友善面的生産屬于食品加工工業的範疇,而面餅的生産更是标準化的機械流水線作業。從面粉到最終成型的面餅,要經曆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是攪拌和面,和面這道工序是為了制作友善面餅的“材料”——生面團。在這道工序中,面粉與水會按照合适的比例加入一個巨大的攪拌機中,此外還會加入一定比例的食鹽、食用堿、複合磷酸鹽、增稠劑、乳化劑等輔料,來提高友善面的品質。加鹽是為了讓面粉中的蛋白質凝結形成蛋白膠,增強面團的韌性與延展性,也就是俗話說的讓面更“筋道”。加食用堿的目的是中和面團發酵時産生的酸。
友善面和面過程
其次便是碾壓塑形,和好的生面團會被傳送至多個不斷旋轉滾動的碾壓機,在經多次碾壓後,變成又薄又寬的面片。不同包裝的友善面,制作的面片厚度大不相同。為滿足沖泡即食的需求,杯裝友善面的面片厚度大約隻有0.3毫米,而煮食型的袋裝油炸友善面的面片厚度則略高一些,大概是1-2毫米。
壓制生面皮,把兩張面皮壓在一起
碾壓後所形成的面片,會再次經過表面布滿凹槽的滾筒切面機,被切成面條。由于切面機上的凹槽是彎彎曲曲的波浪形,是以最終出來的面條也變成了波浪形,彎彎曲曲的友善面條就是在這一步形成的。
經過滾筒切面機,出來的波浪形友善面
友善面為什麼要制作成彎的?
咱們現在吃的友善面,是日籍台灣人安藤百福在1958年于大阪發明的。安藤百福研制出的第一款友善面它的樣子就已經是彎曲形狀。盡管如今的制作工藝已有了很大的改進,但絕大部分友善面卻依舊繼承了這種傳統。為什麼非要費勁地讓友善面變彎呢?
01彎曲的面條能夠快速被熱水沖泡熟
人類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早就發現,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彎曲帶皺褶的物體結構能夠極大地增加物體的表面積。以我們人體為例,成年男性的平均大腦容量約1400立方厘米。如果我們人類大腦表面積光滑無比,那麼這樣大小一顆腦子表面積大約有1100多平方厘米,但正因為我們的大腦皮層布滿了無數皺褶狀的腦溝回,是以讓我們大腦皮層實際表面積足足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2400平方厘米左右。
同理,彎曲波浪形的友善面極大地增加了面餅與外界的接觸面積,讓友善面在沖泡的過程中,含有大量皺褶和孔隙的面餅能更加充分地與開水接觸,進而縮短沖泡時間。
02彎曲的面條更容易被烘幹成型
友善面在被做成波浪造型後,需要放入長方形的蒸箱中進行蒸煮,這一步是為了将面條由生變熟,友善我們後期食用。如果友善面沒有被“掰彎”,而是選擇做“直面”,在生産速度不變的情況下,需要更長的蒸箱。而更大的麻煩在于并排的直型面條在蒸煮時容易黏結在一起。
蒸煮友善面的長方形蒸箱
同樣,在友善面的脫水幹燥環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油炸,一種是風幹。但無論是哪種脫水方法,卷曲的面條和熱量的接觸面積更大,可以提高烘幹的效率,縮短烘幹的時間。相較于筆直的面條,波浪形的面條成型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03彎曲的面條不容易折斷
包裝好的友善面,最終需要進入運輸環節,而對于經過烘幹的面餅質地比較脆,很容易在運輸過程中被破壞。将友善面做成現在這種具有衆多彎曲的結構,增強了友善面的抗壓性。如果是筆直的面條,則很可能在運輸過程中被折斷,導緻賣相不佳。
由此看來,友善面還是彎得很有道理!
#精品長文創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