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文|凱風

經濟大省,正在挑起經濟大梁。

日前,廣東省兩會透露,2023年廣東省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3.57萬億,同比增長4.8%。

自此,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這也是廣東GDP連續35年蟬聯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廣東多個城市也取得曆史性突破。

廣州成為全國第四個GDP破3萬億的城市,深圳正式晉級為第5個萬億消費城市,佛山成為全國第二個規上工業總産值超過3萬億的地級市。

拼經濟,廣東何以走在前列?

01

13萬億GDP,究竟是什麼概念?

放眼全球,與世界各大經濟體對比,廣東GDP總量可排在世界前10,超過俄羅斯、南韓和澳洲等國家,堪稱“富可敵國”。

以2023年人民币平均匯率7.0457測算,2023年廣東省GDP達到1.925萬億美元,位居全球前列。

放眼全國,自1989年廣東在與江蘇、山東的第一大省之争脫穎而出以來,一直穩居全國經濟第一大省之位,堪稱大國經濟最大的“壓艙石”。

如今,廣東一個省的經濟總量,相當于東北3省總和的兩倍以上,接近西北5省的兩倍左右。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廣東能晉級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正是改革開放釋放出的磅礴力量,借助全球化時代的紅利,以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開拓出一片陣地。

改革開放之前,廣東還是一個以農業為支柱的傳統省份,1978年GDP總量僅位居全國第五,不及上海、北京、遼甯、山東,隻有香港的一半左右。

随着外貿和制造業飛速崛起,廣東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不僅晉級中國經濟第一大省,逐漸完成對“亞洲四小龍”的趕超。

在内地,1980年代,江蘇、山東曾輪流登頂,直到1989年廣東首次跻身中國經濟第一大省,這一紀錄保持了30多年之久。

當成為内地經濟第一大省之外,廣東又開啟了對“亞洲四小龍”的全面趕超之路。

“亞洲四小龍”,是對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南韓、新加坡等新興經濟體的統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以高速增長著稱。

1998年,廣東GDP超越新加坡,2003年趕超中國香港,2007年趕超中國台灣,2021年首次趕超南韓并保持領先優勢,由此完成曆史性跨越。

從1978年到2023年,短短45年時間,廣東GDP總量增長了700多倍,堪稱近現代經濟史上最大的增長奇迹之一。

當然,從人均GDP來看,廣東與亞洲四小龍還有着明顯差距,從總量趕超到人均趕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02

廣東,不隻是經濟第一大省。

除了GDP總量遙遙領先之外,廣東還是名副其實的外貿第一大省、工業第一大省、科技創新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

論外貿,2023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8.3萬億元,占全國的19.9%,連續38年位居全國第一,而緊随其後的江蘇、浙江外貿總額僅有廣東的6成左右。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即使面臨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廣東外貿仍舊逆勢上行,全年保持正增長,而出口更是同比增長2.5%,跑赢全國,成為大陸外貿企穩回升的最大“壓艙石”。

論工業,2023年廣東規上工業營收規模達到18萬億元,全省規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雙雙蟬聯全國第一。

一個廣東省,坐擁深圳、廣州、佛山、東莞4大工業十強城市,創造了7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叢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超過1500家,位居全國第一。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與江蘇、浙江、山東等工業大省不同的是,廣東以電子資訊、汽車制造、智能家電、高端裝備為支柱産業,汽車、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手機、工業機器人、智能電視等工業品産量位居全國第一。

論科技創新,2022年廣東研發經費支出4400億元,占全國的14.3%,穩居全國之首,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列全國第一。

不僅如此,廣東高企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名額均保持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叢集”已連續四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國内首位。

論人口,廣東以1.26億的常住人口,大幅度領先于山東、河南等傳統人口大省,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事實上,廣東不僅人口衆多,而且生育率位居前列。

廣東出生人口已經連續40年超過100萬人,年出生人口超過江浙滬“包郵區”的總和,以占全國8.9%的常住人口,貢獻了11%的出生人口,足以稱得上“最敢生”的省份。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這些第一,共同塑造了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的優勢,也讓廣東得以肩負起“走在前列”的重任。

03

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還是全國财政轉移支付第一大省、養老金中央調劑第一大省,有力支援了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從财政來看,廣東是中國财力最強的省份,也是财力淨貢獻最高的省份。

資料顯示,在内地31個省份中,隻有8個省份對全國财政有淨貢獻,而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東部5省為主要貢獻者,山東、天津、福建為次要貢獻者。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其中,廣東一個省的淨上繳稅收接近1萬億元,相當于江蘇、浙江兩省的總和,足以滿足東北三省及西北多個省份的轉移支付需求。

從養老金來看,廣東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貢獻者,淨上繳養老金占據半壁江山。

根據财政部預算資料,2023年,廣東上繳1158.14億元,約占全部上繳資金的47.47%,相當于其他15個省份的上繳總和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自從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建立以來,4年時間,廣東累計為全國轉移了3000多億元的養老金,彌補了東北、西北等多個省份的養老金缺口。

廣東養老金貢獻之是以如此之大,與其經濟發達的基本面不無關系,但外來人口尤其是年輕人的湧入,為廣東帶來了相對合理的人口結構,不僅使得廣東老齡化率在全國墊底,還為廣東創造了充沛的養老金。

基于一盤棋的考慮,東南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背後,不無中西部、東北等地在糧食、能源上源源不斷的助力,通過财政、養老金及産業轉移進行反哺,正是題中之義。

東北是大國糧倉,西北是大國能源基地,西南則是西電東送的主陣地,而東南則是大國經濟、産業和财稅的主要來源地。

大國一盤棋,這是廣東的責任和擔當所在。

04

要看到廣東作為經濟第一省的一面,也要看到粵東西北亟待振興的現實。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富可敵國的廣東省,經濟重心集中于珠三角,粵東西北地區仍舊是難以回避的短闆。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廣東共有21個地市,但隻有11個地市GDP總量位居全國前100,基本集中于珠三角地區,粵東西北部分地市人均GDP甚至低于全國水準。

這背後,既有地理環境的制約,粵北地區多為山區,且定位為北部生态發展區,發展自然受限。

财政因素同樣不容忽視。廣東雖然貴為經濟和财政第一大省,但大量稅收用于全國性的轉移支付,能留給粵東西北的并不多。

在此背景下,何以壯大粵東西北?

第一大抓手,當屬作為頭号工程的“百千萬工程”,這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均衡難題的重要舉措。

百千萬工程,全稱為“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通過壯大縣域經濟、鎮域經濟,在粵東西北打造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

廣東隻有1個全國百強縣,為位于珠三角的惠州博羅縣,可參閱《2023年,中國百強市、百強區、百強縣排行》。

而在全國千強鎮中,廣東雖有112鎮入圍,但集中于珠三角,粵東西北僅有8鎮入圍,粵東7鎮、粵北1鎮,粵西則顆粒無收。

是以,如果粵東西北的縣域經濟、鎮域經濟能夠壯大,發展自然不成問題。

第二大抓手,為産業飛地,通過跨地區的産業轉移與合作,帶動欠發達地區發展。

去年,廣東省釋出《關于推動産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幹措施》,提出支援珠三角各市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探索布局建設“飛地經濟”,支援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反向飛地”。

産業飛地,相當于經濟發達地區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幫扶。深汕特别合作區、廣清特别合作區、廣梅産業合作園、佛山産業轉移(茂名)工業園都屬此類。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與此同時,反向飛地開始湧現。所謂反向,指的是欠發達地區在發達城市設立科創中心或招商中心,形成“研發+制造”、“總部+基地”、“頭部+配套”、“創新+孵化”的全新合作模式。

梅州(廣州)科技創新中心、河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湛江·灣區招商服務中心都屬于此類。

第三大抓手,為都市圈戰略,通過都市圈同城化,帶動欠發達地區發展。

目前,廣東共規劃了5大都市圈,除了廣州、深圳兩大國家級都市圈外,還有珠江口西岸、汕揭潮、湛茂都市圈。

中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

作為5萬億級強都市圈,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的輻射範圍,都遍及粵東西北等地。

廣州都市圈不僅将粵北的清遠城區囊括在内,而相關規劃任務舉措也涉及雲浮、韶關等市。

深圳都市圈也是如此,不僅将粵東的深汕特别合作區包括在内,而且規劃舉措也涵蓋了河源、汕尾等地市。

而粵東、粵西兩大都市圈,如果能形成發展合力,對經濟也會帶來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

總之,一旦粵東、粵西集體崛起,廣東的經濟還能再上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