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我的前半生》
記得魯迅先生在答複别人問他怎樣才能寫通寫好文章的時候說過,要多讀多看,千萬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類的書籍。我認為,這是至理名言。現在,對國小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樣,管得過多,管得過嚴,管得過死,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法。“無為而治”,我并不完全贊成,但“為”得太多,我是不敢苟同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
1、我們隻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隻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愛他。
2、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蘇東坡會因事發怒,但是他卻不會恨人。他恨邪惡之事,對身為邪惡之人,他并不記挂心中。隻是不喜愛此等人而已。因為恨别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是以,蘇東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從不恨人。
莫言《晚熟的人》
1、過去的事,能忘了的就盡量忘了,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事。
2、有些事是忘不了的,而忘不了的事之是以忘不了是因為它有被記住的價值。
3、即便有不識貨的,但總會有識貨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梁曉聲《人世間》
如果孩子能夠平庸平安地度過一生,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走捷徑,無論資質如何,隻要努力勤勞善良,每個人都能尋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
路遙《平凡的世界》
1、隻有自己誠心待人,别人才有可能對自己以誠相待。
2、這就是生命!沒有什麼力量能扼殺生命。生命是這樣頑強,它對抗的是整整一個嚴寒的冬天。冬天退卻了,生命之花卻蓬勃地怒放。你,為了這瞬間的輝煌,忍耐了多少暗淡無光的日月?你會死亡,但你也會證明生命有多麼強大。死亡的隻是軀殼,生命将涅磐,生生不息,并會以另一種形式永存。隻要春天不死,就會有迎春的花朵年年歲歲開放。
《曾國藩家訓》
1、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 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讨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3,為人不可過于聰明。
4,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5,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6,不可輕率評譏古人。
7,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 功不獨居,過不推诿。
徐文明《六祖壇經》
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須坐禅;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内心非賢;日行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隻向心覓,何老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隻在目前。
洪應明《菜根譚》
1.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
譯文:魚在水中優哉遊哉地遊着,但是它們本身并沒有在水中的感覺,鳥借風力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翺翔,但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風中。人若能認清這個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誘惑之外,享受人生的樂趣。
2.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譯文:不受人世間各種各樣庸俗雜念的影響,心中自然沒有炎涼驚懼的感覺。消除心中的卑鄙庸俗,開闊心胸,眼前常見明月,時有清風吹來。
3.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
譯文:剝開臉上的層層僞裝,露出真面目,這時面貌才不讓人讨厭;清除掉心中沾染的各種俗世邪念歪思,話語才會讓人覺得真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