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住900萬!出生人口,要逆轉了?

守住900萬!出生人口,要逆轉了?

文|凱風

人口,關乎未來。

01

最新經濟、人口資料揭曉。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釋出年度經濟人口資料,2023年全年國内生産總值126.05萬億元,同比增長5.2%。

同時,2023年末全國人口為14.09億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繼2022年之後連續第二年負增長。

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雖然再次創下新低,但高于此前預期。

守住900萬!出生人口,要逆轉了?

要知道,去年年中,不少人根據産科建檔資料,推斷當年出生人口跌破800萬,再樂觀的預估資料也不超過900萬。

最終結果好于預期,但出生人口仍在下行,并未迎來反彈。

究其原因,人口形勢之變的背後,既有生育率趨勢慣性下行的影響,但也不能忽視疫情等外在因素帶來的沖擊。

九月懷胎,從備孕到生育一般需要一整年時間,進而導緻出生人口與備孕年份出現錯位。

換言之,2023年全年的出生人口,并非全部取決于當年的備孕計劃,而是由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上半年決定。

當時,恰是疫情轉折之際。無論是此前的疫苗接種,還是随後的感染過峰,都對婚育帶來明顯影響,許多人是以選擇推遲生育。

是以,2023年的出生人口,受到雙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今年或将迎來階段性修複。

02

2024年,出生人口能否再次站上千萬大關?

根據坊間預測,今年出生人口反彈是大機率事件,但能否邁過1000萬大關,則有相當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2024年是生育恢複之年,有望承接部分疫情時期的補償性生育。

正如上文所論,由于疫情影響,許多人将結婚及備孕計劃推遲到2023年下半年乃至2024年,這将展現在2024年的出生人口中。

事實上,去年結婚人數已經出現了階段性的止跌反彈。資料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辦理結婚登記為569.0萬對,同比增加24.5萬對。

守住900萬!出生人口,要逆轉了?

結婚人數有所回升,對生育也會帶來一定正面支撐。

另一方面,2024年再逢龍年,受儒家文化影響,龍年一般都是生育大年。

龍在中國有着極為特殊的象征意義,自古國人就以“龍的傳人”自居,而家長更以“望子成龍”為期許。

龍年效應,不隻是存在于内地,連大陸港澳台地區,以及新加坡等海外華人聚居之地都是如此。

上一個龍年是2012年。

當年大陸人口出生率達到14.57‰,全年出生人口1973萬人,是本世紀以來最高的一年,甚至超過了後來全面放開二孩乃至三孩的年份。

守住900萬!出生人口,要逆轉了?

新加坡也是如此。

根據當地統計資料,2000年千禧龍年新加坡總和生育率為1.6,高于1999年的1.47;2012年總和生育率為1.29,也高于2011年的1.2。

是以,時隔12年,龍年再至,“望子成龍”會否催生生育小高峰,值得關注。

03

生育形勢或有階段性反彈,但要真正逆轉,還需要很長時間。

畢竟,疫情隻是短期幹擾因素,如今已經幾乎不複存在,對生育影響最大的還是結婚及生育意願、婚育年齡和育齡女性人數。

結婚和生育意願走勢,一時難以扭轉。

在古代,婚姻生育乃是人生頭等大事,被寄予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的寓意。但在現代社會,結婚率和生育率的下滑,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

為此,經濟學家發明“婚姻經濟學”的概念,将婚姻成本擺在台前:既有住房、教育、生育、養育乃至彩禮等物質成本,也不乏時間、精力以及放棄單身自由帶來的機會成本。

多重因素交織,導緻結婚率、出生率雙雙走低,再加上低欲望社會等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娃不買房。

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從2017年的1.76個下降到2021年的1.64個,其中“90後”“00後”分别僅為1.54個和1.48個,呈持續下降态勢。

即使選擇結婚的人群,結婚年齡也在不斷推遲,曾經受到鼓勵的“晚婚晚育”成了常态。

根據七普資料,2020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相比2010年24.89歲,整體推後了近4歲。

守住900萬!出生人口,要逆轉了?

另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提供的資料,2019年到2022年,一孩平均生育年齡從26.4歲升高至27.4歲。

退一步講,即使相關意願始終保持高位,恐怕也難以對沖育齡女性人數減少帶來的影響。

根據國家衛健委提供的資料,“十三五”時期20-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年均減少340萬,“十四五”時期還在進一步減少。

守住900萬!出生人口,要逆轉了?

一般而言,20歲-49歲為正常生育年齡,其中20-34歲為生育旺盛期,對應的是1989年-2001年的出生人口,而這些年份出生人口是在逐年下降的。

20多年的生育政策,直接影響到20多年後的生育形勢,這正是人口慣性跨代際影響的展現。

好消息是,如今生育政策已經開始逐漸放開,而從生育、養育到教育的政策體系也在逐漸建立,生育迎來最好的政策環境。

同時,與人口總量相比,更重要的是人口結構和人口素質,能否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才是最關鍵的一躍。

最好的政策環境,能否催生更強的生育格局,我們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