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獲3.5億獎勵 産業已形成“七有”局面

作者:半兩财經

近日,财政部等部委對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第一年度工作進行了考核評價,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如期且超額完成車輛推廣任務,中央财政依據考評結果撥付獎勵資金3.5億元。近年來,北京圍繞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積極推動氫能産業發展,已形成“有場景規模、有技術突破、有政策機制、有産業生态、有能源補給、有創新模式、有區域協同”的“七有”局面,全市氫能産業初步完成從源頭基礎創新到商業化發展路徑的試點探索,基本實作了氫能産業“從1到10”的突破,正處在向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關鍵機遇期。

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獲3.5億獎勵 産業已形成“七有”局面

京津冀示範城市群獲3.5億獎勵資金

氫能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和各國未來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燃料電池汽車是氫能應用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為加快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産業發展,2020年9月,财政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五部門聯合釋出《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2021年,京津冀、上海、廣東、河南、河北五大城市群共41個城市啟動示範工作。

新年開年,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傳來好消息。近日,财政部等部委對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第一年度(2021至2022年度)工作完成了考核評價,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如期且超額完成車輛推廣任務,依據考核結果獲得首批中央财政獎勵資金3.5億元。目前,北京市财政局會同市經濟和資訊化局,已将獎勵資金及時撥付至相關區及相關企業,為北京市氫能産業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記者了解到,目前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各項任務進展順利,聚焦冬奧賽事客運服務、大宗物資運輸、渣土運輸、城市物流配送、通勤客運等應用場景,第一年度實作燃料電池汽車上牌1239輛,實際接入國家和京津冀平台1162輛,總用氫行駛裡程超過844萬公裡。

同時,示範建設還通過加速科技創新,帶動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實作突破。商用車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在耐久性、功率密度和低溫啟動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如期實作電堆、空壓機的技術自主創新及産業化應用,提前實作膜電極、雙極闆、氫氣循環系統、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的自主化應用,填補了催化劑、質子交換膜國内自主化應用的空白,引領帶動燃料電池汽車全産業鍊發展。

北京氫能産業已形成“七有”局面

近年來,北京圍繞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積極推動氫能産業發展,已形成“有場景規模、有技術突破、有政策機制、有産業生态、有能源補給、有創新模式、有區域協同”的“七有”局面,全市氫能産業初步完成從源頭基礎創新到商業化發展路徑的試點探索,基本實作了氫能産業“從1到10”的突破,正處在向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關鍵機遇期。

在場景規模上,截至2023年8月,京津冀城市群面向城市公交、包車客運、普貨物資、冷鍊物資、建築垃圾、生産原料、工業制品等應用場景,前兩個示範年度已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數量2509輛,以超額241輛的成績完成兩年推廣任務,其中第一年度推廣1239輛,獲得中央财政獎勵資金3.5億元。在技術突破上,經前兩年示範,核心性能名額取得較大的突破,實作百輛級以上規模的裝車應用。同時,大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車載氫系統以及氫氣制、儲、運環節裝備也取得長足的進步,标志性技術成果不斷湧現。

在政策機制上,北京市已制定釋出氫能産業各類支援政策措施超過50項,涵蓋頂層設計、技術創新、産業落地、推廣應用、氫能保障和安全監管六大次元,已初步建成“全環節、全方位”的氫能産業政策體系。在産業生态上,北京已初步形成“一南一北”集聚發展的氫能産業布局:京南,大興、房山、經開區正在加快建設氫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應用示範區,氫能全産業鍊生态系統已初步形成;京北,昌平、海澱、延慶等地區正持續推進建設氫能産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示範區。

在能源補給上,北京市已初步形成制氫方式多元、氫氣運輸可靠、加氫站營運服務能力滿足車端需求的協同局面。市内氫氣産能按需供應加氫站使用,周邊張家口、保定、廊坊等地電解水制氫及工業副産氫已開始供應北京市氫能市場,初步形成跨區域供需比對的氫能供應保障體系。在創新模式上,北京積極謀劃氫能叉車、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等多領域綜合應用,進一步發揮氫能在儲能、發電、工業等多領域場景開放和示範應用對技術創新、政策突破、降本增效和項目落地的帶動作用,目前部分項目已率先啟動實施,初步形成示範引領效應。

在區域協同上,北京市經信局、天津市工信局、河北省工信廳共同簽訂《京津冀重點産業鍊協同機制方案》,統籌建立京津冀三地重點産業鍊鍊長制,立足六條産業鍊圖譜繪制和梳理分析工作,推動京津冀強鍊補鍊任務落實落地。北京市牽頭繪制的京津冀氫能産業鍊圖譜已在2023京津冀産業鍊供應鍊大會氫能産業主題推介會上釋出,相關成果将作為京津冀三地合力建構氫能與燃料電池全産業鍊的重要依據。

北京氫能發展定位于國内領先、國際一流

北京冬奧會上,世界首款高壓儲氫火炬“飛揚”閃動着火花,似乎正在告訴世界:中國氫能完成了關鍵的蛻變,屬于中國氫能的時代正在到來。

氫能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二次清潔能源之一,是實作多領域深度清潔脫碳的重要載體,也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發展氫能産業,也是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實作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往返于海澱西郊與中關村大街的384路試運作公共汽車、穿梭在北京城裡的冷鍊運輸、運送汽車發動機的重卡……這些場景正在悄然嘗試使用氫能車來代替傳統汽車,其背後是北京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中彰顯的創新力量。

經過近二十年持續研發和企業孵化培育,北京市基本掌握氫能産業體系各技術路線主要環節的關鍵技術,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全産業鍊基本貫通,全市氫能領域頂層設計加快建構、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産業發展基礎良好、應用場景豐富多元、産業生态初現峥嵘。

目前,北京市正全面發揮國際科創中心作用,統籌推進政策創新、産業培育、場景開放和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京津冀區域打造氫能全産業鍊,持續支撐源頭技術向終端應用場景的轉移轉化,促進氫能産業的跨區域、叢集化的協同發展,推動氫能産業發展階段實作“從10到100”的跨越,努力建設成為國内領先、國際一流的氫能發展先行區、示範區,在全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發揮引領作用。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池海波

編輯/田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