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27年談判,中吉烏鐵路進入開工前的關鍵時刻。早在1997年,“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組織”巴黎會議就首次提及該鐵路,當年,中吉烏3國就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在随後20多年時間裡,中吉烏3國多次就該鐵路達成重要共識,不斷推進前期工作,但受到俄羅斯的反對,一直未能開工建設。2022年5月,俄羅斯在面對烏克蘭危機壓力的情況下,表示“不再反對”之後,中吉烏鐵路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先後完成了可行性研究、線路調查及沿線測繪、地質勘探等工作,原計劃在2023年下半年開工建設。但在開工前夕,吉方要求就融資模式和管理問題進行磋商,導緻未能如期開工。近期,吉方再次釋放積極信号,希望中吉烏鐵路能夠在2024年開工建設,早日建成通車,但隻準備了5億美元的啟動資金。
吉爾吉斯斯坦近期多次釋放中吉烏鐵路的積極信号。早在2023年7月,項目參與方共同完成了該鐵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确認了該鐵路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線路走向和軌距已經确定。近日,吉方繼續釋放積極信号,該國國家投資局在比什凱克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中吉烏鐵路将在2024年開工建設;該國總理也表示,已經找到了5億美元用于中吉烏鐵路建設的啟動資金(值得注意的是,資金具體來源倒是沒提到。來源北方大國還是漂亮國?不知道!)。另據吉方《2026年前國家發展戰略》,中吉烏鐵路計劃在2026年建成通車(按目前進度是很難實作了,鐵路建設工期一般在3年以上)。
目前,制約中吉烏鐵路開工的關鍵點在于融資模式和管理模式。中吉烏鐵路全長約523公裡,預計耗資約50億美元,中國境内約213公裡,烏方境内約50公裡,吉方境内長度則達到260公裡,占總裡程的比重約為50%,再加上吉方希望通過鐵路更好地串聯該國多個地區,加強内部互聯互通,增強南部和北部的交流合作,對路線進行了“優化”,此外,吉方境内特殊的地形地貌,導緻中吉烏鐵路穿越山區,需要修建約90條隧道,成為投資最大的路段,也可能導緻中吉烏鐵路總投資增加,畢竟吉方曾提出該國境内投資總額由30億美元增加到50億美元!這個投資總額不是吉方能承受的,畢竟該國GDP僅約為107億美元,财政實力有限!
當然了,吉方的态度還是積極的。在2023年9月底和10月初,面對中吉烏鐵路“擱淺”的流言,吉方前總理、交通部、鐵路部門在20天内3次主動回應了3次,否認中吉烏鐵路進展不順的相關傳言,強調該鐵路對吉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進入2024年,吉方再次釋放積極信号,希望早日推進鐵路開工建設,甚至都準備了啟動資金,表達了态度是很明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吉方在否認“擱淺”和吉方積極信号的同時,都在強調中吉烏鐵路的融資模式和管理模式,主動提出對這2個問題進行談判。說白了,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沒辦法進行大規模投資,需要外部支援,但不想放棄經營管理權!
其實,中吉烏鐵路受地緣政治經濟影響很大!中亞作為亞歐大陸腹地,是銜接東亞與中東、歐洲,俄羅斯與南亞的關鍵區域,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北—南運輸走廊的啟動,在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很長時間裡,中亞一直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鐵路合作是集安組織合作的重要内容,即使中吉烏鐵路早在1997年就達成了協定,但在俄羅斯反對的情況下,一直未能開工建設!這種情況直到2022年5月才得了改善,畢竟深陷烏克蘭危機的俄羅斯被迫轉向東方,再繼續反對中吉烏鐵路就不合時宜了!
然而,俄羅斯雖“不再反對”,但還留有“後手”。目前,中歐班列主要從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出境,經哈薩克斯坦,再轉俄羅斯到達西歐,但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俄羅斯和西歐國家鐵路聯系受到影響,亞歐運輸中間走廊貨物量持續攀升,對俄羅斯的利益造成了影響。未來,中吉烏鐵路建成通車,将首次形成中國和中東的鐵路聯系,以及中國和歐洲路途最短的鐵路運輸通道(比現有路線運輸時間節約7-8天),是以,俄羅斯就提前布局,強勢介入“跨阿富汗”鐵路建設,強調将優先參與該鐵路建設。此外,中吉烏鐵路建成通車後,還需要接入其他鐵路網才能更好發揮作用。更何況,“跨阿富汗”鐵路不會采用1435标準軌,而是采用“1520mm+1676mm”套軌,俄國和中亞現有鐵路可以無縫對接該鐵路。
域外勢力也加大了對中亞的拉攏力度。2023年以來,美日德等主要大國加大介入中亞事務的力度,将“C5+1”合作機制更新為峰會。如2023年9月,“中亞—美國”(C5+1)峰會舉行,美國首次将“C5+1”合作機制由部長級别提升至元首級别。另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将與中亞5國合作促成于2024年召開“中亞—日本”(C5+1)峰會,針對意味明顯。
作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對中亞事務也提高了關注度。2023年9月底,“中亞—德國”(C5+1)在柏林舉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各方同意在能源和原材料、基礎設施投資、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擴大現有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對發展新的運輸走廊和過境走廊(也就是跨裡海“中間走廊”)非常感興趣,希望完善該走廊互聯互通的作用和能力,很明顯是希望擺脫對俄羅斯的地緣依賴。
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中吉烏鐵路成為必然選擇。該鐵路全長隻有約523公裡,投資比不算大,沿線地形雖負責,但難不倒東方大國,更何況該鐵路一旦建成通車,可以直接接入現有鐵路網,直達中東,并形成中國與歐洲最近的鐵路運輸路線。
首先,中吉烏鐵路不存在“墊資”的說法。中國對外鐵路合作存在多種方式,如中老鐵路采用BOT模式,雙方設立合資公司負責建設、營運和移交,特許經營權為50+25年,還獲得了沿線部分土地開放權;雅萬高鐵也是采取組建合資公司的方式推進,采用中國标準和技術合作,也獲得了沿線部分土地開發權。中泰鐵路項目合作模式相對複雜,采用EPC模式,泰國企業負責線下土建工程,中國企業負責軌道、四電系統和車輛(動車組)等工程;這種模式讓泰國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也是造成中泰鐵路進展緩慢的原因,畢竟,泰國在沒錢沒技術的情況下,隻能延長工期,減少短期内的資金壓力,同時,也需要其他國家轉讓并消化技術。
目前,中吉烏鐵路主要技術名額基本确定,線路走向和軌距已經達成共識,但融資模式和管理模式還沒有達成共識。說白了,融資模式主要涉及到資金來源問題,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到後期營運管理的主導權問題,采用PPP模式或BOT模式,資金投入和營運權都都很大的不同。目前,吉方對中吉烏鐵路的态度是很積極的,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找到了5億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就是在表明态度,希望能夠早日就融資模式和管理模式達成共識,早期開工建設。
其次,需要打通替代路線。畢竟,運輸通道越多,才能更好地分散風險。目前,中歐運輸通道主要是北部運輸通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歐洲)、中間走廊(中國—中亞—裡海—高加索—黑海—歐洲)、南部運輸通道(中國—中亞—中東—歐洲)。其中,北部運輸通道是比較成熟的運輸路線,也是中歐班列主要運輸路線,但受到了烏克蘭危機影響;中吉烏鐵路則是南部運輸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打通南部運輸通道的關鍵工程。中間走廊屬于多式聯運通道,存在時間長、成本高的缺點。
在此情況下,需要強化挖掘潛在路線,分散風險。中—哈—伊鐵路運輸通道建設達成共識,将利用既有鐵路線路,形成直達中東和歐洲的鐵路運輸通道。值得注意的是,該通道與中吉烏鐵路運輸距離相當。此外,跨裡海運輸走廊建設也受到各方重視,如德國和中亞5國将該通道作為建設的重點,中國也與中亞5國達成了共識,中德可以聯手強化該通道的運輸能力。目前,中間通道中國到歐洲的交貨時間已由最初的38-53天下降到14-18天,哈方正在強化裡海沿岸的阿克套港和薩爾紮碼頭的吞吐能力,重要性越來越高!
當然了,中吉烏鐵路需要加快推進。目前,中歐班列主要是在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這兩個口岸的通行能力和鐵路運輸能力逐漸飽和,2023年,這兩個口岸開行的中歐(中亞)班列分别為7762列、超6600列,占中歐班列比重不斷增加,比重超60%!在運力飽和的情況下,急需新的運輸通道,需要加快推進中哈第3條跨境鐵路建設,也需要推進中吉烏鐵路建設,形成新的鐵路對外運輸路線,畢竟後方的格庫鐵路已經進行擴能改造,世界首條“沙漠鐵路”也将形成閉環,後方運輸能力不斷在提升。
特别聲明: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至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