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或許正是衆多混動和增程型車主如今的心聲。
回想幾年前,新能源車市場如一片藍海,混動和增程車型以其獨特的可油可電優勢,成為衆多消費者的新寵。
想象一下:在市區享受純電駕駛的靜谧,高速路上又能依靠汽油動力長途馳騁,既省錢又不用擔心續航問題,聽起來簡直是完美的選擇。
然而,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對這種看似完美的方案并不買賬,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現在回頭看,這些質疑并非毫無根據。混動/增程車型的三個主要弱點逐漸暴露。
這些問題對于車主而言,的确是難以忽視的挑戰。
01 舍不得燒油
“倒不是燒油真的有多貴,而是,一旦習慣了用電,再加油就很難接受了。”
這句話或許能夠概括,許多混動和增程車主目前的心态。
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在習慣了用電驅動的日子裡,電費似乎成了微不足道的花銷。
然而,一旦純電續航跑完開始燒油,車主們往往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肉痛”。
他們會想:“還不如找個地方充電,省下的油錢可以用來享受一頓美食。反正也不急着到達目的地。”
于是,很多車主開始變得“電量焦慮”,似乎全年365天都在不停地尋找充電樁。
關鍵是市區通勤充電也就罷了,高速上也加起電來了,這就很難受了。
于是大夥經常可以發現,很多服務區,一些增程/混動車主居然也在搶着充電樁。
然而,由于先天缺陷的問題,混動/增程車的充電效率不算高,還要浪費大把的時間在路上。
是以,最近2年開始,很多車主要麼倒向了燃油,要麼換了純電,免得夾在中間受氣。
02 電也沒别人用的舒暢
說來其實簡單,就是混動/增程車型的純電續航相對較短,導緻車主們經常處于充電狀态。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混動/增程車型的電池循環次數,遠超傳統純電電車。
舉個例子,普通的純電車一年可能電池循環200次,而混動/增程車型可能需要循環高達1000次。
這種高頻率的使用,使得電池的健康狀況和壽命衰減速度顯著加快。
結果,僅僅三四年後,這些車型的純電續航能力就開始大打折扣。
但這些問題還隻是冰山一角。
最關鍵的是,維修和保養成本,也比純電或純燃油車型要高得多。
混動/增程車型擁有兩套系統:一套電力驅動,一套燃油驅動。
這意味着,兩套系統都需要定期保養,一旦出現故障,維修成本和複雜程度都會大大增加。
對于車主來說,這不僅是經濟上的負擔,也是使用上的不便。
這樣的雙重負擔,讓很多車主開始後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發現,與其維持這種,既不是純電也不是純燃油的雙重系統,不如選擇更為專一的驅動方式。
無論是轉向傳統的燃油車,還是轉投純電車陣營,都比這種夾在中間的選擇更加經濟、高效。
03 穩定性也沒那麼靠譜
正如行業觀察家所指出的,混動/增程車型在嘗試融合兩套系統——電動和燃油——的過程中,往往在穩定性上存在隐憂。
為了控制成本,車企可能會在零部件品質上作出妥協。
這就意味着,這類車型的純電部分,根本無法與專業的純電車型相比。
而燃油驅動部分的零部件,也可能品質較差。
從理論上看,如果能夠制造出一款既具有長達600公裡的純電續航,又能支援燃油驅動的車型,那無疑是完美的。
然而,這種理想狀态在現實中很難實作,主要是因為成本和技術的限制。
結果就是是這樣的車型,往往無法完全滿足燃油或電動車的最優性能标準,而是處于一種折中的狀态。
要麼用三線廠家的電池、電控,要麼用三線廠家燃油部分。
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上的妥協,導緻了車輛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問題。
當兩套系統同時存在于一個車型中時,它們之間的互動複雜性增加,這不僅使得故障診斷變得更加困難,而且維修起來也更為複雜和昂貴。
車主們可能發現,與那些單一系統車型相比,他們的混動/增程車更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并且解決這些問題的成本和時間也更多。
是以,穩定性問題,成為了混動/增程車型的一個顯著痛點。
總的來說就是,過去4-5年,雖然混動/增程的銷量不錯,但實際用下來,并沒有這麼理想。
兩頭讨好的結果,往往是兩頭不讨好,這成為了不少車主的痛苦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