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玉祥為什麼把未代皇帝趕出紫禁城?劉汝明回憶驅逐溥儀出宮原委

作者:愛讀書的老李

部隊入城之後,第一件事是發表宣言,這宣言是黃郭先生在二十二日冒險離城,去迎接隊伍,在高麗營所手訂的。這時胡景翼部在唐山也動了手,王承斌也自前方潛回。當日馮氏、黃先生、胡景翼、孫嶽、王承斌、王鐵珊等在北苑舉行會議。首先決定打電報給國父,邀請國父北上。并由孫嶽去勸說曹锟,叫他下令停戰,以及免吳佩孚的各項職位。

十月二十五日我們與胡、孫兩部,正式公布改稱為"國民軍",共分一、二、三軍。公推馮氏任國民軍總司令兼第一軍司令,胡為副總司令兼第二軍司令,孫為副總司令兼第三軍司令。這天又在北苑舉行會議,決定了兩件事,一是召開元老名流會議,二是組織臨時内閣攝行國政。

這時前方的吳佩孚受奉軍壓迫,已經退到了秦皇島附近。得報我們回到北京發動革命,便通電說奉到了曹锟的密令讨馮,直系将領也紛紛通電響應。他們一面與奉軍謀和,一面調兵到楊村一帶,準備進攻北京。另外吳又急電江蘇的齊燮元、湖北的蕭耀南,叫他們派兵北上應援,不過蕭、齊二人這時已是尾大不掉,他們隻不過遠遠的搖旗呐喊,實際并沒有派兵北上。

十一月初,國父有回電來了,答應立即北上。同時段祺瑞在天津也通電響應我們。近來看沈亦雲女士的回憶錄,知道段與黃郭先生早有聯絡,這些我倒是早不知道。在當時我們隻知道,段雖然自民國九年為曹、吳推倒,蟄居天津,可是他是北洋軍人的前輩,袁世凱死後,又掌握政權多年,聲望極有号召力。這時候張作霖、盧永祥都通電擁段為聯軍總司令。馮氏等為了應付環境,是以便也舉段為國民軍大元帥。

吳佩孚對奉軍謀和不成,他在北甯路的軍隊,徹底為李景林、張宗昌等所擊潰。在楊村、天津的軍隊也叫我們打敗。吳在塘沽登艦南遁,讨吳軍事告一段落。北京的政局,曹锟的顔惠慶内閣也總辭,由黃先生任國務總理,組閣攝行國政。鹿瑞伯被任命為京畿警衛司令,成立了兩個警衛旅,由我和門緻中分任旅長,負責北京的治安。

黃先生的攝政内閣第一件事,是修正《優待清室條件》,令李石曾、鹿和張璧持告清室,勸溥儀廢除帝号,搬出故宮。不料這件事又引起了軒然大波,不但清室和一般遺老大為不滿,連段祺瑞也不以為然。诋毀馮、黃兩先生為"逼宮",甚或造出馮氏盜出清宮大批寶物的謠言。

其實馮、黃此舉,是全有法律根據的,在辛亥清帝退位時所定的《優待條件》中,第三款即載明"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民國三年所定清皇室優待條件善後辦法第三款載稱,"清皇室對于政府文書及其他履行公私權之文書契約,通行民國紀元,不适用舊時年号。……皇帝谕告及一切賞賜,但行于宗族家庭及屬下人等,其對官民贈給,以物品為限,所有賜谥及其他榮典概行廢止"。但是溥儀對這些條件始終并未遵行,一直到十三年仍住在宮禁,而"頒旨","賜谥","賞騎馬、乘輿、花翎、頂戴","三代封诰","書房行走","乾清門各等侍衛","挑選秀女",以及再收太監……等等迄未停止過。是以黃先生在手拟《修正優待條件》時,特别指出"清室應按照原優待條件第三條,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所……"

事後國父莅臨北京,清室方面紹英、寶熙等人函請國父"主持公道,力踐前言"。同時再用清室"内務府"名義緻内務部一函說攝閣此舉是"強暴脅迫,清室不能認為有效"。國父回複他們說:"條件須雙方遵守,自民元以後,清室帝号自娛,不遷居頤和園,屢違條件,至民六複辟,更有何條件之可言。"真可謂是義正辭嚴。

國父行轅秘書處也發表檔案說:"……乃自建國以來,清室既始終未踐移宮之約,而于文書契券仍用宣統年号,對于官吏之頒給榮典賜谥等,亦複相沿弗改,是民國元年優待條件,及民國三年優待條件善後辦法中,清室應履行之各款已悉行破壞,而民國六年複辟之舉,乃實犯破壞國體之大青,優待條件之效用,至是乃完全毀棄無餘,清室已無再請民國政府踐履優待條件之理。雖清室于複辟失敗後,自承斯舉為迫脅而成,斯言若信,則張勳乃清室之罪人,然張勳既死,清室又予以忠武之谥,實為獎亂崇叛,明示國人以張勳之大有造于清室,而複辟之舉,實為清室所樂從,事實俱在,均可覆按。綜斯數端,則民國政府對于優待條件,勢難繼續履行,吾是以認十一月間攝政内閣之修改優待條件,及促請清室移宮之舉,按之情理法律皆無可議……"

這次移宮之是以引起風波,除了一少部分的人推波逐瀾外,"念舊"心理也是原因之一。"念舊"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清室稱号二百多年,自然也有些遺澤在民。更加上當時在北方的不少軍政大員,都是出身自前清仕宦,自然另有一番"忠君"心理。此外中國幾千年的帝制政體,對于"皇帝"二字,一聽到便會自然而然的肅然起敬(讀者試看近幾年來,來台通路的各國元首甚多,大家對來的是國王,便比來的是總統有興趣的多)。

不過過分的念舊,甚或危害到國家,就應該警惕。清帝自遜位以來,在紫禁城中仍然儲存着帝号,南面稱孤,優遊自得。一般遺老們,上奏疏,請谥法,請封贈,請觐見,還不足為奇。有許多民國官員也跟着鬧,就未免不成事體。例如徐世昌即曾以國務卿的地位,翎頂輝煌匍匐稱臣的為隆裕太後祝壽。最妙的是張勳民國六年複辟之後,馮國璋、段祺瑞歸罪張勳,說他"玩沖人于股掌,遺清室以至危"為清室開脫之後,馮國璋就任代大總統後,第一件事就是派内務總長湯化龍,進宮慰問溥儀。

民國九年直皖戰争以後,張作霖的奉軍勢力得以伸展到關内,張作霖到北京也進宮觐見溥儀。這時北方謠傳張也耍複辟的把戲,幸而由于溥儀(時年已十五六歲)大模大樣的态度倨傲,使張作霖大為不滿,此議遂息。到了十一年溥儀結婚,婚禮極為鋪張。政府的軍隊、警察都擔任儀仗,這還不足為奇,最妙的是若幹政府官員也雜在裡面權充執事,毫不顧及國家的體制。總之,此等觀念在北方始終非常濃厚不減,是以溥儀也就始終為野心家心目中可供利用的工具。

在溥儀出宮後,在宮内就發現金梁、費樹楷等的密折。這密折是在"出宮"之前不久上的,折内請溥儀要"求賢才,收人心,聯友邦,不動聲色……心腹之臣運籌于内,忠貞之士效命于外,成則國家蒙其利,不成則一二人任其害……"如此這般的來"密圖恢複,旋轉乾坤"。而溥儀竟也密封金、費二人為少保,來嘉獎他二人。由此可知使溥儀長留宮内,早晚仍會鬧出複辟這類的事的。後來溥儀雖為日人利用,在東北竊号,可是他在十三年聲望受了打擊,對國人的影響也自然的減低,設如他始終留在宮裡,我們可以想想,七七事變之後,将會成為一種什麼局面?

說到"盜寶",當時進宮的是鹿瑞伯、張璧、李石曾諸先生,另外還有軍警多人,衆目睽睽之下,這寶如何盜法。溥儀一出宮,攝政内閣立即明令成立了"善後委員會"來管理故宮财産,劃分公私分别保管,"善後委員會"後來演變為故宮管理委員會,這些國寶遂得琳琳琅琅的陳列出來,直到今天還可以供國人參觀。

是以馮、黃二公此舉,非僅沒有"盜寶",而且替國家保全了古代文物。那時清宮因為日用浩繁,或者另有用項,已經開始賣東西過日子,記得溥儀一個家人的記述,溥儀常常以"賜溥傑"為名,把一些稀世的字畫運到宮外,如果他在宮内再住下去,說不定早已把東西"賜"光了呢。

【劉汝明(1895-1975),字子亮,河北獻縣人,1911年入北洋軍左路備補軍中當兵。1913年8月任排長,曾随部參加鎮壓白朗起義。1914年任第十六混成旅連長。1916-1930年間,追随馮玉祥參加直奉戰争、北京政變、中原大戰等。中原大戰後所部為張學良改編,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抗日戰争期間曆任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參加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随棗會戰、棗宜會戰,1944年晉升上将軍銜。日本投降後在河南許昌受降,并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1949年10月敗退金門,後去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