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玉祥为什么把未代皇帝赶出紫禁城?刘汝明回忆驱逐溥仪出宫原委

作者:爱读书的老李

部队入城之后,第一件事是发表宣言,这宣言是黄郭先生在二十二日冒险离城,去迎接队伍,在高丽营所手订的。这时胡景翼部在唐山也动了手,王承斌也自前方潜回。当日冯氏、黄先生、胡景翼、孙岳、王承斌、王铁珊等在北苑举行会议。首先决定打电报给国父,邀请国父北上。并由孙岳去劝说曹锟,叫他下令停战,以及免吴佩孚的各项职位。

十月二十五日我们与胡、孙两部,正式公布改称为"国民军",共分一、二、三军。公推冯氏任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司令,胡为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司令,孙为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司令。这天又在北苑举行会议,决定了两件事,一是召开元老名流会议,二是组织临时内阁摄行国政。

这时前方的吴佩孚受奉军压迫,已经退到了秦皇岛附近。得报我们回到北京发动革命,便通电说奉到了曹锟的密令讨冯,直系将领也纷纷通电响应。他们一面与奉军谋和,一面调兵到杨村一带,准备进攻北京。另外吴又急电江苏的齐燮元、湖北的萧耀南,叫他们派兵北上应援,不过萧、齐二人这时已是尾大不掉,他们只不过远远的摇旗呐喊,实际并没有派兵北上。

十一月初,国父有回电来了,答应立即北上。同时段祺瑞在天津也通电响应我们。近来看沈亦云女士的回忆录,知道段与黄郭先生早有联络,这些我倒是早不知道。在当时我们只知道,段虽然自民国九年为曹、吴推倒,蛰居天津,可是他是北洋军人的前辈,袁世凯死后,又掌握政权多年,声望极有号召力。这时候张作霖、卢永祥都通电拥段为联军总司令。冯氏等为了应付环境,所以便也举段为国民军大元帅。

吴佩孚对奉军谋和不成,他在北宁路的军队,彻底为李景林、张宗昌等所击溃。在杨村、天津的军队也叫我们打败。吴在塘沽登舰南遁,讨吴军事告一段落。北京的政局,曹锟的颜惠庆内阁也总辞,由黄先生任国务总理,组阁摄行国政。鹿瑞伯被任命为京畿警卫司令,成立了两个警卫旅,由我和门致中分任旅长,负责北京的治安。

黄先生的摄政内阁第一件事,是修正《优待清室条件》,令李石曾、鹿和张璧持告清室,劝溥仪废除帝号,搬出故宫。不料这件事又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但清室和一般遗老大为不满,连段祺瑞也不以为然。诋毁冯、黄两先生为"逼宫",甚或造出冯氏盗出清宫大批宝物的谣言。

其实冯、黄此举,是全有法律根据的,在辛亥清帝退位时所定的《优待条件》中,第三款即载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民国三年所定清皇室优待条件善后办法第三款载称,"清皇室对于政府文书及其他履行公私权之文书契约,通行民国纪元,不适用旧时年号。……皇帝谕告及一切赏赐,但行于宗族家庭及属下人等,其对官民赠给,以物品为限,所有赐谥及其他荣典概行废止"。但是溥仪对这些条件始终并未遵行,一直到十三年仍住在宫禁,而"颁旨","赐谥","赏骑马、乘舆、花翎、顶戴","三代封诰","书房行走","乾清门各等侍卫","挑选秀女",以及再收太监……等等迄未停止过。所以黄先生在手拟《修正优待条件》时,特别指出"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所……"

事后国父莅临北京,清室方面绍英、宝熙等人函请国父"主持公道,力践前言"。同时再用清室"内务府"名义致内务部一函说摄阁此举是"强暴胁迫,清室不能认为有效"。国父回复他们说:"条件须双方遵守,自民元以后,清室帝号自娱,不迁居颐和园,屡违条件,至民六复辟,更有何条件之可言。"真可谓是义正辞严。

国父行辕秘书处也发表文件说:"……乃自建国以来,清室既始终未践移宫之约,而于文书契券仍用宣统年号,对于官吏之颁给荣典赐谥等,亦复相沿弗改,是民国元年优待条件,及民国三年优待条件善后办法中,清室应履行之各款已悉行破坏,而民国六年复辟之举,乃实犯破坏国体之大青,优待条件之效用,至是乃完全毁弃无余,清室已无再请民国政府践履优待条件之理。虽清室于复辟失败后,自承斯举为迫胁而成,斯言若信,则张勋乃清室之罪人,然张勋既死,清室又予以忠武之谥,实为奖乱崇叛,明示国人以张勋之大有造于清室,而复辟之举,实为清室所乐从,事实俱在,均可覆按。综斯数端,则民国政府对于优待条件,势难继续履行,吾所以认十一月间摄政内阁之修改优待条件,及促请清室移宫之举,按之情理法律皆无可议……"

这次移宫之所以引起风波,除了一少部分的人推波逐澜外,"念旧"心理也是原因之一。"念旧"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清室称号二百多年,自然也有些遗泽在民。更加上当时在北方的不少军政大员,都是出身自前清仕宦,自然另有一番"忠君"心理。此外中国几千年的帝制政体,对于"皇帝"二字,一听到便会自然而然的肃然起敬(读者试看近几年来,来台访问的各国元首甚多,大家对来的是国王,便比来的是总统有兴趣的多)。

不过过分的念旧,甚或危害到国家,就应该警惕。清帝自逊位以来,在紫禁城中仍然保存着帝号,南面称孤,优游自得。一般遗老们,上奏疏,请谥法,请封赠,请觐见,还不足为奇。有许多民国官员也跟着闹,就未免不成事体。例如徐世昌即曾以国务卿的地位,翎顶辉煌匍匐称臣的为隆裕太后祝寿。最妙的是张勋民国六年复辟之后,冯国璋、段祺瑞归罪张勋,说他"玩冲人于股掌,遗清室以至危"为清室开脱之后,冯国璋就任代大总统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内务总长汤化龙,进宫慰问溥仪。

民国九年直皖战争以后,张作霖的奉军势力得以伸展到关内,张作霖到北京也进宫觐见溥仪。这时北方谣传张也耍复辟的把戏,幸而由于溥仪(时年已十五六岁)大模大样的态度倨傲,使张作霖大为不满,此议遂息。到了十一年溥仪结婚,婚礼极为铺张。政府的军队、警察都担任仪仗,这还不足为奇,最妙的是若干政府官员也杂在里面权充执事,毫不顾及国家的体制。总之,此等观念在北方始终非常浓厚不减,所以溥仪也就始终为野心家心目中可供利用的工具。

在溥仪出宫后,在宫内就发现金梁、费树楷等的密折。这密折是在"出宫"之前不久上的,折内请溥仪要"求贤才,收人心,联友邦,不动声色……心腹之臣运筹于内,忠贞之士效命于外,成则国家蒙其利,不成则一二人任其害……"如此这般的来"密图恢复,旋转乾坤"。而溥仪竟也密封金、费二人为少保,来嘉奖他二人。由此可知使溥仪长留宫内,早晚仍会闹出复辟这类的事的。后来溥仪虽为日人利用,在东北窃号,可是他在十三年声望受了打击,对国人的影响也自然的减低,设如他始终留在宫里,我们可以想想,七七事变之后,将会成为一种什么局面?

说到"盗宝",当时进宫的是鹿瑞伯、张璧、李石曾诸先生,另外还有军警多人,众目睽睽之下,这宝如何盗法。溥仪一出宫,摄政内阁立即明令成立了"善后委员会"来管理故宫财产,划分公私分别保管,"善后委员会"后来演变为故宫管理委员会,这些国宝遂得琳琳琅琅的陈列出来,直到今天还可以供国人参观。

因此冯、黄二公此举,非仅没有"盗宝",而且替国家保全了古代文物。那时清宫因为日用浩繁,或者另有用项,已经开始卖东西过日子,记得溥仪一个家人的记述,溥仪常常以"赐溥杰"为名,把一些稀世的字画运到宫外,如果他在宫内再住下去,说不定早已把东西"赐"光了呢。

【刘汝明(1895-1975),字子亮,河北献县人,1911年入北洋军左路备补军中当兵。1913年8月任排长,曾随部参加镇压白朗起义。1914年任第十六混成旅连长。1916-1930年间,追随冯玉祥参加直奉战争、北京政变、中原大战等。中原大战后所部为张学良改编,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参加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1944年晋升上将军衔。日本投降后在河南许昌受降,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10月败退金门,后去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