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娛事娛绯
編輯|娛事娛绯
前言
古往今來,鋼琴一直在音樂界占有一席之地,這是任何中西洋樂器都無法取代的。
在當代音樂教育中,鋼琴教學不僅是技術的傳授,更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現如今,随着中西方音樂元素的互相融合,如何在鋼琴教學中高效地結合中西方音樂技巧達到融會貫通,成為了一個海内外值得深入探讨的話題。
可與此同時,鋼琴技法的靈活多變、難以掌控,也讓不少專家、學者十分頭疼。
到底如何才能讓演奏者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找到技術與情感之間的平衡?
複調技法在中西音樂融合中的應用
無可否認,教師在對中國作品進行教學時,首先應在音樂本體的研究中找到其對應的技法,幫助演奏者先解決技術上的問題。
其次,教師應注重引導演奏者體會作品中不同的技法對應表達的情緒,使得技巧與音樂完美的互相交融,進而表達出來的情感更自然、更具說服力。
在此之前,我們必須知道複調是指兩條或者兩條以上各具相對獨立的旋律線同時進行,兩個旋律既互相獨立,又互相聯系。
事實上,複調音樂是西方巴洛克時期主要的音樂思維形式。
在本首作品中作曲家運用了這個西方的技法,結合了四川清音的旋律,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聽覺上的盛宴。
我們不難發現,作曲家在原作《小放風筝》的基礎上将作品的主題旋律進行引用與加花。
并充分的發揮了鋼琴多聲部的音域特點,讓作品的音樂層次更加豐富,使音樂得到更好的表達。
如上圖所示的作品A段,是由兩個獨立的聲部組成。
對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時刻提醒演奏者在彈奏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控音樂的層次感,既要時刻關注着旋律的橫向走勢也不能忽視兩條旋律之間的縱向關系。
其實為了更好地完成複調部分的彈奏,我們可以采用三種練習法。
第一種就是分聲部練習。
作品的高聲部的旋律直接引用了《小放風筝》的主題旋律,練習時可以一邊唱一邊彈。
演奏時要做到具有歌唱性,是以觸鍵速度要緩、下鍵深度要足夠,盡量使旋律更連綿不斷,給人以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
第二種則是彈右手聲部唱左手聲部,反之亦然,有助于鍛煉兩個聲部同時的獨立進行。
而第三種是雙手同時演奏并選擇一個任意聲部演唱。
如此一來,有助于在兩個聲部同時演奏時還能聽見心中想要突出的聲部,讓演奏更靈活。
此前,趙曉生老師曾提出在彈奏複調作品時“不總是突出主題”,除了主題聲部以外,其他聲部也有其獨立的意義。
期間我們要通過歌唱、聆聽、感受其中動人的最有内涵的線條。
在完成以上的三種練習方法後,對兩條旋律線都很熟悉之後,教師就可以再次提醒演奏者按照正常演奏旋律進行,可以适當突出自己想表達的聲部。
提升鋼琴手指靈活性與音質的關鍵技巧
手指快速跑動技術的訓練是鋼琴教學基本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
因為作品的演奏品質是非上乘,與手指能否快速、均勻、準确和精細的跑動息息相關。
而對于手指來說,要想靈活的完成連續的起落動作,必須每個手指都能夠快速的敲擊琴鍵并擡起。
當手指揮動的頻率高時,尤其需要辨識發出的聲音品質。
好的聲音取決于敲擊時三關節的有力揮動與一關節的指尖硬度。
上圖是B段的主題Ⅰ,建立在#F宮上,練習時,右手長篇幅的雪高速跑動。
大多數的音都在黑鍵上,需要演奏者更靈敏的觸鍵、更精确地指位關系,建議慢練并輔助使用附點練習。
另外,演奏者在彈奏時也時刻需要注意音質的清晰、明亮和有顆粒性。
是以提醒演奏者彈奏時需要有硬度的指尖,一關節要勾住三關節要主動擊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圖是對主題1的補充,節拍采用了3/8拍,極具舞蹈性,右手彈奏的是鋸齒狀上行音群。
是以,演奏者尤其需要在參差不齊的黑白鍵中找到平衡,注意音質不能被高低結合的黑白琴鍵所影響。
建議演奏者先慢練再慢慢加速,期間需要仔細用耳朵辨識是否漏音、聲音是否均勻。
最後再提醒演奏者注意将此樂段分為八三拍,并以六個音為一組的節拍韻律。
鋼琴八度技巧在表現力中的重要角色
對于鋼琴來說,其最艱巨、以及最必不可少的一個演奏技巧就是八度。
八度表現力非常豐富,廣泛應用在各種的音樂作品當中,尤其是在樂曲的高潮部分。
如本首作品的A1 段,或者是那種氣勢恢宏的作品,如李斯特的英雄、狩獵。
能熟練運用八度的演奏者應該知道,該技巧不僅能使音量音效變得厚重,而且還能根據音樂需要變成烘托音樂氛圍、音樂情緒、豐富音樂層次的重要手段。
不過八度可并非隻有一類,否則我們上文也不會說它的演奏程度是最為苦難的。
第一類八度斷奏是手腕八度,演奏時手腕略低于手掌,指尖要有抓住東西的感覺,手腕靈活輕松。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讓演奏者體會拍籃球的手腕動作,當向下拍的時候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會有反彈力把手彈起。
而且每一個拍籃球的動作都是連貫的,依靠着自然向上的反彈力與向下的慣性力。
上圖中畫圈的部分,就是我們需要用手腕跳音演奏的部分。
雖然正确的演奏方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作品的音樂性。
演奏時跳音跳的一定要符合音樂形象,需宛如一位活潑、俏皮的小姑娘在歌唱,是以時值一定要短促、輕巧。
在對此的教學中,建議讓演奏者多聽原曲,帶入主人翁的角色,去體會作品的情緒。
第二類是肘部八度,運用的指法為1、4指或者1、5指的組合,彈奏時需要将三關節與一關節支撐好。
在腕關節穩定的前提下,手臂手腕手掌成為一個整體,以肘部為圓心向下發力、拍下去。
一定要注意提醒演奏者聽彈奏的音符是否時值短促、聲音富有顆粒感和銳性。
上圖是作品尾聲出現的八度華彩部分,使用的是一種較難的鋼琴技法八度斷奏。
此段在演奏時需将要小臂與手腕保持穩定的狀态,小臂做上下運動,手架子牢固的框住八度音程。
另外,演奏者在演奏時也需要稍加提醒,此處的音組是弱起的,千萬不能将強弱颠倒。
不過比起這些,最難把握的還是在訓練歌唱性八度時旋律的橫向線條。
對此在練習時,我們首先要確定演奏過程中手腕、上臂、肩部均不會緊張、僵硬。
其次,手臂與手掌之間需要保持有控制的緩慢下沉狀态,盡量慢下鍵演奏。
不僅如此,聲音也不能有音頭,要盡量柔和與連貫,再用大臂均勻的将力量送到指尖,最終傳遞到琴鍵。
上圖是AI段的主題變奏,為全曲的高潮段落。
旋律是用大和弦加八度演奏,需要極強的張力,是以手指的支撐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注意提醒演奏者演奏時手臂手腕要架好“架子”,并且讓其身體也要給予力量的支援,盡量使音效盡量變得厚重連貫。
同音換指技巧的獨特效果與訓練方法
同音換指是鋼琴中獨具特色的一種技巧,演奏出的旋律形式具有别出心裁的效果。
其在鋼琴曲《放風筝》中模仿了一種戲曲唱腔一“哈哈腔”。
在演奏這種手指技巧時可以采用兩種指法。
第一種是采用相同的指法,演奏時就像“小雞啄米”一般,指尖好似喙,手腕好似雞頸。
第二種是依次更換手指演奏。
按照作品需要選擇适宜的指法組合演奏,本首作品中采用的是4321 的指法。
這種演奏方法與大陸民族樂器琵琶中的輪指技巧相似,正因如此,這種技法也被稱作輪指技法。
上圖紅圈的部分有五個音,我們要讓演奏者區分五個音的關系,前四個音是跳音,第五個音是需要站住的。
教師在教學的時可以先讓演奏者體會拍籃球的感覺,并觀察其手腕的狀态。
體會好手腕的感覺後仔加上手指一起練習。
手腕每向下拍的同時三關節依次向下揮動手指。
除此之外,演奏同音換指還要充分利用手腕的靈活度,以快速的動作配合鋼琴擊弦機的反彈力完成。
是以在彈奏輪指時,第一個音落下去後彈起來就換指,尤其需要注意指尖狀态,觸鍵時指尖一關節勾住。
傳統音樂文化在現代鋼琴教學中的融合
鋼琴曲《放風筝》把傳統音樂文化要素以鋼琴這類西洋樂器表現出來,使得演奏者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趣味。
随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不斷改革創新,當代的演奏者所接觸的音樂也更加多元。
而四川清音這類傳統音樂不像流行音樂這樣親近。
是以作為老師應該引導演奏者積極的去了解、聆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多鼓勵,其最直覺的作用就是增強演奏者對作品的自信心。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帶領演奏者去實地考察,去川劇院聆聽清音主題的音樂會,使演奏者身心愉悅的接受這類作品,增強演奏者的學習主觀積極性。
演奏者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能體會到中國文化與西方樂器之間的碰撞與融合。
這一過程中,既促進了對鋼琴的教育,也提升了演奏者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伴随着13年黨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演奏者的審美與人文素養”,15年教育部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美育教育越來越頻繁的被提及,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應該肩負起美育教育的旗幟。
不僅如此,鋼琴教育還能間接的塑造演奏者成為一位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及擁有高雅品格的人。
《平湖秋月》、《夕陽箫鼓》等作品增強了演奏者對山川湖水的想象力。
《黃河協奏曲》、《我的祖國》等作品提升演奏者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對祖國的熱愛。
《錦瑟》、《青玉案·元夕》、《靜夜思》等以音樂的新方式讓演奏者體會古詩詞的美。
結語
總的來說,鋼琴曲《放風筝》不僅為演奏者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援。
甚至它還讓演奏者的技術達到了更高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演奏者不僅能夠在技術上達到新的高度,還能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這樣高效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技巧,還塑造了他們的審美情操和文化了解,使他們成為更全面的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