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陸居民出行意識的提高,各地接待遊客量激增。但是,個别遊客不守本地文明出行習俗,引發的沖突事件屢見不鮮。本文通過記述一起典型案例,呼籲文明旅遊。希望遊客保持理性,接納本地習俗;本地人也應主動幫助,化解誤會。隻有雙方互諒互讓,才能打造真正宜居的城市。
一、南方女孩違規乘車引發争執
清早,一位二十出頭的南方女孩孫女士提着大包小包來到哈爾濱地鐵站。她身穿紅色羽絨服,戴着白色絨線帽,腳下是一雙雪地靴。四周飛揚的雪花讓孫女士心情大好。她興奮地走進地鐵站,準備去參觀著名景點松花江。
然而,臨近松花江站時,列車内漸漸擁擠起來。車廂過道處,孫女士的行李箱和包帶占據了大半空間,旁邊乘客難以通過。一位身着黑色羽絨服、年近六旬的大爺走過來,面露難色。他用本地口音慢慢詢問:“小妹妹,你能讓一下嗎?車門這裡應該留白的。”孫女士擡頭看了看,略顯窘迫,卻沒有挪動位置。
周圍幾名乘客看到這一幕,有人搖頭,有人掏出手機對着兩人。大爺見女孩沒有反應,皺起眉頭又說:“這個地方是通道,你這麼放行李不合規矩,也給别人帶來不便。”
二、女孩情緒失控引發罵戰
沒想到,大爺的話音未落,孫女士就激動起來,臉漲得通紅:“我什麼都沒有做錯!就因為我是一個南方人,你們東北人就欺負我!”一名戴着黑框眼鏡的男乘客趕緊勸阻雙方,但沒人理會他。
“你這是在污蔑!”大爺被孫女士的反應驚到了,聲音不由自主地高了八度。孫女士更加憤怒,丢下手裡的東西就要撲上去:“我已經忍你很久了!沒見過你這麼無恥的人!”
“住手住手!”車廂裡亂成一團,幾名男乘客連忙擋在兩人中間。大爺整張臉通紅,似乎還想說什麼,最終卻一言不發,隻是用手捂住耳朵,躲開孫女士的辱罵。
三、妥協容忍,互相了解
這起地鐵争執事件中,無論是提要求的大爺,還是情緒激動的孫女士,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作為本地人,大爺理應更加溫和耐心地提醒遊客規矩;作為外地人,孫女士也不應情緒化,應學會接受他鄉風俗。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時常碰到這樣的誤會。處理這類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互相了解容忍。我們每個人成長環境和習慣都不相同,把自己的标準強加于人從來不會有好結果。相反,隻有雙方互讓互諒,才能化解分歧,讓社會更加包容友愛。
四、加強宣傳引導推動文明旅遊
從這個典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引發這類糾紛的根本原因,是遊客和本地人之間對文化習俗的互相不了解。是以,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強文明旅遊宣傳,讓外地遊客尊重當地人生活方式;同時也要引導本地人學會包容外地人的特殊需求。
在景區和公共場所可設立巡邏志願者,為遊客講解當地風俗習慣,并及時引導他們遵守秩序。在學校和社群可開設文明旅遊課程,讓學生和居民從小建立正确觀念。另外,還可以運用網際網路新媒體釋出公益視訊,吸引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隻要我們共同努力宣傳引導,定能讓旅遊成為增進民族友誼的紐帶。
結語:
本文通過一起典型事件,提出了“互相了解容忍”的解決之道。希望這一理念能深入人心,讓我們共同打造更為友善包容的社會環境。讓我們從自己做起,樹立良好形象;讓我們主動伸出友誼之手,消弭偏見隔閡。相信通過雙方不懈努力,旅遊業定會越來越融洽,我們的家園也會更加宜居宜行。
有網友說:文章分析得非常到位。其實不隻是旅遊景點,很多公共場所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一些人騎共享單車占道,扔煙頭随地吐痰,也容易引發本地人反感。普通百姓平時就要注意提升素質,互相學習,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這類沖突。
也有網友說:我贊成引入文明旅遊課程的建議。現在好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出去看看”,帶他們外出旅遊。可是孩子容易将旅行當作娛樂享受,不懂得尊重他鄉習俗。從小通過文明旅遊教育,讓他們建立正确觀念,長大後出門旅行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這對于推動社會文明發展大有裨益。
還有網友說:文章的分析很全面,讓我大開眼界。之前我一直認為文明旅遊隻是要求遊客自覺遵守秩序,原來更需要本地人的了解容忍。我們應該設身處地為遊客着想,因為他們畢竟不太了解這裡的規矩。如果大家都能互相體諒,旅遊過程就會順利,遊客也會走得開心。
你如何看待上述事件?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喜歡文章的話還請關注加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