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作者:曆史助理

2023年,全球航天發射市場顯得非常繁榮,共有210次軌道發射成功,創了曆史新高。然而,在這一年的航天大戲中,歐洲卻成了最大的輸家,僅僅完成了3次發射,創下了近20年來的最低水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國家的航天事業卻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尤其是印度,首次在發射次數上超越了歐洲,展現出了強大的航天實力和潛力。這究竟是歐洲的航天事業陷入了低谷,還是印度的航天事業迎來了黃金時代呢?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2023年的航天發射資料。

根據統計,2023年全球共有210次軌道發射成功,其中美國以109次占據了半壁江山,重新整理了單個國家單年發射的世界紀錄,超過了前蘇聯在1982年的108次。美國的航天發射主要由SpaceX和Blue Origin兩家私營公司承擔,其中SpaceX一家就完成了83次發射,占據了全球發射市場的近40%。SpaceX的成功,得益于其先進的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以及其雄心勃勃的太空網際網路計劃Starlink,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射需求和收入。美國的航天發射,不僅展現了其強大的技術實力,也展現了其對太空探索和開發的戰略意圖。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緊随美國之後的是中國,以66次發射位居第二,占據了全球發射市場的近32%。中國的航天發射,主要由國家航天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國有機構負責,其中國家航天局完成了28次發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完成了25次發射,其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完成了13次發射。中國的航天發射,主要以科研和國防為目的,涵蓋了衛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多個領域。中國的航天發射,不僅展現了其不斷提升的技術水準,也展現了其對太空利用和保障的戰略需求。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排在第三位的是俄羅斯,以19次發射占據了全球發射市場的9%。俄羅斯的航天發射,主要由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和俄羅斯航天集團等國有機構執行,其中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完成了14次發射,俄羅斯航天集團完成了5次發射。俄羅斯的航天發射,主要以商業和國際合作為目的,涉及了衛星、空間站、月球探測等多個領域。俄羅斯的航天發射,雖然沒有達到其曆史上的輝煌,但仍然展現了其在太空領域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印度首次在發射次數上超越了歐洲,以7次發射占據了全球發射市場的3%。印度的航天發射,全部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負責,其中包括了衛星、火星探測、月球探測等多個領域。印度的航天發射,以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質為特點,赢得了國内外的廣泛贊譽。印度的航天發射,不僅展現了其在太空領域的迅速崛起,也展現了其對太空利用和發展的戰略願景。

相比之下,歐洲在2023年的航天發射表現可謂慘不忍睹,僅僅完成了3次發射,占據了全球發射市場的不足2%。歐洲的航天發射,全部由歐洲航天局(ESA)和阿麗亞娜集團負責,其中包括了衛星、空間站、太陽探測等多個領域。歐洲的航天發射,創下了自2004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引發了航天界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歐洲的航天發射,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歐洲的航天發射之是以如此低迷,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歐洲的新一代火箭阿麗亞娜6号一直未能如期首飛,導緻歐洲的發射能力嚴重不足。阿麗亞娜6号是歐洲的主力火箭,是阿麗亞娜5号的替代品,原計劃在2020年首飛,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技術難題、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預算不足、競争不足、效率低下等,阿麗亞娜6号的首飛一再推遲,最終導緻歐洲在2023年隻能依靠過時的阿麗亞娜5号和維加火箭進行發射,而這兩種火箭的發射成本和可靠性都無法與美國和中國的火箭相抗衡,進而失去了市場競争力。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其次,歐洲的發射需求被SpaceX大量搶走,導緻歐洲的發射市場萎縮。由于歐洲缺少大中型火箭,隻能尋求外部的發射服務,而SpaceX以其低廉的價格和高效的服務,成為了歐洲的首選發射商。是以,從歐洲航天局的重量級衛星,如歐幾裡德、一網星座、歐洲衛星公司SES等商業任務,幾乎都委托給了SpaceX發射。

歐洲的發射需求,不僅來自于歐洲本身,還來自于歐洲與其他國家群組織的合作,如日本、南韓、印度、巴西、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北約等。這些合作夥伴,也都傾向于選擇SpaceX作為發射商,而不是歐洲。這樣一來,歐洲的發射市場就被SpaceX大量吞噬,導緻歐洲的發射需求大幅減少。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最後,歐洲的航天發射缺乏競争和創新,導緻歐洲的航天事業失去了活力和動力。歐洲的航天發射,幾乎都由歐洲航天局和阿麗亞娜集團壟斷,這兩個機構都是由歐洲多個國家共同參與和管理的,是以受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難以形成有效的決策和執行。歐洲的航天發射,也缺乏民間的參與和推動,歐洲的民營航天企業數量和規模都遠遠落後于美國和中國,沒有形成有效的競争和創新的氛圍。

歐洲的航天發射,也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和需求,沒有開發出可重複使用火箭、小型火箭、太空網際網路等新興的航天技術和産品,沒有抓住新的航天機遇和市場。歐洲的航天發射,是以陷入了一種僵化、保守、落後的狀态,難以擺脫困境。 相反,印度的航天發射卻展現出了強勁的競争和創新的能力,導緻印度的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反觀印度的航天發射,完全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導,這個機構是印度政府直接上司和支援的,是以具有很強的決策和執行力,能夠根據國家的戰略目标和需求,制定和實施有效的航天計劃和任務。印度的航天發射,也得到了民間的廣泛參與和支援,印度的民營航天企業數量和規模都在快速增長,形成了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良性互動和合作,為印度的航天事業提供了新的技術和市場。印度的航天發射,也緊跟時代的步伐和需求,開發出了可重複使用火箭、小型火箭、太空網際網路等新興的航天技術和産品,抓住了新的航天機遇和市場。印度的航天發射,是以呈現出了一種活躍、進取、領先的狀态,不斷突破自我。

一年隻發射3次,歐洲竟被印度超越,是歐洲躺平了還是印度太強?

綜上所述,2023年的航天發射資料,反映了歐洲和印度在航天領域的巨大差距。歐洲的航天發射,是歐洲的航天事業的縮影,很明顯歐洲航天已經失去了在太空競争中的主動權,而印度航天則正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強大的自主能力,向着航天大國的目标邁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