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下挫超40億資金入場“抄底”,哪些方向倍受追捧
2024年A股不僅未能實作“開門紅”,反而再度下挫,甚至失守2900點。1月9日,市場迎來反彈,主要指數以小幅飄紅收盤。與此同時,此前“出逃”的北向資金有所分化,小幅淨買入1875萬元,其中滬股通淨買入1.94億元,深股通淨賣出1.75億元。
在市場反複下探的過程中,本周以來有超過44億元資金借道股票型ETF入場抄底。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一方面是滬深300、科創50、創業闆指等方向的ETF産品“越跌越買”;另一方面則是近來表現亮眼的紅利主題方向産品也同樣受寵。
對此,有部分受訪基金經理表示,目前A股市場仍整體呈現震蕩走勢,或演繹以估值修複為主的行情。需要注意的是,若後續周期股股價上漲持續吸引資金流入,可能造成交易過度擁擠出現回調。
周期股行情領跑
開年以來,A股市場再次陷入震蕩回調。截至1月9日收盤,三大指數小幅收漲,其中上證指數報收2893.25點,單日微漲0.2%;深證成指上漲0.27%至8971.72點,創業闆指漲0.36%至1750.78點;三大指數的年内跌幅分别縮至2.75%、5.81%、7.43%。
市場調整之下,各路資金也在不斷借道ETF展開逆勢抄底。Wind資料顯示,截至1月9日,全市場股票型ETF産品今年以來份額合計增加了102.23億份。其中,在1月8日和9日,分别有超過20億元資金淨流入,近兩日合計“吸金”超過44億元。
第一财經梳理資料發現,此輪最受資金青睐的标的是跟蹤滬深300的ETF産品,近兩日已獲資金淨流入28.75億元;科創50、創業闆指等方向的産品也同樣備受歡迎,分别有超過17.6億元、12.22億元的資金淨流入。
不過,從業績表現來看,上述三大方向的産品2024年以來的區間回報均出現下跌,“越跌越買”的現象顯著。以科創50指數為例,Wind資料顯示,截至1月9日,目前跟蹤科創50的ETF産品共有10隻,年内平均跌幅為7.87%。
對此,有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ETF簡單透明、低費率、場内交易的屬性是場外基金無可比拟的,從曆史情況來看,ETF的投資者普遍傾向于左側交易,是以也呈現出“越跌越買”“逆市抄底”的現象。
除此之外,受到資金青睐的還有穩健型的紅利主題相關基金,開年以來已獲得資金大幅淨流入。Wind資料顯示,截至1月9日,紅利低波ETF、紅利低波100ETF、紅利ETF、紅利ETF易方達等産品年初至今淨流入均超3億元,合計有超過29億元的資金增持。
與前述情況不同的是,紅利主題方向表現較為亮眼,如紅利低波ETF區間上漲3.17%,跑赢上證指數同期表現。“2024年以來,高股息闆塊表現得以延續,紅利政策具有較強防禦屬性的重要優勢更加凸顯,是以相關主題收獲了很多個人投資者的青睐。”一位相關賽道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從近期盤面來看,在申萬31個行業之中,僅有4個闆塊“飄紅”。其中,具有高分紅、高股息特點的煤炭闆塊以6.18%的年内漲幅領跑。公共事業、石油石化、銀行闆塊則分别上漲1.11%、0.42%、0.31%。而在2023年表現居前的科技方向卻遭遇回調,電子、計算機闆塊年内分别以9.36%、9.19%的跌幅墊底。
接下來的機會在哪裡?
“A股市場的疲弱主要是市場情緒低落,信心不足,目前市場估值處于曆史低位,成本效益極高。”摩根士丹利基金人士對第一财經表示,短期而言,會看好低波紅利闆塊與科技成長闆塊。
中長期角度,摩根士丹利基金人士則認為,需要結合政策基調、産業發展趨勢、業績兌現等多個角度進行考量,維持看好符合科技自立自強以及真正受益于AI産業高速發展的科技闆塊、景氣度保持在較高水準并且受益于政策持續加碼的高端制造闆塊。
永赢基金首席權益投資官、權益投資部總經理高楠同樣對2024年A股走勢維持相對樂觀态度。他告訴第一财經記者,從風險溢價角度看,目前A股依然處于高賠率區間,估值修複可能成為上半年市場的主要驅動力,下半年需關注估值、盈利的雙重支撐。
談及開年以來熱度較高的煤炭闆塊,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楊振建表示,國内PPI逐漸見底企穩背景下,煤炭有色行業龍頭公司憑借長期經營穩健、低估值、高股息的特征,在震蕩環境下凸顯穩定優勢,獲得資金的增配。
“周期行業普遍具有低估值、高股息的特征,特别是煤炭行業股息率超過7%,在市場震蕩環境下可以提供較為确定的收益來源。”楊振建分析,中長期來看,煤炭有色行業同樣具備投資價值,國内能源體系轉型背景下,傳統資源品供給将面臨長期限制,但政策明确“先立後破”的原則,需求仍将維持增長,是以周期行業将面臨持續偏緊的供需格局,利好長期投資價值。
另一方面,記者注意到,自2021年中期開始調整以來,經曆2年以上長期調整的醫藥行業似乎重新回到機構投資者視野。近一個月來,有超過70家醫藥闆塊公司接受了來自機構的調研,尤其是創新藥、中藥、醫療器械等細分賽道。
例如,2023年12月22日,微芯生物接受了來自華泰證券、長城證券、華西證券等近90家機構投資者的調研,其中便提及創新藥的進展情況。此外,還有九安醫療、佐力藥業、華納藥廠等多家公司在近日吸引了多家機構前來調研。
“中國原創新藥的發展方向一定是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也就是‘全球新’。或者在一個靶點上做到全球最優,或者是研發一個新靶點。”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三部基金經理陳西銘對記者表示,中國原創新藥的發展方向已悄然轉變,從過去以中國市場為主,逐漸過渡到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并重。
陳西銘認為,中國原創新藥已經從模仿逐漸過渡到獨立狀态,不少企業在細分領域獲得了全球比較優勢。“從投資上看,我們優選具有‘全球新’潛力的公司,關注他們的研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