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羅翔老師的《圓圈正義》,裡面有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
“愛要常覺虧欠,客要一味款待。”
然而,很多人卻喜歡反過來,竭力不讓自己感到虧欠:
你給我一個蘋果,我立刻還你一個橘子;
别人去吃飯問要不要幫你打包,你想要卻還是說“不必麻煩了”;
遇到難處,找人出把力就能破局,你卻始終開不了這個口;
害怕被人款待,别人越熱情,你越感到如坐針氈,迫切想逃離……
“虧欠”對TA們來說,似乎是一種很不舒服的狀态。
用“不虧欠”來結束這種狀态,看起來是明智之舉。
但另一方面,這可能也斷掉了我們建立優質關系的可能性。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一聊:
互相虧欠,是不是一種好的情感升溫手段?
李雪琴在《@青春,2022!》中做了一則演講。
其中一段關于她不敢虧欠别人的内容,挺打動我的:
“我對自己人生最大的要求,就是不給别人添麻煩。
是以我幾乎從來沒有開口求過人,我還覺得這是我高尚的品格。
後來我上了一門心理學課,老師給我們說:
增強友誼的有效方法,就是向别人提出請求。
我意識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你麻煩我、我再麻煩你的過程。”
很多時候,“不願意虧欠”會拉開自己與别人之間的距離。
這一類人,内心可能經曆着三種狀态:
一、高心理防線。
每個人感到舒服的邊界感、尺度都不一樣。
有人喜歡整天親親抱抱,有人握個手都覺得“過界”。
後者心理防線更高,但這不一定是壞事,高心理防線能把外界的傷害降到最小。
不虧欠别人,就不會給自己招來麻煩;
被人幫助後盡力償還,就不會被别人背後說“小氣”;
跟誰都很客氣,就不會被人當成“冤大頭”。
社交場合裡,高心理防線的人篩選朋友的标準更嚴格。
TA們讨厭表面關系,比較難快速交到新朋友;
也會給對方較大的情感壓力,讓别人第一印象覺得“TA有點高冷”。
但TA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會暗中觀察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掌握社交主動權。
一旦認定對方,就會敞開心扉、真誠以待。
二、假性疏離。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把這類人與他人的關系形容為“保鮮膜式的關系類型”。
TA們内心渴望親密,但靠近别人時,需要隔着一層安全的“膜”才不會焦慮。
比如,不願意借錢,覺得一旦在關系裡談錢,這段關系就不純粹了。
“不談錢的關系”就是TA們的“膜”,與人建立關系時,這類人總是揣着很多這樣的前提:
“一定要AA”“不能借錢”“不要送禮物”……
一個個前提,就像一個個台階。
雖然友善了自己,社交輕松不費力;
但也給别人走進他們的内心,設定了太多的門檻和障礙。
三、依賴無能。
知乎上有個問題:
從來不願意麻煩别人,是什麼心理?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
“這種人,既害怕被别人拒絕,又害怕給别人添麻煩。”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種依賴無能(counter-dependency)的表現。這一類人,對依靠别人心懷恐懼。
因為TA們恐懼虧欠他人,是以常常覺得除了自己,任何人都靠不住。
這不一定是因為TA們身邊的人都不靠譜、幫不上忙;
也可能是TA們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來心安理得地回避依賴他人。
之是以如此恐懼依賴,不是厭惡交朋友。
更多的是厭惡内心冒出“想要依賴他人”的念頭時,随之而來的羞恥感。
是以,TA們往往有逃避人際交往的傾向。也就是說,最好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欠你,你也别欠我。
對TA們而言,似乎隻有避免你來我往的付出,才能證明自己的獨立和強大。
因為很難和别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TA們心中往往有很深的孤獨和空虛感。
而這種無法依賴、虧欠别人的心理,本質上是自身匮乏感的展現和信任感的缺失,這與個體在童年期或成長過程中,被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忽視有關。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人情往來”常被視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
但對不願意虧欠的人來說,這規則可能就是一種困擾。
比如,老同學知道你來這個城市旅行,非得熱情款待你。
怎麼回絕TA都很堅持,你還沒出門就不想去了。
但仔細想想:真讓對方款待一下,又怎麼樣呢?
我們或許能得到三個好處:
第一,拉近關系。
我有一名朋友,特别喜歡旅行、交友。
她每到一個城市,見每一個朋友,都會準确說出對方的生日。
有一次我好奇地問她“你怎麼這麼擅長記生日?”
她說:“我想過送别人小禮物,但有的人不喜歡虧欠,可能會覺得跟我打交道有點累;記生日就好多了,不會讓人覺得虧欠我什麼,又給别人一種我把TA放心上的感覺。”
這些年,她送出過數百個生日祝福。
有的沒有回聲,有的帶來了機會:
不論她去哪個城市旅行,總有隻見過幾面的人,把她當成很好的朋友款待,然後一來二去成為了真正的好友。
我也是其中之一,她讓我覺得:
“哪怕我們多年不見面,幾乎不聊天,就沖她記得我生日這點,我都會記她一份情。我其實沒把她放心上,但她記得我的生日,把我放心上,這讓我覺得有點虧欠。有機會,我一定要款待她,和她好好聊聊。”
可以說,她用一點“小虧欠”,巧妙地升溫了人際關系。
第二,緩解壓力。
心理學家Susan Pinker認為:
當我們和他人接觸時,哪怕隻是淺淺接觸,大腦都會被激活。
如果對方讓我們感覺不錯,大腦就會分泌讓人愉悅的催産素,弱化壓力水準。
然而,如何能夠與人接觸呢?
今天你虧欠我,明天我虧欠你。
這樣一來一往的淺層社交,就給我們互相接觸創造了機會。
第三,搭建高品質社會支援系統。
高品質的人際關系,有幾個關鍵特征:
開放和真誠、關心和體貼、安全感和信任。
這些特征,不見得一定要通過互相虧欠來實作。
但一段高品質關系,本身也得是承受得住虧欠的關系。
比如:在高品質關系裡,今天我給了你一個蘋果,你不一定要馬上還一個梨子。
我們相處是舒服的,我真心希望你好,不在乎也不計較這個蘋果;
而你也不會因為這份虧欠感到緊張,因為你相信我不會傷害你。
在這樣的關系裡,虧欠有另一種表述:支援。
高品質關系裡,互相虧欠=互相支援。
你給我蘋果,祝我變更好;
我給你梨子,無條件挺你。
懷着“我希望你好”“我相信你不會害我”的人們,就這樣通過互相虧欠來傳達心意、拉近距離、互相成就。
講到這裡,可能有朋友已經意識到:
如果我們對虧欠的态度,不那麼緊張、敏感。
互相虧欠,其實可以成為自我力量的一種來源,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可是,我們要如何才能輕松應對虧欠呢?
首先,調整心态。
不要把互相虧欠當成人際關系裡必須去做的功課,而是把它當成是一種更高效達成目标的途徑。
比如,需要幫助時,請教或請求别人幫忙,并從中學到一些經驗;
然後等别人需要幫助時,你也力所能及地幫助TA,互相溫暖和學習。
還人情隻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幫助彼此度過難關。
這種心态,能讓你适度依賴對方,同時不産生太多壓力。
然後,内心設一個度。
就常見的“借錢”難題打個比方:
“我能接受多大程度的虧欠?”
“假設有人找我借錢,關系有多近,我才願意借?”
“我借錢有沒有額度?比如總資産的10%是可以借的上限。”
“如果我害怕這筆錢還不回來,我需要準備什麼前提,比如寫欠條?”
“有什麼東西是我不能虧欠的?比如我就是不想在關系裡談錢,但願意出力幫忙。”
設定這個度,也是在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
思考自己的關系模式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邊界感會比較強?
為什麼我請求别人幫助時會緊張、自責,我在恐懼、不安什麼?
我要如何調整自己的度,才能感到安全,同時也讓别人覺得跟我相處比較舒服?
最後,做好發生沖突的心理準備。
你或許會遇到這些人:
隻索取不付出,故意不還你人情;
覺得你小家子氣,回饋太少;
過度依賴你,要你替TA操心;
邊界感強,擔心你圖TA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人際關系模式,因為彼此差異而産生摩擦,是稀松平常的事。
書籍《适度依賴》中也提到:
向他人求助而不會感到自責,其實是一種适應良好的狀态。
而能從整體上适應人際關系、包括适應和你産生摩擦的人,需要:
1、對關系的了解比較深入,會比較多思考怎樣能雙赢;
2、成長動機比較強烈,認識到互相虧欠是成長的一種有效手段;
3、有情感協同性,依賴他人時不會覺得羞恥,而是覺得自己也能幹、自信;
4、有關系彈性,能分辨什麼時候該求助他人,什麼時候可以自己處理。
把握這四個技巧,最開始可能不太容易。
但随着經驗積累越來越多,我們會越來越不怕虧欠。
我們的關系網也會從一個狹隘世界,擴充為一個大世界,囊括很多強有力的支援。
詩人約翰.鄧恩在《沉思錄》中寫道:
“沒有誰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配接成整個陸地。”
互相虧欠,就是這樣一種連接配接:
把手中擁有的東西,分享給大家;
通過互相虧欠來互相分享,最終連接配接成一片廣闊的大陸。
人與人之間,便這樣成為彼此的助力。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絕不虧欠别人,雖然簡單快樂;
但我更希望:你在最無助、最黑暗的時刻,能勇敢說出那句“幫幫我”,以及會有人立刻回應你一句“有我在”。
世界和我愛着你。
來源:壹心理
編輯:王娜
責任編輯:牛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