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大學校長宣布辭職:政治正确對轟之下沒有赢家 | 快評

作者:南方周末

2024年1月2日,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克勞丁·蓋伊宣布辭職,引發全球矚目。蓋伊在辭職信中表示,“我辭職符合哈佛的最佳利益”,“人們對我面對仇恨和維護學術嚴謹的承諾産生了懷疑——這兩個基本價值觀對我至關重要,而且,人身攻擊和種族仇恨引發的威脅令人恐懼”。

蓋伊注定創下哈佛曆史的多個紀錄:她是哈佛建校近四百年來第一名黑人校長,也是任期最短的校長,僅僅在這個位子待了半年多一點。而她在辭職信中提到的“人身攻擊”“種族仇恨”“學術嚴謹”,正是巴以沖突再起之後萦繞在蓋伊本人以及哈佛大學頭上那些層層争議的關鍵詞。

蓋伊辭職并非是一個孤立事件的後果,一切都源于2023年10月7日再起波瀾的新一輪巴以沖突。10月11日,哈佛大學34個學生團體發表聯署聲明,認為哈馬斯發動的襲擊“并非無緣無故”,“以色列政權應該為正在發生的所有暴力事件負全責”。這個表态引發了美國各界的憤怒,哈佛的猶太校友紛紛宣布撤回校友捐款。面對洶湧的質疑之聲,蓋伊第一時間的回應是“尊重言論自由”。

巴以沖突在美國大學校園裡造成了愈來愈大的分裂,不少左翼學生公開喊出“送猶太人去毒氣室”這樣赤裸裸的種族滅絕口号,然而各大學的校長卻對此無動于衷。美國國會為此在12月5日召開聽證會。包括蓋伊在内的賓大、哈佛、麻省理工三位校長卻始終不願意對“聲稱對猶太人種族滅絕是違反校規嗎”這個問題表态“Yes or No”,而是重複“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的證詞。

聽證會的表現讓全美為之嘩然,賓大校長在壓力之下辭職。相較之下,蓋伊的“抗壓性”不可謂不大。哈佛董事會12月12日發表聲明,支援蓋伊繼續擔任校長,她也得到了哈佛教職工與學生團體的支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蓋伊被指控她1997年發表的博士論文存在抄襲嫌疑,其中有部分段落“幾乎逐字逐句剽竊”另外兩位學者的文章,甚至連附錄都是複制粘貼而來。

學術不端嫌疑持續發酵,終于成為壓倒蓋伊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她辭職聲明中“種族仇恨”與“學術嚴謹”的所指。其實縱觀此次風波,蓋伊有很多個機會可以過關。甚至不難設想的是,隻要10月7日巴以沖突再起之後這一連串事件中的“環節設定”稍有不同的話,蓋伊還就真的可以“安全落地”了。

原因無他,蓋伊身上的政治正确光環實在太大,“黑人+女性”讓她成為所謂的“多元化校長”,這在美國社會簡直是可以“無視攻擊”的存在,她的獲任也是“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政策的産物。

縱觀蓋伊的學術生涯,她在30多年裡發表了11篇論文,而且主題都是“黑人,性别,種族”這些“政治正确”的課題,對比哈佛第一位女校長吉爾平·福斯特的六本曆史學專著、因“歧視女性”下台的前任校長薩默斯的150篇經濟學論文的話,如果純粹就學術标準而言,蓋伊以如此慘淡的學術能力而執掌哈佛大學,本身是完全沒有說服力的。可以說即便她不抄襲,學術能力也不夠格。

是以,蓋伊的辭職并不意味着“學術倫理這次勝過了政治正确”,而隻能說是“一個政治正确在更大的政治正确面前敗下陣來”。蓋伊抄襲的是另一名黑人女教授,這意味着她的第一層“護盾”失效;而蓋伊不願意就簡單的“号召種族滅絕猶太人算不算違反哈佛校規”表态,也讓其第二層“護盾”破功。

自二戰結束、納粹大屠殺暴行震驚世界以來,在全世界政治正确等級秩序之中,猶太人也占據了很高的位置,反猶主義在美國絕對是高壓線。蓋伊此次不得不辭職的深層原因:黑人+女性的政治正确,遇到了更高層級的猶太政治正确。

事實上美國猶太人也偏左,大多支援民主黨與左派政治正确,在過往的巴以沖突中也對以色列多有批評,甚至于還有索羅斯這種“反以色列”的猶太人,在此次“聽證會風波”中态度暧昧的麻省理工校長也是猶太人。而在哈馬斯虐殺、綁架的畫面傳遍全世界之後,美國猶太人全力反擊,蓋伊等人的暧昧态度就迅速遭遇了全面圍剿。

如今在美國大學校園裡,說世界上隻有兩種性别會被逐出課堂,發表歧視黑人的“仇恨言論”也肯定會被直接開除。相比之下,“号召搶劫亞裔”“仇恨白人”的言論卻暢通無阻。而一旦校長們對“号召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表态含糊其辭的話,“魔法對轟”的結果似乎表明猶太人的政治正确更高一層。

不難想見,如果蓋伊抄襲的不是另一名黑人女教授的話,如果蓋伊激怒的不是猶太人而是白人、亞裔甚至是拉丁裔的話,那麼她恐怕都可以繼續任職,把一切質疑都打成辭職信裡的“人身攻擊,種族仇恨”。是以,蓋伊的辭職也不意味着左翼意識形态的退潮,美國大學校園的現狀仍然是左翼政治正确可以橫行無忌,隻是這次涉及猶太人這一座“更高的山”。

馬丁·路德·金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曾經激情滿懷地表示,希望有一天他的四個孩子在被評價時,評判的标準将不是他們的膚色而是他們的品行。這句話是如此地樸素、具備普世情懷,如今美國左翼政治正确操弄下的現實卻是“就是要以膚色而非品行來評價一個人”。蓋伊的學術誠信事關品行這個基本問題,卻仍然似是而非地變成了一個“種族問題”或是“誰的政治正确更厲害”的問題,這也不啻為對馬丁·路德·金夢想的背叛。

王兢

責編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