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四世同堂,人人親切相待,家庭和睦,親情濃厚。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我總覺得,家人就是最親近的人,是可以信任的人,是可以依靠的人。
但是,就在我覺得已經适應了這種文化的時候,婆婆卻不滿意了。她說:"你們家的文化真是奇怪,連見面都這麼拘謹,怎麼能夠感受到親情呢?"她期待着我也能像當地人一樣,變得更加親昵。
我覺得心裡有些壓抑,仿佛隔着一層薄膜,和婆婆的期待無法真正接觸到。
這其中掙紮的心情,讓我感到十分焦慮。
經過和婆婆的溝通,我和她的關系好了很多。但是,家庭中又出現了新的沖突。
我的丈夫想要離開家鄉,到大城市發展,而他的父母卻希望他能夠留在身邊繼承家族生意。
這件事情讓家裡陷入了緊張的氣氛。在一次家庭聚餐中,丈夫和他的父母大吵了一架。
我試圖在兩者之間調和,但是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讓我感到很無力,在這個外國的家庭中,我并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是正确的。
之後的幾天,我冥思苦想,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試圖多和丈夫溝通,希望他能夠了解父母的期望,但是丈夫卻認為我站在他父母那一邊。
家中的沖突似乎一點點地擴大開來,我甚至開始懷疑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确。
這段時間裡,家中的氣氛越發緊張,婆婆時常自言自語,父母間的交談也漸漸減少了。
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在接觸了一段時間後,我終于适應了這裡人們的見面方式,親手親臉的打招呼已經成為了我的日常。
這一次是關于我和丈夫的教育問題。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就學會獨立和自主,而我則堅持認為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關注。
一次晚飯後,丈夫突然對我說:“我覺得你太溺愛孩子了,他應該學會獨立。”我的内心一陣翻騰,“我并不是溺愛,我隻是希望他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愛。
“你的愛太過于寵溺,這樣對他的成長不利。”丈夫說得很堅決。
我努力壓抑内心的情緒,但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晚上,我一個人坐在窗邊,看着窗外的夜景,心中百感交集。
我渴望了解和支援,但是現在我感到孤獨和無助。
我深吸一口氣,決定和丈夫好好談談。在一次晚飯後,我向丈夫誠摯道地歉:“對不起,我之前并沒有考慮到你的立場和看法,我隻是希望孩子能夠感受到更多愛和關懷。
丈夫露出了一絲微笑:“我也對不起,我并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我們應該共同面對這個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
我感到釋然,看着丈夫溫暖的眼神,我知道我們終于邁出了一步。這次的争執,成為了我們之間更深刻溝通和了解的契機。
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地建立起了一些默契和了解。然而,家庭糾紛總是伴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沖突。
有一次,我婆婆突然提出希望我和丈夫能經常回國看望我父母。對她來說,這是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支援和團聚的表現,但對我來說,回國的時間并不靈活,因為工作和生活在國外已經根深蒂固。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沖突變得愈發尖銳,經常成為我們之間的争論點。我開始感到疲憊不堪,好不容易在異國他鄉建立起的生活、事業和人際關系似乎因為這個話題而岌岌可危。
這個問題成為了我内心的一塊結,我努力去平衡,但很多時候并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