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第七位 巧用連環計大破燕軍,收複70餘座城池的齊安平君——田單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田單

公元前284年,齊國曾伐燕,燕昭王為報此仇裆拜樂毅為帥,并和秦、趙、魏、韓共同伐齊。

濟西之戰中,燕軍大敗齊軍,随後五路燕軍追擊,攻占齊國都城臨淄。齊王見局勢不妙,慌忙逃離。然後,田單挺身而出,他雖然是一位小吏,卻才智出衆。他以軍事和心理學雙重才能,利用齊人對神明的敬畏心理,凝聚人心,振作百姓士氣。

接着,他巧妙地離間了燕國君臣。他派人散布謠言,诋毀樂毅并聲稱樂毅有意自立。燕王對樂毅有怨言,聽信了謠言,讓親信騎劫換下了樂毅。田單覺得時機已到,開始準備反攻。他親自參與城防修築,讓自己的妻妾參軍,散盡家财來獎勵将士,穩定軍心,并決心與即墨共存亡。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田單

接下來,他撤換了城中的精銳部隊,并将老弱病殘和女子穿上軍裝,讓他們在城頭巡邏,以幻惑騎劫。同時,他賄賂燕軍将領,讓富豪告訴燕軍即墨城即将投降,希望燕軍能夠保護他們的家人,以放松燕軍的警惕。

最後,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田單利用自己發明的火牛陣對燕軍大營發起進攻。燕軍久無戒備,面對火牛陣的威脅,無力反抗,隻得倉皇逃竄,潰不成軍。緊接着,田單乘勝追擊,将燕軍驅逐至齊國邊境,并激發了其他被燕軍占領的城池的反抗意志。不到一年的時間,所有的城池都被田單收複。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周亞夫

第六位 一舉平定七國之亂的西漢條侯——周亞夫

在漢景帝劉啟即位後,為了解決尾大不掉的諸侯王問題,他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逐漸削減了楚、趙、吳、膠西等國的封地。

但不料,吳王劉弼與其他諸侯王勾結,以殺晁錯清君側為借口,掀起了武裝叛亂,這就是所謂的吳楚七國之亂。當時,漢景帝隻有兩個選擇:一是聽從晁錯的建議,親征戰場,自己留守後方;二是聽從曾擔任吳國丞相的袁盎的建議,殺了晁錯,滿足叛軍要求以平息叛亂。然而,漢景帝選擇了後者。然而,晁錯的死并沒有換來和平,因為清君側隻不過是叛軍的借口而已,他們的真正目的是推翻朝廷。吳王劉弼不僅沒有撤軍,反而自封為東帝。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直到這時,漢景帝才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并決定動用武力鎮壓叛亂。他派太尉周亞夫率軍出征。周亞夫與劉啟的弟弟梁王劉武堅定地堅守陣地,并派騎兵繞開敵軍主力,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切斷對方的糧道。由于長時間的圍攻未果,吳軍因為糧草不濟而開始崩潰逃散。戰敗後的劉弼逃到丹徒,最終被引誘殺害。在這一戰役中,七國軍隊的主力被迫撤退,楚王劉戊和膠西王劉亡選擇了自殺,其他諸王都被處死。七國之亂終于平息了。漢景帝趁機收回叛王的封地,取消了賦稅及任免封國官吏的權力。至此,藩王的威脅得到了緩解。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謝玄

第五位 8萬北府兵打破數十萬前秦軍,遏制北方一族南下侵擾的康樂縣公——謝玄

公元383年,在北方一族賊軍南入侵擾東晉時,謝玄率領着8萬北府軍勇猛地反擊。此時,前秦苻堅調動近90萬軍隊,水陸并進,南下進攻東晉京城。當東晉京城得知苻堅軍已接近淮淝一帶時,陷入恐慌。然而,正當東晉岌岌可危之際,謝家家族挺身而出,謝玄率領8萬北府軍奮起抵抗,與敵人在淝水隔江對峙。

苻堅認為謝玄不敢渡河進攻,并注定會戰敗。然而,謝玄卻看出了前秦軍隊的破綻,意識到對方龐大的軍隊一旦産生恐慌,就會陷入巨大的混亂,甚至引發踩踏事件,進而輕易擊敗敵人。為此,謝玄派遣使者前往苻堅軍營,采用激将法對苻堅說:“我們現在無法直接決戰,淝水阻隔,不如你下令前秦軍退卻一點,讓我們趁機過河,展開決一死戰。”盡管苻堅的部下強烈反對,他們主張保持現狀,逐漸消耗東晉軍隊的士氣。然而,苻堅并不同意,因為他相信半渡而擊是最好的選擇,隻有趁東晉部隊過河時突然襲擊,才能取得勝利。于是,苻堅下令退軍。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苻堅的計劃理論上無懈可擊,但實際操作中常常會出現意外情況。當秦軍開始撤退、謝權率軍渡河時,東晉使者站在秦軍後方與謝玄密切配合,大聲傳達秦軍前線已潰敗後退的消息。秦軍後方的士兵們誤以為戰局已敗,紛紛開始逃竄。在連鎖反應中,龐大的秦軍陷入混亂,嚴重踩踏事件接連發生。此時,東晉部隊乘機飛速渡河,由謝玄帶領對前秦軍發動猛攻,8萬北府軍奮勇殺敵。前秦部隊由于軍心渙散、失去戰鬥力,隻能潰敗而逃。先頭部隊的指揮官符融更是當場被斬殺,苻堅最終隻能在親信部隊的保護下狼狽逃脫。

謝玄在這次戰鬥中大獲全勝,繳獲了大量物資和珍寶,俘虜和逃散士兵超過70萬。謝玄的勝利使東晉得以延續幾十年,成功阻止了來自北方的入侵。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郭子儀

第四位 平定安史之亂,克複兩京的大唐汾陽王——郭子儀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汾陽王郭子儀毅然應征,帶領軍隊平定亂局、奪回失地。

755年,叛軍由範陽起兵,一路劫掠,迅速逼近長安。唐玄宗依偎禦駕逃離,大唐的繁榮瞬間崩潰,陷入混亂的時代。郭子儀毅然決然地為朝廷效力,帶領軍隊勇救皇帝,收複失地,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他的指揮下,唐軍連戰連勝,迅速平定河北,收複長安和洛陽。

然而,郭子儀因遭到宦官魚朝恩的誣陷,被迫調離前線,失去指揮權。面對不公平的待遇,郭子儀并未自私自利,而是為了大唐的安危選擇了順從。接下來的三年間,雖然他偶爾被啟用,但總是來去匆匆。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直到763年,吐蕃與回纥聯合入侵,大唐力道不濟,長安再次失陷,天子再度逃亡。被剝奪兵權的郭子儀再次臨危受命,他重整軍隊,率領4000勇士以疑兵之計擊退吐蕃,奪回長安,再度拯救了大唐于水火之中。

765年,曾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赫赫戰功的仆固懷恩被宦官陷害,發動叛亂。他與吐蕃、回纥勾結,威脅金陽城。郭子儀再次臨危受命,身着戰袍上陣。面對實力懸殊的局面,雖然年過六旬,他依然獨自前往敵軍營地。他成功說服回纥撤兵,以最小的傷亡平定了叛亂。随後的數年裡,他多次挽救了李唐王朝于危難之中,展現出堅定、無私的英雄氣概。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韓世忠

第三位 黃天蕩痛擊金兀竹,拉開抗擊序幕的南宋鹹安郡王——韓世忠

當時,金兀竹率領10萬大軍南下,深入長江,攻陷了建康,追擊着宋高宗趙構,逼得他隻能乘船逃亡,最終到達溫州。為了阻止金兀竹追擊,韓世忠帶領8000水軍在黃天蕩将10萬金兵困住。經過40多天的相持戰,金兵屢次失敗,陷入絕境。然而,金兀竹找到了叛徒,通過老鹳河故道,在一夜之間開鑿出了一個30裡長的通道,以此逃離。但是,韓世忠得到情報後再次圍困他在長江北的建康,同時利用鐵鈎翻掉了大量金軍船隻,使金兵無處可逃。

金兀竹又一次花費巨資,通過叛徒的建議,點燃了宋軍船隻的篷帆。韓世忠毫無準備,被金兀竹打了個措手不及,宋軍數量劣勢下最終戰敗,金兀竹得以逃脫。然而,之後他又在牛首山被嶽飛伏擊,金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從此,金兀竹不敢再度跨越長江,南宋也是以化危為安,局勢得到了徹底的扭轉。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于謙

第二位 親自督師列陣于九門之外,抵禦瓦剌入侵的大明兵部尚書——于謙

正統14年瓦剌入侵。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率領50萬大軍禦駕親征。在出征途中,明英宗聽任王振胡亂指揮,私自更改行軍路線,控制将領,導緻大軍缺乏糧草,軍心渙散。大軍在行至土木堡時,被也先率領的10萬騎兵突襲。缺水缺糧的民軍慘遭毀滅性打擊,明朝的20萬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許多勳貴名将戰死,皇帝朱祁鎮被俘。

京師傳來這個噩耗後,朝野震驚,于謙心痛難抑,仰天大哭,邊哭邊喊,誓言不與虜同生。其他群臣驚慌失措,不知所措。京城隻剩下幾萬老弱殘兵,而也先的大軍卻攻下了一個又一個城池。此時,大明似乎已經到了末路,無法再抵抗。在大家為大明的前途擔憂之際,喜歡夜觀天象的徐有貞建議放棄抵抗,火速遷都南京。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于謙站出來,憤然呵斥道,主張應當斬殺主張南遷的人,大家難道已經忘記了靖康之恥以及衣冠難渡的慘痛教訓嗎?在于謙慷慨激昂的演說下,監國的朱祁钰決定留在北京奮起反抗,并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因為當時所有的精銳騎兵都随英宗出征,并在土木堡遭受重創。于謙隻能征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沿海的備倭軍、江北的運糧軍前往北京抵抗。随後,為了不受也先的威脅,于謙還與文武百官請求立朱祁钰為皇帝。也先深知手中的皇帝即将失去作用,便揚言要發起決戰。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于謙迅速招募義勇民夫,晝夜趕工,籌備城市的防禦工事。不久後,瓦剌大軍挾持着英宗來到北京城下。雖然兵力懸殊,很多人主張防守,但于謙堅持出城迎戰,并親自率先上陣,擺下陣勢在德勝門外。他表達了必死之心。在于謙的鼓舞下,明軍士氣高漲,人人激動。戰鬥打響後一個月,2萬老弱殘兵憑着堅定的意志,擊退了瓦剌大軍,奪回了也先所俘虜的萬餘百姓。最終,于謙挽回了局勢,保護了百姓,避免了重演靖康之恥、衣冠難渡的悲劇,使千千萬萬的人免于戰火之苦。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左宗棠

第一位 自籌軍費擡棺西征收複伊犁的大清直隸總督——左宗棠

當時,大清屬國塔什幹在英國的推波助瀾下建立了獨立的洪福漢國,不受滿清政府控制。新疆地區出現了混亂局勢,俄國趁機霸占了伊犁地區,借口協助大清肅清内亂,事實卻是虎視眈眈的豺狼之心。此時,清政府内外困境重重,内有太平天國叛亂,外有列強觊觎東南沿海。在面對這一局面時,李鴻章等人提出放棄貧瘠的新疆,将有限資源用于保衛東南沿海。

然而,作為朝廷重臣,左宗棠卻堅信新疆地理位置重要,是絲綢之路上的關鍵區域。如果失去新疆,恐怕甘肅、甯夏和内蒙古也無法守住,接下來甚至可能丢失京城。是以,875年,六旬之年的左宗棠得到朝廷允許後,籌集軍費,擡棺出征。他的決心激發了士兵們的戰鬥意志。抵達新疆後,他采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政策,迅速收複北疆和烏魯木齊。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然而,更困難的南疆和伊犁地區才是硬骨頭。為此,左宗棠采取緩進措施,一邊與敵人周旋,一邊籌集軍饷,更新軍事裝備,然後尋找時機發起決戰。毫無疑問,左宗棠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擊潰了阿古柏,清軍收複了和田。

然而,他的目标尚未圓滿實作,因為伊犁仍然處于俄國控制之下。作為新疆與沙俄接壤,與其貿然開戰,後果不堪設想。是以,談判成為了最佳選擇。然而,俄國态度嚣張,談判條約明确規定伊犁周邊土地歸俄國,隻歸還伊犁城。且清軍還需賠償俄國白銀280萬用于駐守伊犁。左宗棠閱讀條約後,淡淡告訴使者重新談判,否則就打。

漲知識了!曆史上力挽狂瀾、救國于水火的七位大将,你知道幾個?

古稀之年的左宗棠帶病攜棺前往哈密,随時準備與俄國交戰。他将墨黑的棺材塗成紅色,仿佛在向世人展示他已經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俄國本身不占理,國内也沖突重重。再加上目睹左宗棠的氣勢和決心,俄國最終選擇歸還了伊犁九城。至此,這片廣闊的錦繡之地重回大清版圖,面積達166萬平方公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