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觸樂夜話:最後的偵探

作者:觸樂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觸樂夜話:最後的偵探

圖/小羅

1月6日是福爾摩斯的生日,我在社交媒體上刷到有人慶賀,雖然并沒有記住小說人物生日的習慣,但我才知道福爾摩斯是摩羯座。巧合的是,我最近剛好在玩《探案法:偵探大賽》,一款推理AVG遊戲,算是在不經意間應了景。

我對解謎占比很大的AVG遊戲都比較挑剔,一個重要原因是嫌麻煩,讨厭查攻略。我認為,在遊戲裡,如果一個謎題玩家死活解不出來,玩家“笨”的原因隻占20%,剩下的80%是因為沒和遊戲作者對上腦電波——很多謎底我真的覺得沒什麼邏輯可言,完全是在考驗人的想象力,而我的忍耐是有限的,如果連續好幾次出現惹怒我的解謎,我就會憤而關機。不過《探案法:偵探大賽》很好玩,因為它的“推理”沒邏輯到一種很好笑的程度,反而讓玩家生不起氣來了。

我對“偵探比賽”很有一種額外的喜愛,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名偵探柯南》裡那場彙聚了東南西北各路偵探的比賽,或者說,隻要登場角色更多,我就會更喜歡一些——人多會比較好玩。如果是純粹的推理,即使構思非常精巧,我讀起來也不太有興緻。

觸樂夜話:最後的偵探

遊戲裡有着不少冷笑話、豆知識以及一些疑似深刻的對話

我有一位自诩聰明的朋友(他也确實很聰明),他就偏愛那些充滿詭計的故事,尤其喜歡島田莊司《占星術殺人魔法》裡的分屍騙局,并熱衷于在小樹林閑逛時給别人講起,而我對這個十分血腥的犯罪手法反應平淡。

這位朋友是“本格派”,熱衷于和偵探們“同題競争”,如果一部推理小說給出的線索對讀者不夠公平,他就會為此不滿;而在這方面完全業餘的我可能連“社會派”都算不上,隻能說是“享受派”——在阿加莎·克裡斯蒂看來,讀者沒必要也不可能和偵探做出一樣的推理,是以隻要享受就行了。

看偵探小說不太在乎推理,這說出來有點奇怪,不過事實上,我看過的大部分巧妙的作案手法差不多都忘記了,最後記住的往往是那種非常離奇的、石破天驚的,甚至飽受诟病的劇情,或者隻記住了偵探本身。邏輯本身确實非常讓人尊敬,比如說《X的悲劇》就是一部完美的、用邏輯還原真相的作品,但從個人情感來說,如果講起最喜歡的偵探小說,我會提名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的《天才雷普利》(更嚴格地說,它是一部犯罪小說,我對它的喜愛來自方方面面,包括對作者本人帶蝸牛偷渡法國的崇拜……)和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帷幕》,這兩部作品打動人的地方都在于情感。

而《探案法:偵探大賽》的設定是這樣的:你是一位偵探,要參加一場偵探比賽,如果你可以在比賽中戰勝其他的偵探(以及負責設定謎題的罪犯),就能得到100萬美元的獎金!這些偵探都有着各種各樣的“探案法”,包括但不限于化身人肉顯微鏡、通靈、像鏡子一樣模仿他人……說到這裡,你已經完全可以想象遊戲裡的謎題會是怎麼樣的了。遊戲中,有些破案過程堪比腦筋急轉彎,如果你很在乎推理,那你可能會在遊玩過程中不時發出冷笑。不過對于我來說,這種異想天開的推理反而體驗不錯,“完全沒有邏輯”和“有邏輯但我無法了解”,肯定是前者更好。

而且,這款遊戲的群像劇情十分不錯,會讓玩家切換很多視角,每一位角色(不管是偵探還是罪犯)都個性鮮明。在故事上,它也一直留着一個“小尾巴”,每一章都在拉扯着你往下玩。是以,它可能不是一款優秀的推理遊戲,但一定是一部優秀的偵探小說——甚至剛好有一百章。不過目前我還沒通關,據通關玩家們說,雖然前面的謎題都比較差勁,但最後一個謎題非常精彩、拔高,是以我非常期待,也順便拖延了一下進度……

觸樂夜話:最後的偵探

紅色七月真的很酷

在玩《探案法:偵探大賽》的時候,我總是莫名其妙地想起《帷幕》。坦白地說,二者沒有什麼共通性,《探案法:偵探大賽》更多時候比較搞笑,而《帷幕》作為波洛的最後一案,全文都有一種陰蒙蒙的色彩。這種共同點也可能展現在,波洛有時候也比較冷幽默,以及《帷幕》的犯案手段也被不少人質疑“很沒有現實色彩”。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總覺得《探案法:偵探大賽》的故事也隐約帶着一些悲傷,以及對偵探們的調侃,比如7的那句“差勁的謎題也是謎題”,在這些誇張的故事裡,我們也能看到某種微妙的精神核心。就像我喜歡《帷幕》,本質上或許是出于一種情懷。在波洛去世後,他的訃聞登上報紙,1975年8月6日《紐約時報》在頭版标題報道:赫爾克裡·波洛,比利時籍偵探,逝世了——從結束的意義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