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紅教授”鄭強:隻是行政職務退休,未來會多做文化普及工作

作者:上觀新聞
“網紅教授”鄭強:隻是行政職務退休,未來會多做文化普及工作

鄭強因年齡原因卸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之後,他将去往何處?近日,鄭強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

在網際網路上,鄭強已經成為某一種符号,“網紅校長”、言辭犀利、“接地氣”等,是他身上的标簽。

2012年,時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的鄭強前往貴州,出任貴州大學校長;2017年,他離開貴大,回到浙大。2020年4月,在即将退休的年齡,鄭強奔赴山西,出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2023年12月22日,因年齡原因卸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之後,鄭強“下一站”将往何處,也備受網友關注。

幾天前,他在湖南廣播電視台茶頻道《最美茶藝師》節目上亮相,擔任總決賽評委,身份為“知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2024年1月5日,鄭強回到家鄉福建南平武夷山,參加中國(武夷山)竹業博覽會。會上,他發表主題為《關于竹材料發展的若幹思考》的演講。演講結束後,他接受了澎湃新聞的獨家專訪。

“網紅教授”鄭強:隻是行政職務退休,未來會多做文化普及工作

1月5日,福建南平武夷山,鄭強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澎湃新聞 圖

采訪時,鄭強依舊情緒高昂,聲音洪亮。他感謝了網友們對自己的關心。對關于退休的傳言,他解釋自己隻是行政職務退休,仍然是浙江大學的教授。未來,他還會“多做一些文化普及的工作”。

和網絡上被符号化的形象相比,現實中鄭強似乎更加務實。對于地方高校的發展,他認為,地方高校要有服務地方的理念,辦自己的特色專業,“要辦清華北大沒有的(專業)”。

聊到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他提高聲調,為西部地區人才緊缺發聲:中國西部需要大量人才,“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太好找,艱苦的工作你又沒有勇氣去做”、“年輕的時候吃點苦,沒有關系”。

以下是澎湃新聞與鄭強的對話。

隻是行政職務退休,感謝山西給自己提供了舞台

澎湃新聞:卸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之後,網上很多關于您退休的傳言,大家也對您接下來的計劃很是關注,能簡單介紹下麼?

鄭強:我願意通過你們跟網友們表達我的感謝,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第一,我沒退休。隻是行政職務退休,畢竟我是組織上的人,實際上已經超齡了,組織上已經很看得起我了。

當然,我也發表過自己的看法,銀行家、企業家、醫學家、教育家中,實際上在國外65歲、70歲的大有人在。現在的衛生健康狀态、醫療水準,60歲(退休)确實稍微遺憾了一點,早了一點。

但是我現在退也隻是退上司職務。我是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教授沒有退休。浙江大學對比較優秀的教授、院士,年齡放得更寬一些,這就是為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一些能力和水準。

我現在來參加活動,作為浙大教授是很正常的。我到貴州、到山西去當高校書記、校長的時候,一直是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并不是新聘的職務。是以社會上有些誤解。

最近離開上司職務,實際上我是很感謝山西的。是山西給了我舞台,這幾年給了我很好的舞台,讓我對三晉文化,對黃河、汾河有了充分的、近距離的、親眼所見的感受。

我還是要說,山西美是南方人沒有想到的,汾河的秀麗也是杭州人想不到的。太原的空氣好到什麼程度?一些南方人真的是戴着有色眼鏡,說人家(空氣)灰蒙蒙的。你們應該親眼去看一看,不僅是山西,實際上中國很多西部的地方的面貌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對山西懷着感激之心。

我今天(演講)講的是怎麼把竹子的纖維做到高分子裡面去,今後有機會我再多做一些文化普及的工作,這都是我們的責任。

“網紅教授”鄭強:隻是行政職務退休,未來會多做文化普及工作

鄭強在受訪時發言。澎湃新聞 圖

澎湃新聞:目前有哪些短期計劃?

鄭強:沒有這麼多計劃。實際上人生的道路不是計劃出來的,是走到那一步的必然。你沒走這個岔路,怎麼還是走下去了?是因為你前面這個路走得還是對的。是以計劃就是按原來的計劃回去當老師,就這個計劃。

西部需要大量人才,“年輕時候可以吃點苦”

澎湃新聞:現在有不少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很大,您對這些年輕人目前所處的情況怎麼看?

鄭強:不要去責怪年輕人。現在年輕人有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境界、眼界,這都是時代的必然。但是我們作為長者,成長曆程的教育就是年輕的時候可以吃點苦。年輕的時候都要想去享受50歲、60歲那些人們得到的物質條件不現實,也不合理。

是以現在我對我親近的孩子、朋友說兩句:年輕的時候吃點苦,年輕的時候不是一步就能找到終身最滿意的工作的,往往第一個工作都不是最滿意的,沒有關系。第一個不滿意的工作也許就是你後面滿意工作的鋪墊和條件,是以要有勇氣去面對社會。

當然,我要幫西部地區說一說。大家都堆在最發達的地區,現在發達地區的博士确實不太好找工作,因為崗位都滿了。可是,中國的西部大量地需要人才。是以我有些時候稍微(說得)重了一點,我對大學生說:你有啥工作先幹着,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太好找,艱苦的工作你又沒有勇氣去做。這才是現在我們應該跟大學生講的話。這樣的重話,我認為才是真正的愛大學生。

地方高校要服務地方,辦“清華北大沒有的特色專業”

澎湃新聞:在太原理工大學,您提出“太原理工姓山西”;此前在貴大時,您也提出過“貴州大學姓貴州”的辦學口号。地方高校該如何更好地與地方發展共振?

鄭強:大學有共同目标,共同價值,引領人類文明,促進社會文化進步。不能說地方高校就不能辦成“北大清華”,如果遇到了蔡元培這樣的教育家,遇到了一位懂教育的地方長官,也許100年以後它就是北大清華。

現階段來講,中國也隻有一個北大、清華、浙大,不能每一個大學都是北大、清華、浙大。尤其地方的高校,如果得不到地方的強力支援,又沒有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援,怎麼發展?是以要想得到支援,就得要有服務的概念,武夷學院就得姓武夷,武夷學院就得姓南平,武夷學院就得姓福建。

武夷山有這麼好的竹資源、茶資源。北大清華就沒茶學系,茶學系浙大有,因為杭州的茶好,浙江的茶好。是以(地方高校)要辦數理化,因為大家要學科學,也要用一點人文精神,也得教點曆史和哲學,但是這些專業幹得過北大、清華、複旦、交大、浙大嗎?幹得過廈門大學嗎?是以在這裡辦學,除了一些共同的東西以外,就應該辦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北大清華沒有的(專業)。是以武夷學院根本的出路,姓武夷,姓武夷山,姓南平。

要通過科技創新來促進地方産業發展

澎湃新聞:您參加的這次活動是中國(武夷山)竹博會,您是材料領域專家,從專業角度怎麼看待武夷山走的竹發展道路?

鄭強:竹材料是生态的,可降解的、友好的,要在我們傳統材料使用的那些領域裡面盡可能去用我們的竹材料。但有個前提,僅用原生竹材料是代替不了的,要對原生的竹材料進行化學的實體的各種處理和提升,才能夠讓竹材料用到這些領域。

我認為武夷山走茶和竹的道路是對的,因為這是特色,也是我們應該走的特色發展。但原生态的農副産品往往價值都是不高的,是以一定要用高科技,一定要提升它的附加值。比如煤炭本來是很寶貴的,如果(開采售賣)原生的煤炭既是浪費,同時附加值不高,結果都被經濟發達地區拿去,用作生産高附加值産品的一個原料。這都是相通的,一定要走科技創新、高附加值的道路,希望能夠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能互相交叉、互相交流。

澎湃新聞:各個地方應該怎麼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鄭強:每個地方都要有自己的發展理念。我覺得武夷山走的路就是青山綠水的路,中國不需要每個地方都是重工業,不需要每一個地方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心态。我來了(武夷山)以後,我看到了這兒的鄉村,(看到了)我家鄉的人民心情的淡定。你看《印象大紅袍》了沒有?“您放下了嗎?你為世俗放下了嗎?你為名利放下了嗎?你為金錢放下了嗎?一杯清茶就放下了,我來了,我就放下了。”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澎湃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