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作者:胖仔娛說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文丨胖仔娛說

編輯丨胖仔娛說

在北宋之前的朝代,寒冷的冬天對于古代的人來說,可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當時人們并沒有廣泛種植棉花,是以沒有辦法用棉花保暖。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相比之下,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冬天有空調有地暖,還有暖和的羽絨服穿,簡直不要太美!

可我們回首古代,沒有智能的暖氣裝置,沒有棉衣棉被的他們,北宋以前的古人究竟使用了哪些手段來抵禦寒冷呢?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讓我們一起探尋古代人的禦寒智慧,感受他們在寒冷中的生存之道。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種植棉花的發展史

紡織材料在人類曆史上誕生的時間非常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早在公元前27世紀,中國就已經掌握了蠶桑養殖和制作絲綢制品的技術,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生産國家之一。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随着技術的發展,西周時期的手藝人已經能織出極其輕薄的綢子,雖說不比後世的色彩豐富,但在技術層面已經極為成熟。

統治者們也對這一産業相當重視,進行了規範化管理,還專門設定機構培養織造方面的人才。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春秋戰國的時候,封建制度開始在社會上興起,養蠶育絲的也受到了重視,各國都在明裡暗裡的較勁,看誰家的農桑産業發展得更好。

直到手工業成為了農業經濟的重要部分後,絲綢生産技術更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人們對紡織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棉花也作為一種優質的紡織原料,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你們知道嗎?棉花并非自古以來就在中國廣泛種植。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根據曆史的記載,棉花在漢朝的時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

但當時棉花并沒有被大規模種植,而是被當作一種珍貴的纖維用于制作進階紡織品。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時間的車輪緩慢向前滾動,棉花的種植技術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

唐朝的時候,棉花種植開始在一些地區得到推廣,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人們開始認識到棉花的價值,不僅是因為它纖維柔軟、吸濕性好,還因為棉花耐旱、适應性強,适合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種植。

到了宋朝,棉花種植進一步普及,并逐漸取代蠶絲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棉花紡織業在此時蓬勃發展,不僅為中國的紡織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還湧現了一批對棉花種植起到重大作用的“傑出人才”。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黃道婆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甚至被後人冠以“衣被天下”的殊榮。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棉花的引入和種植技術的傳播,既豐富了古人對紡織原料的選擇,還順帶着推動了紡織業的發展,為中國的紡織曆史譜寫了新的篇章!

沒有棉衣棉被,宋朝以前的人穿什麼過冬?

難以想象北宋以前的時候,沒有棉花和棉織品,古代的人又該怎樣生存呢?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但是作為華夏民族,擁有獨特的東方智慧,我們自然有多種政策和手段,來應對寒冷的冬天。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禁發問:如果古人隻穿單薄的絲綢制品,就能度過漫長冬季嗎?

其實除了穿絲綢制品,大家還會依靠“天然的保暖材料”過冬。

北方的天氣跟南方簡直沒法比,到了冬天溫度經常直逼零下,這樣的天氣光靠着絲綢制作的服飾,常人根本就難以忍受。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是以宋朝以前的人,就會選擇通過“穿獸皮”來禦寒保暖。

對于王孫貴族來說,他們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資源,擷取更為珍貴的皮毛。

《禮記·月令》中就規定:孟冬,天子始裘。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細膩柔軟的狐狸皮、貂皮和虎皮,因為獨特的保暖性能和華麗的外觀,成為了貴族們的首選。

這些皮毛不僅能讓使穿着的人保持溫暖,還能彰顯出他高貴的地位和财富。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而普通人家,自然是沒有多大可能有足夠的财力,去擷取這些奇珍異獸的皮毛。

他們的選擇,則是相對容易擷取,并且價格更為親民的兔子皮、狗皮、羊皮等動物皮毛。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雖然這些皮毛的質地并不算特别細膩,但它們同樣具有一定的保暖效果,足以幫助他們度過寒冷的冬天。

當然宋朝以前的人也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使用絲綢、麻布和各種動物的絨毛,來制作衣物和被褥的内裡,晚上睡覺的時候蓋在身上當然不冷。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除了穿衣,給屋裡供暖也有“妙招”

除了穿衣服,冬天晚上的氣溫驟降,宋朝之前的人,又想出了怎樣的應對辦法呢?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為了能讓屋裡暖和一些,古代的人制造出來了“火爐”,這件發明,可以說讓人北宋之前的古人,就算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夠睡個踏實覺。

《東觀漢記·彭寵載記》之中記載有:又 寵 堂上聞蝦蟆聲,在火爐下,鑿地求之,不得。

可以看的出來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已經使用這種辦法來取暖了。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明清時期,先人們還想到了更為簡單卻同樣有效的供暖方式:地暖系統。

明朝太監劉若愚著《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規制紀略》有:“右向東曰懋勤殿,先帝創造地炕于此,恒臨禦之”。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他們在房間地下鋪設管道,通過燒熱水或蒸汽來加熱地面,讓整個房間都變得溫暖舒适。

看到皇帝如此待遇,不得不說“貴族奢侈”啊。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給屋裡供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古人們以其獨特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些方法更趨向于現代化,充滿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情味。

靠“飲食”同樣能讓古代人度過寒冬

除了在“穿”和“住”這些方面下功夫,古代的人還在吃上摸到了屬于自己的門道。

他們會吃很多溫熱性的食物,像生姜、胡椒、羊肉這些食物,這些都是他們餐桌上的常客。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這些食物不僅能提供了身體需要的能量,還讓身體變得暖洋洋的。

火鍋在很早以前其實就已經出現了。

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載:“向遊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雲:‘山間隻用薄枇,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筋,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栾熱暖之樂。”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從《山家清供》的記載,我們就已經看得出來,宋代人怎麼食用“魚肉火鍋了。

對他們來說,吃着兔肉火鍋“撥霞供”,配着好酒,怎能在冬季感覺到屋外的寒冷呢?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白居易在《問劉十九》中寫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詩王”白居易這首詩,生動形象的告訴了我們,古代的人是怎樣和友人圍爐對飲的溫馨場景的。

漫長的冬夜,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對古人們來說,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生活更美好了。

在北宋以前,還沒有種植棉花,沒有棉衣棉被,古人如何扛過寒冬?

是以千萬不要小瞧了我們先人的智慧,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同樣謀求了很多辦法。

雖然沒有現代的暖氣空調,這麼便捷的取暖裝置,但是他們卻用簡單和實用的辦法讓自己安穩度過了寒冬,怎能不叫人驚歎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