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紫虬:楓橋經驗、全民反間諜與警惕胡氏之流

作者:昆侖策研究院頭條号
紫虬:楓橋經驗、全民反間諜與警惕胡氏之流

自習近平同志2013年重提楓橋經驗以來,最有力的響應之一,是國安部動員的“全民反間諜”。

紫虬:楓橋經驗、全民反間諜與警惕胡氏之流

一、楓橋經驗是群衆路線還是防範群衆?

楓橋經驗要點是,依靠群衆,轉化沖突,就地解決。

毛主席指出:“你們公安部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如何做群衆工作,組織群衆,教育群衆……從諸暨的經驗看,群衆起來以後,做得并不比你們差,并不比你們弱,你們不要忘記動員群衆。”

習近平總書記有歸納:“群衆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一些觀點反其道而行,害怕群衆路線,如有的司法上司把楓橋經驗解釋為信訪預防機制,消化沖突,把群衆當作防範對象,反映了一種官僚八股教條。

一旦防範群衆,往往性質就走向反面。

網紅胡大主編說,“全社會動員”不是要搞成“全民抓間諜”的“群衆運動”,恨不得直接駁斥國安部的“全民反間諜”,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紫虬:楓橋經驗、全民反間諜與警惕胡氏之流

大成研究院的民營經濟座談會以“蔡氏價值論”等為據,要求推翻建黨建國以來的剝削定義,矛頭對準國家主流意識形态,以“社會上‘民粹主義’”為名,從根本上排斥群衆路線。

二、主要沖突是什麼?

紫虬:楓橋經驗、全民反間諜與警惕胡氏之流

2022年10月美國空軍大學下屬網站公布我火箭軍詳情(上圖為下載下傳件機器翻譯截圖),洩密之徹底,恐怕是建國以來之最。自二炮以來軍事機密構成的遠端戰略威懾盡失,自志願軍英烈用鮮血、軍工勞工階級用“兩彈一星”汗水實作的我軍強大威懾力以來,美軍終于赢得了一個敢于藐視中國、緩解驚恐的難得機會。聯系到東風31、早期電磁炮、台海演習等的重大洩密,必須承認貪官、叛徒是我軍目前戰鬥力的最大軟肋。

什麼原因使建國以來間諜的生長土壤空前肥沃?原因很多,此處簡略,但可看到一個共性問題:害怕群衆,把群衆路線視為極左。這是毛主席去世後,有人以為看群衆臉色的時候過去了,留下的體制沉疴。

十八大後,逐漸形成“兩個确立”,這個過程首先是思想鬥争過程,是群衆路線的生命線與不看群衆臉色之間的沖突運動過程,是人民中心與錢中心的沖突運動過程,構成了不同路線,這是綱,是主要沖突。

在這個視野下,國安部的全民反間諜抓手得力,牽住了牛鼻子。

三、誰最危險?

如果說,“蔡氏價值論”鼓吹剝削有理,看清其本質并不困難,危險在于胡大主編主觀上的恐左症、防範群衆運動,代表了幹部隊伍中一種典型的思維定勢。

世間萬物,不平衡是絕對的,如人走路,左右交替,失衡了就要糾正,有“左”防“左”,有右反右,何來始終防“左”的僵化?

大千世界,不平衡是絕對的,有物質就有運動,運動産生了生命新陳代謝,作為階級先鋒隊的黨也是這樣,哪有害怕群衆運動的道理?

是反映論還是先驗論?目前存在着以反間諜為名亂抓亂打,私設公堂,遊街示衆嗎?國安部提全民反間諜,幹得漂亮。可一擔心人權,就有胡大主編見縫插針,大做文章。胡氏攜的是體制内八股的思想僵化之威:不談防“左”防群衆,就少了發言權,少了被提拔機會。看群衆臉色過去了,看上級臉色來臨了,成了最大潛規則。

今天一方面間諜、漢奸猖獗,防不勝防,另一方面如蔡氏理論左手拿美國基金,右手拿着中國基金,要改變剝削定義,圖窮匕見了。非法與合法,暗中與公開,功能都是瓦解國家憲法,而最大的保護傘就是胡氏的僵化反“左”,害怕群衆,特别是被資本、被恐左思潮捧為網紅的影響力。這是新時代重談楓橋經驗的深層次意義。

四、物必自腐而後蟲生

明明發動群衆反間諜,已經打在對手的七寸上了,但胡氏定一個防極左防群衆運動的框框,才進了一步,又退了兩步,反而給對手送去一個利器。他們希望我方自捆手腳,把楓橋經驗修正為防範群衆。這恰恰就是美國朝野反共勢力極力想做的事情。

正是在胡氏的所謂反極左,防群衆運動的麻醉劑下,可以長期對間諜不設防;教育部門對毒教材态度暧昧;司法敢審判見義勇為、正當防衛;黨校敢于反黨;洛甯、望城官員敢毀毛像……;就連國外網友,也在批評中國幾十年寵養了美國的“巨嬰病”;而美國人就敢赤裸裸的陽謀,其高官敢于揚言依靠中國的内部力量,其政府敢于公開撥款培植文化間諜,無論是維基解密名單還是福特基金贊助的官學達人,體制内外是配合,還是巧合?

當年毛主席說,“《共産黨宣言》,是放手發動群衆的方針;第二國際違背這一方針,崇拜自發論,一切聽其自然。”反間諜,促進民營經濟,各行各業,還是要靠群衆路線打開局面,要義無反顧,不要躊躇蹉跎。

魯迅去世前遺言之一:損着别人的牙眼,卻反對報複,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今天面對敵對勢力,主張先防範群衆的,就是魯迅警告的猥瑣小人。要反間諜,要掃滅毒教材,要振興民營經濟,要……,先從思想上警惕胡氏之流。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