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作者:有個錘子

上一期介紹了日本的消費金融史。

(看完日本消費貸款發展史,我知道了為什麼大家活得這麼累。)

日本的消費金融風評,在90年代後期急轉直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90年代日本泡沫破滅,經濟蕭條,企業忙着破産還有還債,居民也很難再像高增長時期那樣容易賺錢。但同期很多實力滿足不了欲望的人,有了新的借貸需求;而金融機構找不到好的放貸對象,于是大力推廣個人消費信貸業務;政府也希望依靠消費拉動經濟,是以對這一時期消費金融大開綠燈。在三者共同努力下,消費金融野蠻生長,最終導緻了大量群體被債務拖垮。

正如大家評論的那樣,人教人百言無用。知道再多的理論道理,也避免不了自己還會踩到同樣的坑。再惡意一點揣測,有些明顯大坑一個不落全踩了一遍,不是因為有人不知道吸取教訓,而是他們知道裡面有利可圖。

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在日本的武富士由極盛轉衰的那些年,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除開新加坡的其中三個,也在發生着類似的事情。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香港與南韓2003年前後的卡債危機。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南韓和香港的情況比較相似。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兩地經濟都受到了重創。南韓1998年經濟增長率是-6.9%,而香港則是-5.6%。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銀行業面對的,是以前的主要金主企業紛紛破産,看起來萬無一失的抵押物折價嚴重,大量貸款成為壞賬。而幸存的企業,面對疲軟的消費市場,也沒有了借錢擴大生産的需求。這時候還逆周期求着銀行借錢的企業,則有旁氏化杠杆,壓根沒準備還錢的嫌疑。

而居民中長期貸款,也就是房貸,也在樓市暴跌之下萎靡不振。一些有實力的,還開始着力于惡意提前還貸。

蕭條的大環境下,市場好的投資标的物劇減,大家從股市還有各種理财中套現,然後一股腦全部存進銀行。

找銀行吃利息的增多,給銀行付利息的減少,結果就是銀行利潤受到嚴重考驗。

放眼望去,為消化多餘資金,大力拓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似乎成了解決銀行經營困境的唯一辦法。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首先是南韓這邊。

當時南韓金融改革以銀行部門為主,對非銀行部門的改革速度緩慢,這樣就造成了監管缺失。很多所謂的信用卡公司,基本可以了解成小貸公司。随着消費金融成為蕭條期風口行業,大量的資金湧入這些公司。

而這些公司當時還沒有聯合征信中心資料,對于辦卡使用者的稽核,基本隻有憑感覺判斷。

在行業瘋狂内卷的時代,這種感覺普遍就偏樂觀了。

1999年開始,南韓信用卡市場競争進入白熱化,具體景象可以參考我們10年前網際網路公司的地推,還有房地産最為火熱時候分銷團隊橫掃城市的陣勢。當時大街小巷全是信用卡推銷員,随便填寫一份資料即可辦卡。并且通常學生、無業遊民,也能擁有1萬美元以上的高信用額度。

東亞卷王國家總是能夠創造奇迹,在這些勤勞的從業者瘋狂努力下,南韓人民在辦卡這一方面,僅用幾年就走完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幾十年都走不完的路。

當時南韓人口大約4700萬,經濟活動人口也就2200萬。1999年信用卡流通數量是3899萬張,每經濟活動人口人均持卡1.8張。僅僅過了3年也就是2002年,南韓人民信用卡流通數已經超過了1億張,每經濟活動人口人均持卡數達到了4.6張。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南韓人民辦這麼多卡,也不是為了拿來玩遊戲王。在2000年與2001年,信用卡交易額連續兩年達到3位數的增長率。其中的現金放款,在2000年,直接比1999年翻了接近3倍。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南韓人民這麼給力,大陸的香港人民也沒有落後太多。

香港的辦卡量還有信用卡應收賬款增長情況,在當時雖然沒有南韓這麼猛。但基本在這些年也保持着遠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增長。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每個人都有用錢的沖動。可我們都知道,賺錢過程是低效且痛苦的。但借錢用就很爽,特别是在借錢容易的時候,可以在當時不付任何代價,一瞬間變出很多的購買力。

可借錢消費的方式,顯然不能像廣告說的 “起效快,堅持久”那樣兩全其美。當下猛爽一把,将是透支後會長期被迫進入賢者時間,甚至是回光返照後的突然暴斃作為代價。

對個體如此,對整個社會也是一樣的。

南韓的消費金融逾期未繳率,在辦卡量飛速提升後,也逐漸走低。可是在2001年又開始快速提升,并于2003年達到了峰值14.06%。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并且這個資料也是被嚴重低估的,因為有很多未償還或逾期信用卡賬款,被這些公司通過财技轉移隐藏。根據機構統計,2003年底實際逾期未繳率達到了驚人的28.3%,已經接近了1/3。這意味着,信用卡公司每借出去3塊錢,使用者就有1塊錢都沒有按約定還款。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其實具體原因非常容易了解。亞洲金融危機後,大環境并沒有起色。并且在2000年的科技泡沫破滅後,全球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那些失業依靠借錢度日者,并沒有工資性收入償還債務。

沒錢還了,繼續辦卡用于借新還舊,确實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隻要授信稍微收緊,他的債 務就将會連環爆炸。

香港有統計失業率的資料,我們可以更為直覺的對照出來。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南韓香港兩地的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暴擊進入負增長後,經過消費金融的刺激,迅速回到了高位增長态勢。但在信用卡危機爆發後,又被迅速打回原形。南韓的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率自 2002 年第2季度始下滑,2003 年第2季度起連續6個季度更是出現負增長。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這種就業環境沒有改善,依靠借貸托起的一時表面繁榮,其根基是極不牢靠的,并且其代價更是非常恐怖的。它意味着,很多人将被債務徹底摧毀。

香港的個人破産申請件數,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一年也隻有3千起左右。而在信用卡危機爆發後的2003年,申請個人破産的案件數量,直接接近了27000起。

香港當時隻是一個660萬人的城市,每年接近3萬起的個人破産申請,同比例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換算,幾乎等同于大陸一年出現了數百萬人的老賴。

企業為了規模沒有底線的瘋狂放貸,其資産中的次級貸款肯定會越來越多,最後必然導緻大面積的違約。這種非常淺顯的道理,難道這些金融機構不知道嗎?

身處業務一線,能夠掌控全盤資料的金融機構,實際上比誰都明白。

香港的信用卡循環信用比例,在那些年長期維持在55%左右的高位。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當信用卡賬單未按時全額還款時,會産生循環利息。所謂循環信用比例,就是看循環信用餘額占信用卡貸款的比例。這個比例越高,說明潛在的付息貸款越多。但是,循環信用占比很高的情況,隻有信用卡套現比例高這一種可能。而信用卡取現本身是一種風險非常高的透支行為,因為這種透支不和消費場景綁定很容易滋生惡意透支。是以,銀行的循環信用占比并不是越高越好。

可以對比一下,香港那些年的金融機構循環信用比例,基本是我們招商銀行的兩倍。可以想象其中客戶的品質。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不過短期看來,能夠使用循環信用的客戶,就是會支付利息,給銀行貢獻利潤的優質客戶。隻要能夠不斷增加授信額度,讓客戶一直借新還舊,就不會形成壞賬。

大量金融機構就是抱有這種擊鼓傳花,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态經營。

這種野蠻生長的行業環境下,還養活了不少灰色甚至黑色産業,進而讓債務問題更加惡化:

例如有中介機構,指導群眾如何養征信,進而獲得更高授信額度;

還有的直接全程操辦,鑽征信不能實時同步的空子,同時申請多家機構貸款,有點類似于之前炒房客搞并發貸款,由此可以做到多套房的低首付;

有催收公司,甚至就是金融機構,在客戶還不起時,指導客戶向其他機構貸款填自己的窟窿;還有就是金融機構裡應外合,違規授信放貸;

更有甚者,直接做起了背貸中介,也就是找一批不顧未來的盲流子,然後幫他們做資料騙取貸款,從中自己收取高額傭金……

這種經營哲學,與之前介紹過的大陸一些房企非常相似。也就是通過規模化的虛假繁榮不斷融資,進而掩蓋内部已經千瘡百孔的問題。

在此過程中,公司大股東還有高管們可以大把分紅,大把的拿獎金。并且還可以通過層層包裝的财報,交出一張張看似美麗的答卷,然後在各種二級市場噶韭菜。

等到某一天實在編不下去了,股東高管們可以提前跑路,然後通過财務大洗澡,将這些代價,全部轉移給供應商、債券、信托、股票等等投資人。

例如南韓的信用卡公司利潤,在1998年後一路高升,最高的2001年,曾達到2.49兆韓元。但在信用卡集中暴雷的2003年,虧損額超過10兆韓元。這意味着,之前幾十年都白幹了。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著名企業恒大。在經曆了4萬億、漲價去庫存、宇宙第一房企、每年數千億銷售額的高光十年,恒大的總利潤也不過3000餘億。但當恒大暴雷,2023年最新的财報扔出來時,企業已經從世界500強成了淨資産-6000餘億,當之無愧的被評為宇宙第一大爛攤子。

無論是南韓香港03年的卡債危機,還是美國08年的次貸危機,都源自一個金融業新興發展的政策——那就是大量的資金湧向了低所得市場,争相借貸給底層的弱勢群眾。

這并不是出于金融資本家自稱的“金融普惠天下,讓社會更為美好”愛的奉獻,僅僅是出于M型社會下的金融M型政策而已。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也就是針對于有錢人進行财富管理,而對窮人做掠奪式貸款。

如果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在商言商,利率就應該是風險的對價,這無可厚非。但結果必然形成一個合理,但極其不合情的狀況——極其富裕,用黃金作為抵押,借款500萬用于投機或是賭博,利率可能隻要3%;中等收入,用價格會上下波動的房産作為抵押,借款50萬用于買高檔汽車改善生活,那麼利率可能需要5%;生活貧困,用未來數年的勞動性收入作為抵押,借款5萬用于解決眼前的困難,利率有可能會達到20%以上甚至更高。

金融機構如果僅從自己的角度考慮,他隻會在意借出去的錢,能不能保本保息的收回。至于你把錢用于做什麼,實際上他并不關心。但服務的客戶越邊緣,越不能提供抵押物,且财務狀況越惡化,最後被債務拖垮不能歸還的可能性越高。是以金融機構要做這部分客戶的生意,就必須着眼當下,用高額的利息,在短期内狠撈一筆。

并且資本是冷血的,一切為了利潤最大化服務。他會窮極手段搞錢擴大生産。為了産品能夠銷售出去,又會想方設法引導群眾使用自己的産品。在此過程中,他們會制造概念、甚至會編造謊言、設下陷阱。例如開賭場的大力宣傳賭博緻富極端案例,賣酒的稱自己的産品可以護肝,賣藥的會故意傳播疾病……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金融從業者,至此發明了信用卡這個偉大的東西。這張小小的卡片,擁有《指環王》中的戒指一樣的魔力,它能賦予人一定力量的同時,還會影響人的心智,支配人的行為。例如美國很早的調查發現,在支付消費的場景,以信用卡付款的時候,小費會多給一些;在體育場館售票視窗,以信用卡付款的球迷通常會買更貴的門票;而使用信用卡購物,更容易購買一些沒有用,更貴的東西。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信用卡之是以能夠影響人的決策,是因為信用卡不僅有替代現金的支付功能,還有預支信用借貸的功能。并且這兩種功能,都由傳統的貨币,虛化為一個數字。在此過程中,更容易讓人減少對于消費高價商品時的肉同感。

你辦理了信用卡不去透支,或者在規定時間内歸還透支的額度,那麼本質就是一個支付工具,和錢包無異。

但你一旦透支,且使用循環信用額度,那麼你就成了給金融機構不斷貢獻收入的韭菜。

并且和你正常辦理的諸如房貸、抵押貸款不同的是,信用卡透支消費,不會有具體的數額、用途的限制。以至于你在透支信用卡時候,不會像貸款時候做那麼久的思想鬥争。

結果就是很多人當初辦卡時,隻想着用來便捷支付,但實際使用過程中,卻不知不覺欠下不菲的卡債。

同時信用卡公司,為吸引新使用者,常常有許多力度大到驚人的補貼。而領到這些補貼,并沒有你必須為信用卡機構創造價值的門檻。也就是你不動用到循環信用,也能薅到羊毛。

但我們知道,你所享用到的所有免費、乃至低于成本價的東西,必然都有一幫人在替你埋單。信用卡公司所給出的所有福利,實際最終都是由那些啟用了循環信用的消費者承擔。

然而可悲的是,有錢且能夠獲得巨額授信的富人使用者,是根本不會走到借貸消費這一步的。真正給信用卡公司貢獻利潤的,是陷入消費主義陷阱,無論工資多少,都恰恰剛好用完的月光窮忙族。

還有更多的是承擔不了社會風險的中年失業者、入不敷出的勞動者、社會福利沒辦法覆寫到的貧困者。

富人的錢賺不到。中間階層成為卡奴後,尚可吸血他們的勞動性收入。但窮人被徹底榨幹後,依附于整個之上的市場也會随之崩潰。

借貸是個古老的行業,本身也無絕對的對錯。企業借債從事生産,個人借債提升自我,這種投資負債對經濟與個體就是正面的。可個人借貸用于眼前的消費,這種消費負債依據過去經驗一般負面者居多。

各種财團、資本、機構,為了眼前的利潤,利用人性的弱點,瘋狂推廣信用卡用于個人借貸消費,最終就造成了兩地的風暴。

雖然短短幾年後,各種金融機構的老闆高管,可以通過獎金分紅、減持股票、壞賬計提、破産清算這一流程,為自己撈足好處并成功脫身。但對于那些卡債纏身的普通人,可能是一個終身都不能擺脫的噩夢。

金融市場運用的資源,大部分也來自社會大衆。是以金融行業不能作為純粹的市場機構,進而不能僅考慮效率,而忽視公平性,罔顧對社會的影響。

這就是金融正義的重要性。

而作為普通大衆的我們了解這些,也許不能改變什麼。但起碼能夠讓自己能盡量避免陷阱,避免成為陷入窮忙和債務纏身極限狀态下的飽食窮民,避免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企業戰士,避免成為少數人成功的墊腳石,避免成為這個殘酷競争社會的犧牲品。

畢竟,債務周期的威力,是沒有什麼可以阻擋的。

信用卡是如何在短時間内刷爆一個國家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