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作者:藝述史

近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寺廟旅遊,社交軟體上随處可見“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等詞條。

大批年輕人點香拜佛,各類的寺廟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熱門度很高。

甚至還有些寺廟和商業化挂了勾,給佛門的清修帶來不好的風氣。

然而這其中有一個“清流”寺院,那就是遼甯省著名寺院——道源寺。

道源寺不對外開放、不設功德箱、禁止香客捐錢,超脫于商業化,堪稱寺廟商業化現象下的一座純淨寺院。

而且寺院中寺規極為嚴苛,寺廟中修行的全部都是女子。

這座寺廟究竟是什麼來頭呢?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1

在古代,人們通常把和尚修行的地方統稱“寺”,尼姑修行的地方叫做“庵”。

但道源寺卻是一個例外。

道源寺位于遼甯省海城市,原名觀音寺,始建于2001年,由妙融比丘尼主持建立。

這裡是遼甯省著名寺院大悲寺的下院,修建在一處山腳下,環境十厘清幽。

道源寺四面群山環繞,從寺門往外遠眺,隻能看到一片片樹林,還有幾座低矮的平房,房屋的田地旁邊種着各種綠色蔬菜。

建立道源寺最初的原因,是為了緩解大悲寺僧人日益增多的壓力,并且将男女僧人分開安置。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興建之初,寺裡隻有兩位比丘尼和十幾位居士。

一直到2002年7月,在此修行的17名女居士經過重重考驗後,才正式剃度,加入僧團。

在之後的二十餘年間,寺内常住人口已達到百人。其中僧衆五十餘人,其餘則是出家衆和來寺院發心幹活的女居士。

大悲寺開辟下院道源寺之後,修繕工作全部都是由寺廟裡的尼姑完成。

她們自己拿着鐵鍬等工具,一點一點擴建寺廟,一直到2004年,道源寺的修繕才結束。

女僧人們便開始在這裡修行,過起了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這些剃度出家的女僧人,都是受到佛法感召,自願放棄世俗身份苦行清修的。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有些人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認為出家的女性都是因為受過感情的創傷,或者因為生活不如意、各種原因才會出家。

但實際上,她們之中不乏職場精英、知識分子,是真切地想要追求内心的修養,才會選擇這樣的生活。

而且在道源寺出家也并非易事。

女衆們需要經過寺廟中兩三年的考驗,考驗通過才可以由高僧進行剃度,遁入佛門。

想來道源寺剃度出家之人,首先要做到斷情絕愛,摒棄紅塵世俗;其次還要做好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

這裡就像一個專門吃苦的地方。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2

在道源寺出家的尼姑們,需要日複一日過着苦行僧的生活,周周複始。

道源寺按照國家規定的宗教法規,以及《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等規定,制訂了一系列完善的規章制度,條理清晰,十分嚴苛。

此外還有嚴格的常住九項要求以及其他寺廟規定,寺廟裡所有人都要遵守。

“持不捉金錢戒”,是寺廟常住九項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條,意思是寺廟裡的尼姑不能儲備、使用現金,也不能接受香客或者其他人的錢财。

同時,寺廟裡也不允許前來參拜的人放置财物。

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僧人不被金錢欲望困擾,安心修行。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能主動選擇沒有金錢所擾的生活方式,就代表能放下執念與欲望,放棄欲望和享受。

這樣的人才能讓佛門接納。

佛門修行,就是要以外在之修行去執破念,去僞存真,讓人擺脫觀念的枷鎖。

在寺院清苦的環境中,讓浮躁的心靜下來,每日重複、參悟,視之為此生常态。

這裡的尼衆每天淩晨2點起床靜坐。

待到五支香燃盡後,開始上早課,誦經書,坐禅念佛。

道源寺的尼衆穿的都是很樸素的僧衣,一年到頭的常服都是灰色的僧袍,有時衣服磨破就會打上更新檔接着穿。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負責餐飯的尼姑2點開始準備,為了避免殺生,她們要把大米蔬菜放到桌子上,把米蟲菜蟲放生。

寺院中有“日中一餐”的規定,道源寺的尼衆每天隻在十一點吃一頓午飯,過午不食。

飯菜十厘清淡,主要食材通常有米飯、水煮白菜、豆腐等,少數時候還會有其他一些蔬菜瓜果。

這些午飯全部平均配置設定,做成一樣的東西,分到每一位僧人手中。

吃飯時需要保持安靜,不能嬉笑打鬧,而且碗中的食物必須吃完,不允許剩飯。吃完之後,茶水瓜果等一律不許再食。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很多人不能了解道源寺一日一餐的規定,但對于道源寺的尼衆來說,這也是一種修行。

所謂“食色性也”,一日多餐隻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且也浪費她們誦經修行的時間。

午餐過後,僧人們就開始按照事先配置設定好的工作,拿着工具在寺廟附近進行勞作,劈柴挑水,種田鋤草。

下午一點五十,僧人準時打闆、跑香、打坐,每天打坐時間為“五支香”,即為五支香燃燒的時間。

她們每天都要頌十遍楞嚴咒,半個月依律進行誦誡。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3

寺院之中沒有電腦、電視、手機等沒有現代化的電子産品。

除了修行外,女僧們基本沒有其他娛樂和消遣,一天中的大多數時間,都用來誦經、打坐和學習佛法。

寺裡不做佛事,僧人平時不能夠外出,寺廟對她們的出行也有嚴格限制。

每年4月16日到7月15日的三個月時間,是僧衆們“結夏安居”的時間。

安居又被稱為“雨安居”,這三個月時間屬于佛教起源地印度的夏季,也是雨季。萬物繁衍生息,出門容易誤傷生靈,尼衆們需要按照制度進行精進修道。

7月15日之後,僧人們會再次回歸原本的生活。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一個月之後,也就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道源寺的尼姑們都要外出遊曆,即戒律中的“行腳、乞食”。

行腳時間一般為半個月,尼衆們在主持的帶領下,背着自己的行李,身着僧衣,背上背着錫杖、香爐和生活用品,徒步走上千裡的距離。

僧人的行腳是為了曆練,不是遊山玩水,而是一段風餐露宿的苦行之旅。

她們遇水尋橋,遇雨尋檐,在途中不能住旅館、不能住人家。

到了該休息的時候,就席地而坐,不管天氣如何都要露宿。

即便身下是石頭路,或者是荒無人煙的田野,她們也必須就地休息。因為在尼衆們看來,這是佛祖對她們的考驗。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在這半個月的行程中,她們依然要遵守寺廟的規定。

行腳路上,尼衆們不能自己攜帶食物,每當需要過齋的時候,都會被分成多組,前往途徑的村鎮裡面乞食。

她們隻讨食物,從不要錢财。

要到足夠的食物之後,她們不會直接吃,而是帶回去交給指定辦理特定事宜的“淨人”,由他們統一配置設定食物,確定大家吃到的食物都是一樣的。

如果乞食回來已經超過了十一點的,或者行走幾十裡都沒有人家,她們就不會再進食,餓着肚子繼續前行。

當然對于尼衆們來說,這也是修行必須具備的一部分。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行腳路程遙遠,尼衆們背負着沉重的行囊,排成一排沉默前行。

年長者在前,年輕人在後,不能交頭接耳,更不能嬉笑打鬧,要時時刻刻保持作為一個僧人的莊重。

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她們依舊每天堅持誦經念佛。

飯後她們會吟誦“供養文”,檢討自己這一天的修行,然後再找一個偏僻的地方休息。

她們的随身行囊中隻攜帶了薄薄的睡袋,睡在馬路上又會阻礙他人出行,是以她們休息的場所一般在草垛、山洞。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4

行腳本是苦修,一路上她們都像苦行僧一樣修行。

行腳的道路就是她們修行的道路,她們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會給生命最高的敬畏。

沿途碰到死去的動物,她們會找地方掩埋;如果遇到正在辦喪事的人家,主持還會帶着尼衆們,免費給逝去的人超度。

在這些修行者眼中,萬物皆平等,沒有崇高與卑微的差別。

晚上在路邊休息的時候,尼衆們會打着手電看随身攜帶的《妙法蓮華經》,誦讀經書。

雖然不在寺院,她們還是嚴格按照寺院要求,十點睡覺。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半個月的行程中,她們一般要徒步走幾百裡甚至是上千裡。

回到寺廟之後,尼衆們會将行乞得到的所有的食物全部上交,作為日常的開銷。

道源寺行腳尼衆們已經走過了遼甯、河北、吉林、黑龍江等諸多省份,而且還會一直走下去。

和全國其他熱門寺廟相比,道源寺稱得上真正的“清修之地”,是遠離商業的淨土。

這裡的尼衆們可以算得上是現代版的苦行僧,她們的修行方式和要求換做很多男子都難以堅持下來。

然而清苦隻是表象,忘卻執念才能回歸本真,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

東北一寺廟隻收女弟子,一日一餐隻睡4小時,還禁止香客捐錢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夠像道源寺的尼衆們一樣,求佛道問心安的,已經是少數了。

之前“少林寺4.52億進軍房地産”的新聞沸沸揚揚,佛門之地浸染商業氣息,不免讓人感到痛心。

在佛教商業化日趨嚴重的今天,保持一顆本心,把佛教看成純粹的信仰、一種追求内心淨化的力量,已經是十分難得的事情了。

現在的道源寺已經因為自己的獨特魅力,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也吸引了很多一心向往修行的女性前往。

商業化固然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但希望我們能夠永遠守住這片淨土,了解佛教所追求的心靈淨化和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