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釋城市|人均GDP高的城市有哪些特征?

【編者的話】

在上期的解釋城市中,筆者介紹了地區生産總值,即GDP相關的一些概念,衡量一個城市是否有錢,除了看經濟總盤子,還要看每個人的生活水準,人均GDP作為衡量生活水準,區域富裕程度的重要變量,一直廣受關注。本期解釋城市,将重點探讨人均GDP背後的一些規律與特征。

解釋城市|人均GDP高的城市有哪些特征?

這裡有一組國際大都市人均GDP資料,2022年,紐約的人均GDP是12.63萬美元,新加坡是8.3萬美元,東京是7.8萬美元,巴黎是7.5萬美元,倫敦是7.71萬美元,香港是4.8萬美元,上海的人均GDP為2.74萬美元。

2022年,中國GDP為18.1萬億美元,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2022年的人均GDP1.28萬美元,還處于中等國家收入水準。

那麼,一個城市的GDP高,它的人均GDP就一定會高嗎?

一、人均GDP,測度區域富裕程度的宏觀名額

所謂人均GDP,就是該區域的地區生産總值與人口規模的比值。在發展經濟學中,人均GDP是衡量區域富裕程度的一個重要名額。人們通常把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作為進入發達國家的“門檻”。各國的經濟成長過程也證明了人均GDP在不同的階段,經濟會有一些明顯的特征。

人均GDP在3000美元時,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進入相對快速發展時期,經濟增長的巨大動能往往能夠推動全社會快速前進。人均GDP到達5000美元時,消費經濟開始崛起,與之相配套的服務業通常會快速發展;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一些高端産業往往能夠有一些很好的支撐,比如遊艇産業往往就是在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左右時形成完整的産業鍊。當然這時候一些國家也會面臨發展困難,尋找經濟發展新動能成為很多經濟體的重要課題。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經濟的自主性會顯著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國際話語權慢慢凸顯。美國、英國和日本在1980年代前後進入這一階段,中國是2019年人均GDP正式突破1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先發區域和後發區域在相同的人均GDP階段上,由于時間差,其經濟結構和表現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正如世界銀行定期調整高收入國家的标準一樣。中國2019年人均GDP的1萬美元與1980年代歐美國家突破的1萬美元也不是等值的。是以,為了友善比較,不變價和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的GDP和人均GDP也會被國内外學者廣泛使用。

二、城市的GDP高,人均GDP就會高嗎?

看到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一定。從中美城市GDP和人均GDP的前10位城市來看,确實是“不一定”。比如國内GDP最高的城市是上海,而内地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卻是鄂爾多斯,2022年其人均GDP高達25.87萬元,是上海(17.99萬元)的1.4倍左右。此外,克拉瑪依、榆林和海西等城市在地區生産總值的規模上并不占優勢,而由于是資源型城市,資源交易規模大,是以人均GDP能夠進入全國前10。而北京、上海、深圳、蘇州和南京五座城市不僅GDP總量高,人均GDP總量也高。

美國的情況也相差無幾,美國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是紐約都市區,經濟總規模已經破2萬億美元,但人均GDP最高的卻是得克薩斯州西北部的一個10萬人口的小城市米德蘭,這座小城市每年約有7000萬噸的産油量,是名副其實的美國版“鄂爾多斯”。相似地,舊金山、波士頓和紐約三大都市區不僅經濟總規模大,而且人均GDP也是位居美國前10,屬于全能型的頂尖國際大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人均GDP最高的城市除了位居首位的資源型城市米德蘭,舊金山、波士頓和紐約這三大全能型的頂尖國際大都市。其餘幾個城市都與“創新”緊密相關,比如人均GDP第二高的聖何塞(被譽為“矽谷之心”)是美國第一大技術創新基地,也是世界級企業蘋果、英特爾、谷歌等公司的總部所在地;人均GDP第8高的波爾德(Boulder,又譯博爾德)是美國第二大技術創新基地。人均GDP第3高的普林斯頓因為其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該高等研究院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部分,但是兩者合作關系密切)成為全球頂尖科學家集聚之城。西雅圖都市區是亞馬遜、微軟、星巴克以及波音(後搬至芝加哥)的總部基地,是美國的重要産業創新中心。鹽湖城也是美國電子資訊産業和生物健康産業的重要中心城市。

由此可見,如果說城市的經濟總量,拼人口規模尚且可行;而要拼人均GDP,要麼有獨特的資源,要麼有顯著的創新能力。

表1 2022年中國大陸城市中GDP最高和人均GDP最高的10座城市

解釋城市|人均GDP高的城市有哪些特征?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城市統計年鑒整理

表2 2022年美國城市中GDP最高和人均GDP最高的10座都市區

解釋城市|人均GDP高的城市有哪些特征?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資料整理

抛開前10位城市的典型性,如果從更加一般意義上去看,城市的經濟總量高與人均經濟量高之間還是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比如以中國内陸的337個城市(地級行政區和直轄市)為例,2022年這些城市的GDP與人均GDP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非線性相關性(圖1),其相關性可以達到0.37。這也不難了解,在标度律相關的專欄中,筆者曾經介紹過GDP作為經濟社會名額具有顯著人口超線性關系,即1+1>2的效應,假設1個人單獨從事生産活動會産生1萬元的GDP,2個人合作生産就會産生超過2萬元的GDP,人口規模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往成倍上升。由此,大城市中一個人産生的GDP邊際效應就會明顯提高。是以,經濟總量高的大城市還是有相當的可能性人均經濟總量也會高。

解釋城市|人均GDP高的城市有哪些特征?

圖1 大陸337個城市GDP與人均GDP的關系

三、人均GDP不是個人所得,從做蛋糕到分蛋糕的過程

近年來,世界銀行等一些國際性組織越來越關注人均國民總收入(即GNI per capita Gross National Income),比如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原來采用人均GDP作為其三大成分之一(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生活水準)的生活水準測度。但從2010年開始,他們認為,人均國民收入更能代表生活水準,進而替換了原來的人均GDP名額。人均GDP高的城市其實并不代表個人所得就高,生活水準就好。比如,前面提到的鄂爾多斯作為中國内陸的人均GDP第一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隻有48303元,不到人均GDP的19%;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79610元,占到了人均GDP的44%,是以,普通人明顯感覺到上海的生活水準要高于鄂爾多斯。

人均GDP本質上是每個人勞動産生的經濟量,而個人所得則是個人從勞動中取得的報酬,前者是在做蛋糕,後者是在分蛋糕。要知道,做蛋糕是每個人都在做,分蛋糕的過程不僅有每個人在分,還有政府(表現為稅收等形式)、企業(表現為企業利潤等形式)等一些組織參與分蛋糕。是以,一般情況下,個人所得明顯低于人均GDP,兩者的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個人從整個經濟大盤中分得的紅利,展現社會配置設定的規則秩序。

-----

“解釋城市”專欄由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戴躍華博士主持,關注城市科學發展的前沿趨勢,解釋城市科學以及城市中人類行為動力學的一般特征和規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學理論優化城市治理的路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