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不僅在中國國内得到了廣泛流傳,在世界範圍内也幾近成為了一種共識。
有關長城的記載,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而曆經多個朝代的修築,長城成為了踞在中國北部的一座龐然大物,成為了中國古代的第一軍事工程,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大代表性符号,對中國乃至世界有着不容忽視的、極為強大的影響力。
哪怕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哪怕是對曆史不感興趣的青年,哪怕是許多對中華文化缺乏認知的外國人,也都對“長城”不陌生。
然而,盡管此前幾乎所有王朝都承認了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突出作用,但對曆史上為數不多成功入關的滿族來說,他們卻很難了解長城的作用。
因皇太極曾多次越過長城攻打中原,後來康熙也就對長城的作用産生了質疑,認為即便長城經常得到修理,邊患也會一直存在,是以他公開反對修繕長城,更是提出了“長城無用論”的觀點。這也使得後世之人同樣在長城問題上出現了相反的觀點。
然而,事實上,長城在中國古代發揮出來的作用,要遠比人們所想象的更加深遠。它不僅對中國産生了影響,還對世界也産生了影響。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巴菲爾德就曾指出,中國長城害慘了歐洲。在他看來,正是長城的修築,使得北方遊牧民族放棄了對中原的攻勢,轉而朝着西方進犯。
長城對阻攔北方遊牧民族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7、8世紀,中國中西北部就已經出現了遊牧民族的記載,
因為地形和高寒極寒氣候的影響,這些遊牧民族無法通過耕種解決糧食問題,隻能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遊動放牧,以此來維持集體的生存。
然而,集體遊動放牧的生活也決定了他們政權的松散性,畢竟,為了能夠取得更好的産出,這些遊牧民族總會劃分領地,分落到草原各處,往往一個草原就會出現多個首領,又各自與擁護者自成一個部落。
這種情況下,政權必然是松散的,也是更容易被取代的。
因為在有限的資源下,競争成為了避不可免的發展。為了得到更大的領地,得到更多的資源,強大的部落會逐漸吞并弱小的部落,擠占和剝奪其生存空間,進而來提高自己陣營的生存機率甚至是生活品質。
是以,越是骁勇善戰,越是體魄強健的部落,就更可能生存下來。
然而,内部的競争不足以解決其生存問題,這個時候,有着豐富資源的中原就成為了他們的攻擊目标。
一緻的敵人,可以促成遊牧民族内部的聯合。在遊牧民族各部落團結起來之後,中原的邊關就會遭到來自他們的間斷性攻擊,頻繁遭到侵擾和掠奪。這也是各朝代都對遊牧民族頭疼不已的原因。
為了阻攔遊牧民族計入中原、加強防禦力量,長城作為一個重要的軍事工程,就出現在了中國的曆史上。
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進攻,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訓練有素的馬匹。有了長城的阻攔之後,馬匹很難越過,中原也是以得以解決攻擊力最強的馬匹,進而在抵禦遊牧民族一事上減少一些壓力。
而借助長城,中原士兵可以壓制遊牧民族的行動,同時在地形的優勢上,利用先進的武器抵制其進犯。
除此之外,長城還有另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快速傳遞資訊,當長城上燃起篝火時,附近的軍隊會第一時間得到敵人進犯的消息,做到快速集合,在最快的時間裡實作救援。這是在長城沒有出現之前,邊關戰士們做不了的事情。
要知道,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憑借其流動性高、移動速度快的特點,采用速戰速決的作戰方式,才能夠在中原軍隊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搶完就跑的。
有了長城之後,受到侵擾的邊關城市就能搶在被洗劫一空之前尋求到援軍,阻攔住遊牧民族撤退的腳步,進而盡可能挽回自己的損失。
正是因為長城的修築,中原抵禦了許許多多來自遊牧民族的進犯,而因為攻破長城要付出更大代價,一部分遊牧民族後來選擇西行維持生活,這也使得他們的身影出現在了歐洲一帶。
長城給歐洲帶來了災難
在中國學者研究中國曆史的同時,不少西方學者也對中國曆史進行了不斷的研究。美國波士頓大學一位名叫“巴菲爾德”的教授,就是一個對漢史有專門研究的學者。
其中,對一部分北方遊牧民族因難以攻破長城而放棄攻打中原,轉而進犯歐洲這段曆史,他表示,“長城給歐洲帶來了災難”。
歐洲曆史上,曾出現過一群來自東方的骁勇善戰的騎兵,不難猜測,他們就是因為無法攻克中原而不得不西逃的那部分遊牧民族。
而這些遊牧民族中,對歐洲乃至世界帶來最大影響的,還要數匈奴、突厥、蒙古這三大族群。
首先,匈奴人的後裔,在後來經過數百年的遷移後,因為與沿途各族群混合而增強了戰鬥力,到了歐洲後,更是實作了戰無不勝的勝績,對歐洲本土人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比如,當時歐洲的日耳曼帝國、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就先後慘敗于其下,最後走向了滅亡。
其次,在遭到大唐重創之後走向西行道路的突厥人,則在沉寂三百年後,突然崛起在了阿拉伯地區。他們有着明顯的紅發碧眼的特征,也有了震驚世人的強大戰鬥力,後來甚至還組建起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
而一直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被迫分裂之後,阿拉伯人才能夠奪回原本屬于自己的土地。
最後,蒙古族建立起的蒙古帝國,更稱得上是“世界征服者”。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蒙古帝國三次西征,迅速将版圖擴大到了歐洲,建立起了四大汗國,對歐洲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隻是,因為蒙古人雖擅長戰鬥,并不具備管理能力,後來随着征服的領土變多,其沒落的速度反而更快。
這也是後來歐洲人能夠擺脫蒙古帝國統治的原因。
推翻“長城無用論”
巴菲爾德在他的論文——《危險的邊境:遊牧帝國與中國》中提出,這些突然出現在歐洲的強大東方騎兵很可能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後裔。
正是因為他們被長城阻攔南下之路,為了生存,他們被迫西行,後來更是在不斷融合中,産生了極大的破壞力,打破了歐洲的平靜,給歐洲帶來了災難。
而他提出的這點觀點,也在側面上驗證了長城對于中原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意義,突出了長城的重要性和強大作用。
事實上,長城在軍事防禦上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這也是後來漢朝、唐朝、明朝等王朝陸續接過修建長城的工程的原因。然而,等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建立後,有關“長城無用論”的說法卻也逐漸形成。
是以後來,人們對長城的态度才會産生了兩極分化,對長城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存疑。但巴菲爾德結合歐洲史和中國史大膽提出的猜測,反而佐證了長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小結:
從戰國時代開始,長城曆經多個朝代的修築,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第一大軍事工程。在抵禦遊牧民族入侵上,長城為中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美國學者巴菲爾德從另一個角度指出,長城在守衛中原安全的同時,也使得遊牧民族被迫西行,給歐洲帶來了災難。
這是對長城發揮作用的側面佐證,也推翻了“長城無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