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甯浦源村:八百年古村“二次創業”

作者:新甯德
周甯浦源村:八百年古村“二次創業”

鯉魚溪景區闆燈龍巡遊 魏孫亮 攝

周甯浦源村:八百年古村“二次創業”

浦源村在舉行魚祭 嚴文晖 攝

周甯浦源村:八百年古村“二次創業”

雲上攬山民宿舉辦文藝沙龍。 李一輝 攝

周甯浦源村:八百年古村“二次創業”

龔富英在教授兒童和遊客制作茶末畫。 鄭文敏 攝

周甯浦源村:八百年古村“二次創業”

晨曦中的鯉魚溪景區 魏孫亮 攝

核心提示

小橋流水,青瓦黃牆,在周甯縣浦源鎮上,有這樣一個古村,名叫浦源村,村内有一條溪,喚作鯉魚溪。鯉魚溪以其800年人魚同樂的民俗風情名揚海内外,被譽為“中華奇觀”,成為福建省三大民俗風情區之一。

上月14日,福建省文旅廳公布2023福建省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名單,周甯縣鯉魚溪成功入選。

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周甯縣從振興鯉魚文化着手,引進一批文創項目和“北路戲”“方言評書”等非遺技藝,以文促旅、以旅興文,讓鯉魚溪畔更添魅力風韻。同時,建構“外循環”,将浦源、上洋、吳山底、東升、吳厝、端源等6個村落串聯,形成集人文風光、農業采摘、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大鯉魚溪風景區”。

人魚同樂存古韻

穿村而過的鯉魚溪由紫雲山麓幾十條山澗彙聚而成,溪中悠然遨遊着萬尾色彩斑斓的大鯉魚。相傳南宋末年,遷居于浦源村的鄭氏先祖開始在溪中放養鯉魚,一則去污澄清,二則預防外人投毒,并訂立族規:“人在魚在、誓死護魚、不捕不食、世代相傳。”

随着時間的推移,曆經800多年曆史滄桑,雖經一次次戰亂、災荒,但村民從未将鯉魚視為充饑之物,鯉魚在村民的保護下繁衍至今。村民還專門為死去的鯉魚建造了魚冢,撰寫了“祭文”,演繹出獨特的魚祭習俗。

為了讓鯉魚在溪中快樂生存,經過長期觀察和摸索,浦源村人掌握了鯉魚的許多生活習性,沿溪建房時在路面下修建“L”形下水道,以便在發大水時供鯉魚躲藏。同時,還在溪側植上綠葛蒲讓鯉魚銜住以免被洪水卷走。為達到流水潺潺、人魚同樂之效果,當地村民就地取材,以鵝卵石“壘街堤、鋪幽徑、設流坎”,增加溪水活性,創造魚類逆水排卵繁殖的優良環境,這種景觀,世界獨一,使臨溪觀魚成為一大樂事。

800多年來,人魚情笃、生息與共,“魚冢”“魚祭文”和“魚葬”沿襲至今,構造了“遊人影、遊魚影,形影不離;流水聲、嬉魚聲,聲聲入耳”的人魚和諧氛圍,書寫了人護魚生、魚助人興的人魚佳話。

2008年,周甯鯉魚溪的“魚冢”“魚祭文”“魚葬”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三個世界唯一”和“中國之最——年代最久的鯉魚溪”稱号。2013年,周甯鯉魚溪·九龍漈景區被準許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7年榮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号;2018年成為甯德世界地質公園第四核心園。之後,鯉魚溪還被評為國家級魚文化主題公園,護魚習俗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浦源村獲評“全國曆史文化名村”。

深挖傳唱魚文化

走進鯉魚溪景區,土牆黛瓦的老房子臨溪而立,炊煙袅袅。溪中一尾尾鯉魚或七八成群,或一二成雙,歡騰跳躍,盡顯主人翁姿态。

上世紀80年代,鯉魚溪旅遊就已悄然興起,獨特的“人魚”文化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那時候景區遊客很多,十分熱鬧。”浦源村村主任鄭孝水說,遊客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浦源村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然而,“好景不長”,上世紀90年代,随着浦源村村民大量外出經商,常住人口由3000多人降到700多人,鯉魚溪旅遊從興盛歸于平靜,景區發展陷入困境。

“過去,浦源村護魚氛圍濃厚,幾乎每家都有男丁會護魚國術。伴随着經商潮,年輕人大量外出,護魚國術、魚祭等傳統文化漸漸淡化,失去了以往的精氣神。”鄭孝水說,800多年的鯉魚文化漸漸沉寂,讓慕名而來的遊客感到失望,景區遊客越來越少,有時一天還不到10人。

2016年,周甯縣被列入福建省全域旅遊試點縣。政策一出,如一股春風,吹進了浦源村。浦源村以此為契機,圍繞鯉魚文化品牌,高起點、高标準制定發展規劃,提升景區品質和内涵。

成立周甯縣鯉魚中華文化研究會、周甯縣鯉魚溪管理委員會,編制《周甯鯉魚溪景區及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優化提升鯉魚溪水系,修繕古民居及魚祭廣場、鯉魚溪慢行道等景區設施……浦源村充分挖掘鯉魚溪的文化底蘊,大力推動“鯉魚文化”保護傳承,重點對鯉魚溪景區進行提升改造,景區面貌及内涵進一步提升。

而對鯉魚溪來說,最吸引人的自然是獨特的魚文化。

2018年,浦源村村民鄭新鴻帶領20多名年齡相仿的村民成立鯉魚溪民俗保護協會,複興魚祭儀式表演;鄭克移、鄭大潤、劉明愛和鄭樹生等村民帶着護魚國術走進校園。在他們的指導下,浦源中心國小已有不少學生基本掌握護魚國術基礎動作。

在做好鯉魚文化保護的同時,浦源鎮還推動曆史活态傳承。

“大家看這邊,鴛鴦樹之間立着一塊石碑,上書‘魚冢’二字,這便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魚墓了……”上月16日,周末,稚嫩的聲音從鯉魚溪畔傳來,一群身着統一服裝、戴着紅領巾的小朋友格外引人注目。

1994年,為了更好地傳承魚文化,浦源中心國小結合鯉魚溪景區特有的人文資源,組建了紅領巾義務導遊隊,讓小導遊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期間,輪流到景區開展義務導遊,為遊客講解鯉魚文化。

29年來,小導遊們換了一批又一批,已累計為逾50萬人次遊客提供義務講解導遊服務,先後被省、市授予“紅領巾導遊隊”稱号,還被全國少工委評為特色小隊。“哪裡有紅領巾,哪裡就有新風尚”的精神在浦源鎮生根發芽。

此外,鯉魚溪文化還被納入校本教材,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名片。其中,《奇妙的鯉魚溪》一文入選北京市國小國文課本第五冊,《人魚和諧千年頌》一文入選福建省國小地方課程教科書四年級下冊。

與此同時,更多鯉魚溪傳統文化掀開了面紗:中華鯉魚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遊客們徜徉在人魚奇緣、鯉魚印象、人魚同樂等展區,感受鯉魚文化;傳統節日“三月三”、闆燈龍、千人宴“鬧”鯉魚溪,讓人大呼過瘾……

活化利用煥新彩

走進周甯縣鯉魚溪“鯉窩窩”文創空間,修舊如舊的老宅環境清幽靜谧,古韻悠長。在這裡,可以換上漢服、旗袍,拍照打卡,還可以伴着潺潺溪聲焚香品茗,在私人影院裡享受靜谧時光,感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這是一棟擁有100年建築曆史的閑置老宅,我們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幹預’的原則,在盡可能儲存古建築原結構、原形制的基礎上進行活化開發。”“鯉窩窩”負責人魏雲峰介紹。

在浦源村,像“鯉窩窩”這樣重獲新生的古民居還有很多。随着勞動力外流,充滿煙火氣的鄉村老屋變成了閑置房,如何讓這些鄉村老屋煥發生機?

2018年起,浦源鎮開始盤活閑置農房,先後争取傳統村落保護資金60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改造古建築20餘處,一幢幢日漸殘敗的老屋重煥光彩。

“由政府平台公司統一流轉閑置老屋,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再租賃給各類主體,讓‘沉睡房産’變為‘增收活水’,同時也為古村增添了新活力。”周甯縣景區管委會負責人李丹舟說。

同時,該縣積極推進傳統文化進景區,引入棕衣制作、黃埔北路戲、評書等非遺傳承人,實作多元傳統文化與鯉魚溪景區相融相生,讓鯉魚溪畔熱鬧起來。

在鯉魚溪畔,占地200平方米的古民居現在成了鯉魚溪民俗館。這裡既有制硋拉坯、棕衣制作、剪紙等體驗性非遺項目,還會不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到館内示範技藝,讓觀衆通過聽和看,進一步加深對周甯傳統文化的了解。據統計,鯉魚溪民俗館年平均接待遊客4萬人次。

“2023年,我們還通過實施古民居外立面改造、三線下地、活化利用改造提升等項目,對鯉魚溪古民居及周邊巷道等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活化,實作古民居由靜态保護向活态傳承轉變。”李丹舟說。

這些項目是周甯縣浦源花鯉小鎮鄉村振興項目的子項目。去年,浦源鎮作為福建省唯一縣(市、區)成功申報了2023年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援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

浦源鎮以此為契機,通過建構“外循環”,串聯“雲端盛景”,将鯉魚溪景區與周邊千畝高優農業園、生态休閑農業示範園、仙風山國家森林公園及上洋、吳山底、東升、吳厝、端源等村落串聯,形成集人文風光、農業采摘、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大鯉魚溪風景區”。

如今,不少群衆乘此東風,當起小老闆,鯉魚溪飯莊老闆葉華就是其中一員。

“現在來浦源玩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也從最開始的小吃店做到現在的飯莊,日營業額都在千元左右,旺季時能夠達到2萬元左右。”葉華笑着說。

古村來了“新村民”

當古老的村莊融入新内涵,變得更現代、更年輕,文創藝術、休閑空間……這些新名詞也開始進入周甯人的視野。

走進浦源村雲上攬山民宿,環境清幽靜谧,一股濃濃的古樸文藝氣息撲面而來。室外,多肉、綠植、石子、青磚巧妙搭配;室内,茶室、書屋、民宿、酒咖應有盡有。民宿負責人陳子昀正與合夥人商讨新一年的發展計劃。

幾年前,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陳子昀,在和三五好友的交談中,萌生到古村創業的想法。敢想敢做的他,于2019年毅然返鄉,與6名志同道合者組建青年團隊,在浦源村開辦“鯉想青年”,成為小村第一個返鄉創業的海歸“新村民”。2020年,他們租賃了一棟百年古宅,打造雲上攬山精品民宿,于2023年6月正式投入營運。

與普通民宿不同的是,雲上攬山創新“民宿+文創”營運模式,探索“咖啡+非遺”跨界融合,通過沙龍、駐唱、酒咖、露營等多元體驗,吸引了不少回頭客。每天晚上,在鯉魚溪景區内的鯉想青年廣場上,伴着舒緩的音樂吟唱,遊人盡享閑适時光。

“浦源村作為一個古村,有很多文化創意的内容可以挖掘。我們希望用年輕人的創意和方式,推動新業态發展,讓古村不僅有深厚的曆史文化,還有現代文藝的‘年輕氣息’。”陳子昀說,接下來,他們還将籌備更多個性化的活動,開發更多體驗性的産品,讓古村更具“年輕态”。

“古村想發展,關鍵要靠人,尤其是有想法的年輕人。”李丹舟說,浦源村鼓勵鄉賢反哺家鄉,同時,釋出“新村民”招募令,引導“新村民”前來投資興業。

陳起,身上的标簽是“重回家鄉的90後”。2023年3月,在深圳打拼6年的他,放棄不錯的薪資待遇回到周甯,以一年7000多元的價格租用了兩棟民房,“駐”進浦源村,創辦“依山隐茶”,打造“依山隐文化工作室”,做起茶葉、茶器、茶空間等雅事。

“在大城市待久了,就想返鄉陪陪家人,過過慢生活。鯉魚溪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很适合做品牌故事講解。同時,景區内人流量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我們品牌的曝光度。”陳起經常和村裡一群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讨論未來發展。他計劃引入潮茶、禅修等新元素,增加新亮點,讓小衆愛好變為旅遊業的“新寵”。

在“依山隐茶”的斜對面,41歲的畫家龔富英正在鯉魚溪畫院内專心作畫,今年是他在景區内創辦畫院的第7個年頭。

“鯉魚溪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為創作提供了很多靈感,我們将鯉魚元素融入作品中,很受大衆喜愛。”龔富英說,2018年,他嘗試利用茶末、茶渣、茶葉作為原材料,圍繞家鄉周甯縣的鯉魚溪、九龍漈等美麗風景,研究創作茶畫文創産品,讓作品更有立體感。

文化創新,賦予村莊新活力。在浦源村,“新村民”還有很多,他們掀起了文創浪潮,讓鯉魚溪不斷“潮”起來,各色文旅新業态也綻放異彩。

夜幕降臨,鯉魚溪荷花池燈光裝置逐漸點亮,随着曼妙的音樂,一道道水柱從荷花池中噴起,一束束光影劃破天空,刹那間,燈光、水幕、音樂交織在一起,給鯉魚溪的夜晚增添了别樣的浪漫。

周甯縣依托鯉魚溪荷花池景觀,以水為載體,融合提升特色文旅夜景燈光,打造了荷田水幕光影秀,每天都會吸引五六千名遊客夜遊打卡。

曆經歲月沉澱和傳承創新,鯉魚溪煥發新生機,遊客紛至沓來。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鯉魚溪景區接待遊客81.8萬人次,同比增長10.3%,旅遊收入達4.1億元。

周甯浦源村:八百年古村“二次創業”

繼續閱讀